浅谈对初中乐谱课堂的教学反思
2017-02-04张静
张静
【案例描述】
《唱脸谱》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京歌,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为了让学生唱好这首歌曲,在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介绍京剧的两大唱腔:西皮和二黄,京剧的四功、京剧的行头等。其中这首歌曲的第二乐段就采用了京剧的西皮唱腔写成,旋律流畅而富有激情。学生才开始听的时候就表现了浓厚的兴趣,状态也很兴奋,跟着范唱就直接唱起来了,学生虽然表现得很积极、投入,但是在演唱的时候我发现不少问题,学生一味地跟范唱找感觉,而忽略了节奏和音准的问题。例如,装饰音(前倚音、波音)的唱法、跨小节延音线音符时值的长短,还有多次出现的休止符,尤其是最后一句一共有22拍,运用了花脸拖腔和旋律的拉宽伸展手法,增加了歌曲的演唱难度。
于是,我带着学生把歌曲反复唱了几次,但学生还是唱得一塌糊涂,节奏音准都出现了错误。我再范唱了一次,然后再让学生唱,但结果还是一样,走调、节奏不准的现象还是存在,尤其是最后一句拖腔“a”学生就如囫囵吞枣一般唱得含糊不清。渐渐地,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我自己也范唱得疲惫不堪。最后我干脆让他们听音乐,本以为多让他们听几次就会找到音乐的感觉,但结果还是让我失望了。对我来说一首简单的歌曲,学生却不能完整地演唱下来,我的心情糟糕透了,对学生和我来说这就是一节失败的音乐课,我预期的教学目标一个都没有完成。带着失落的心情结束了本节课!
回到办公室我翻开这首歌曲,究竟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呢?是歌曲太难了,还是我的教法根本就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重新分析《唱脸谱》这首歌曲: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听唱几遍歌曲就应该会自己演唱。可是这首歌曲并不类似我们以前学唱的歌曲,首先它是一首京歌,里面有大量的装饰音,学生装饰音唱不准就会出现跑调现象;其次,全曲速度稍快,节奏感很强,并多次出现休止,学生容易在节奏上出错,演唱得参差不齐。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学生对歌谱反应要快,哪里该休止、哪里出现延音线该唱几拍,哪里的音准容易出错,而不是一味地跟着范唱里的歌词被动地跟唱。等到学生自己会唱歌谱,把音准、节奏全部理顺了,再填词效果会不会好很多呢?于是我重新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吸取上节课的教训,在七(2)班上课时,我先通过课件介绍京剧脸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听赏《唱脸谱》让学生感受京歌的韵味。其次,对歌谱进行分析,将全曲分为两个乐段,分乐段进行难点讲解,学生在节奏方面出现错误,我要求学生在出现延音线和休止的地方数拍,自己划节奏。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把节奏唱准确。在出现装饰音的地方,就跟着钢琴反复练唱歌谱,确保不出现跑调的现象。当然刚开始要求唱谱学生觉得很困难,甚至会唱错,渐渐地学生逐渐走进状态,觉得会唱谱很有成就感,再跟着钢琴唱谱效果明显好了很多,而且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
在第二乐段最后一句拖腔的处理上,我先范唱给学生听,并说:这一句是全曲的亮点,大家想不想唱好?同时结合最后一句我还模仿京剧做了一些声势和动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给学生划拍指引。我把这一句分为两个部分来逐个解决。我先和学生一起唱谱,待学生唱熟之后再填词演唱,课堂气氛显然也在不断高涨。最后,我再放出原唱要求学生跟着原唱让学生跟唱,这首歌曲在轻松的环境中顺利地完成了。
【反思】
在《唱脸谱》这一课中,我原先的教学设计是看PPT介绍脸谱,通过聆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带领学生学唱这首歌,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教唱上,然而我一遍一遍地教唱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一遍一遍疲惫不堪地演唱慢慢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后我总结出想要真正唱好一首歌,光凭老师的口传心授是不行的,治标不治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先识谱”,在把握好音高、节奏的基础上唱好这首歌曲,这很符合学习音乐的规律,只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再去浏览更多的音乐作品就很轻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些在音乐方面本来就薄弱的学生根本不会唱,越不会唱越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当学生唱曲谱学会这首歌曲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会唱歌曲了很有成就感,更加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将识读乐谱确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能够以视唱为主,听唱为辅的方法学唱曲调,逐步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其次,教学过程中安排识读乐谱的环节——“学唱曲调,随琴划拍视唱为主,难点乐句可采用听唱法”。这些教学环节和方法,对于学习音乐是可行的。
识谱作为歌唱的一种最基本的技能。“先识谱后唱歌”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可否认、不可替代的。虽然要很好地掌握它不容易,但如果我们把识谱的学习变成一种习惯、一种兴趣,那么教学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