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森林资源发展空间及潜力分析
2017-02-03郭利华李立伟石志隆刘照峰赵义民
郭利华,李立伟,石志隆,刘照峰,赵义民
河南省森林资源发展空间及潜力分析
郭利华,李立伟,石志隆,刘照峰,赵义民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河南 郑州 450045)
通过对河南省森林资源发展空间及潜力分析与评价,提出新时期河南林业发展思路和对策。
森林资源;空间;分析;对策
200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省政府批准实施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全省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提高生态承载能力、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容量,按照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河南省委、省政府又批准实施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目前全部工程已实施完成,规划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建设成效非常显著。为明确新时期全省林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我们结合全省林地变更调查开展了河南省森林资源发展空间及潜力分析与评价。
1 森林资源现状和发展空间
根据河南省林地变更调查初步统计结果,全省森林覆盖率23.80%,林地面积549.23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385.76万hm2,占70.24%;灌木林地面积47.01万hm2(含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11.67万hm2),占8.56%;苗圃地面积7.01万hm2,占1.28%;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1.05万hm2,占0.19%;还有疏林地14.66万hm2,宜林地61.09万hm2,未成林地22.42万hm2,无立木林地面积10.22万hm2,共108.40万hm2,占全省林地的19.73%。由此可见,河南省森林资源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各省辖市(包括省直管县)森林资源发展空间见表1。
2 森林资源发展潜力
2.1 河南省森林资源现状及在全国和世界的位置
据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河南省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分列全国的22、20、20位;活立木蓄积列19位;人工林面积列15位;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列18位。
河南省人均森林面积0.038 hm2,是全国人均(0.15 hm2)的1/4,是世界人均(0.60 hm2)的1/16。
河南省人均森林蓄积1.82 m3,是全国人均(10.98 m3)的1/6,是世界人均(78.10 m3)的1/43。
河南省森林生产力55.98 m3/hm2,是全国(89.79 m3/hm2)的62.3%,是世界(130.72 m3/hm2)的42.8%。
2.2 河南省森林资源发展潜力
上述表明,与全国和世界相比,河南省森林资源发展潜力仍然很大。若通过造林绿化、封山育林等措施将现有的疏林地、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转变为森林,可增加森林面积108.40 hm2,提高森林覆盖率6.49个百分点,全省森林覆盖率可达到30.29%。通过森林资源质量精准提升等措施,将目前全省305.36 hm2乔木林生产力达到全国水平,可增加森林蓄积1亿m3,达到2.7亿m3;达到世界水平,可增加森林蓄积2.3亿m3,达到4亿m3。实现上述期望,河南省将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维护全省生态安全、实现永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表1 河南省森林资源发展空间统计 hm2
3 存在问题
3.1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
据河南省林地变更调查,全省林业用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只有32.89%,林地资源总量不足,并且,全省森林资源60%以上分布在伏牛山区,其他山区和平原地区分布较少。森林资源分布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依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差距,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森林资源少且分布不均,也造成全省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较差。
3.2 生态环境脆弱,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现存的荒山荒地立地条件差,是多年造林绿化剩下“难啃的硬骨头”,多是土壤瘠薄、石砾含量大、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距居民区较远等,导致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活及保存效果差。近年来,虽未出现较大范围的自然灾害,但局部地区小范围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扬沙天气等现象依然存在;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和森林火灾现象仍时有发生;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并且,随着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地、湿地、林木等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的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严守林业生态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底线的压力日益增加。
3.3 林分质量较差,三大效益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在山区,早期营造的生态林,因直接效益低,群众经营管理积极性不高,导致管理不善,林分集约经营水平低,长势不理想,林分质量不高,生产力低。在平原地区,防护林带尚需完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近年来,各地进行了中幼林抚育间伐,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地方间伐强度小,对林分生长环境改变不大,林分依然过密,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林分质量、达到培育大径材和提高林地生产力的目的,“走形式、重面积、轻质量”现象还较为严重。
3.4 造林树种结构单一,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
全省有林地以纯林为主,平原多为杨树,山区多为侧柏、栎类、杉木、松类,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简单,且大多数是人工纯林,林分稳定性差。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近、成、过熟林资源严重不足。
3.5 平原区林地稳定性差,林地易变
河南平原占全省国土面积55.69%。目前,平原地区林业除绿色通道、沟河渠库绿化、农田林网、围村林等防护林和特用林外,主要是农民在农用地上自发营造的用材林和经济林。农民受市场的影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什么赚钱就种什么,种植业结构调整快,林地易变。2008年前,由于杨树生长快、木材价格高,又无种粮补贴,群众在农用地上大面积种植杨树,使得杨树面积大幅增加。2008年以后,由于杨树等木材价格持续下滑,加上种粮补贴高,群众种杨树积极性大减,原有农用地上种植的杨树采伐后一般不再造林更新,导致平原地区森林面积显著减少。据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成果,较上期清查,平原地区森林面积减少了8.12万hm2。
3.6 重造轻管,林地管护问题较多
除病、虫、鼠害等生态性灾害外,人为管护不力已成为危害造林绿化成果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个别乡村,管护制度、措施、人员、组织流于形式,尽职尽责不力,致使农林矛盾、林牧矛盾影响造林成果。
3.7 基层林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缺失
乡镇林业技术服务体系基本上是“网破、线断、人散”局面。乡镇林业技术服务人员少,知识老化,更有甚者,一个乡镇没有一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使得林业政策、任务、技术、资金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造林绿化工作开展。
4 发展建议
4.1 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增加单位面积造林财政补贴
由于目前剩余的荒山荒地,大多立地条件差,基本不适宜营造商品林,而群众营造生态林积极性不高。因此,要把造林绿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作为政府目标。各级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引导作用,积极推进和落实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经营主体自觉投资开展森林经营,形成中央、地方财政与经营主体共同筹资的多元投入机制。生态林造林投资标准,按市场化运作核算,提高造林者积极性。对发展经济林、用材林等商品林项目,财政资金可少量补贴或不补,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营造生态林项目上。
4.2 调整树种结构,实现树种多样化
要立足于林分的生态稳定性,做好造林树种的多样化,解决树种单一和大面积人工纯林带来的弊端,以减轻病、虫对林分的危害。对政府主导的生态林项目,坚决调整树种结构,以乡土树种为主、混交造林方式,避免过去“年年提树种单一、年年不予纠正”现象。
4.3 加强管理,增加管护资金
据调查,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标准,次年保存低的主要原因是:秋冬的火灾;开荒、挖药等人为活动;牛、羊放牧踩踏、啃食;次年春季极度干旱等因素造成。
造林工作是三分造、七分管。但在实际工作中,除群众私有的经济林和丰产用材林,在经营管护上投入较多,而集体或林木权属不太明晰的生态林等,很少在经营管理上有投入。虽然近年来,中央及省财政在营林上投入了一些资金,但主要用于开展抚育间伐,在管护上投入较少,用于国家或省级公益林每亩管护经费10元,不足以雇用专职护林员有效护林。因此,建议调整管护与造林投资比例,结合精准扶贫,增加管护经费,以提高管护人员积极性。同时,制定切合实际的管护面积额度,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护林巡查员配备 “护林宝”等现代工具,实时监控护林员每天巡控范围,把管护效果与工资挂钩,增强护林员责任感,彻底改变个别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尴尬局面。
4.4 进一步拓展森林资源发展空间,征收或置换农用地为林地
平原林网绿化是目前平原造林的难点,可采取西平县模式:首先解决外部环境影响,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高标准粮田项目、土地综合整理等涉农项目,将道路、沟渠两侧土地征收到政府或村集体手中,在“自己的地盘”开展造林绿化,将会避免农林矛盾的出现。
另外还可考虑将平原区国有林场的林地,置换到平原区道路、沟渠两侧,以保证林网在国有的林地内绿化,避免与农民在其农用地上造林绿化产生矛盾,确保既能栽得上,又能保存活。
4.5 加强科技创新,加快人才培养
加强困难造林地森林培育技术研究,组织精干科研力量,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科研成果,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尽快恢复乡镇林业站等基层林业服务机构,完善林业技术服务体系。
建议各级政府采取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吸收林业专业大学生投身林业建设第一线,发挥聪明才智,施展才华。
(责任编辑:王团荣)
2017-12-03
S 757.2
B
1003-2630(2017)04-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