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的茶道文化与茶景观
2017-02-03曲洁
曲洁
(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河南洛阳 471022)
论日本的茶道文化与茶景观
曲洁
(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河南洛阳 471022)
众所周知,日本茶道文化源中国茶文化,自唐代传入日本后,中国茶文化与传统文化不断与日本文化相融合,并最终发展成为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体系,对日本人日常生活、道德修养与精神追求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本文选取日本茶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日本茶道起源与发展,进而围绕“和敬清寂”四个字分析日本茶道精神内涵,最终分析其在日本茶景观的体现与表达,旨在从内容与形式方面清晰、透彻地了解日本茶道文化与审美特征,从侧面道出其与中国茶道文化的异同。
日本;茶道文化;和敬清寂;茶景观
与中国相比,日本茶文化历史并不算久远,大约在中国茶文化已具完整形态,也就是唐朝时,由前来中国取经学习的僧侣们传入日本,而后与日本独特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融合,将中国茶道文化变成自己的茶道文化,并形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体系,对日本人民这对日本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1]日本茶道最终被定义为四个字:和敬清寂,虽然只有四个字,但这几个字内涵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不仅体现在茶事礼仪行为之中,而且渗透到日本的茶艺、茶室建筑等茶景观之中。本文选取日本茶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日本茶道起源与发展,进而围绕“和敬清寂”四个字分析日本茶道精神内涵,最终分析其在日本茶景观的表达,旨在从内容与形式方面更加清晰、透彻地了解日本茶道文化与审美特征,从侧面道出其与中国茶道文化的异同。
1 日本茶道起源与发展
茶由僧侣们带回日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茶道就是起源于中国禅僧。唐朝时中国国力强盛,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很发达,前来学习的日本僧侣们络绎不绝,他们将中国茶文化、茶种子带回国内。鉴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学僧澄法师将中国的饮茶习俗带到了日本,并迅速被日本上流社会人士所接受。平安时代(公元794-1184年),永忠、空海等高僧从中国学成后将当时的文化、茶种带回日本进行传播,并开始培育茶园。但日本正史关于僧侣们到中国学习饮茶文化带回国内的文献记载比较晚,《类聚国史》作为日本最著名的史书,其中明确记载:大约在815年左右,峨天皇巡幸江国滋贺韩崎时,永忠和尚进奉的煎茶。后来直到1911年才有更多的文献记载,从中国学成归来的荣西和尚不仅带回茶种在日本寺院种植,大力宣传中国的茶文化,而且在我国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影响下撰写了《吃茶养生记》,是日本最早一部详细的茶书。该书明确记载:日本的茶种由中国传入,中国种茶、制茶等方式,煮茶、饮茶等礼仪,饮茶环境、茶器、茶具讲究,极大地影响日本茶道的形成。[2]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的《类聚名物考》记载:“茶道之源,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这些文献记载都清楚地说明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茶文化,正因为中国饮茶文化的传入,为日本文人、僧侣们发展日本茶道文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与文化思想[3]。
中国儒释道哲学思想与精神追求,特别禅宗思想对日本茶道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村田珠光被称视为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其最大的贡献就是中国禅宗思想带回国内,并与日本文化相融合,推动日本茶室建筑风格——“草庵茶风”的形成,并将饮茶从一种日常休闲娱乐方式提升为一种哲学、一种宗教甚至一种艺术形式,完成了茶与禅的结合,为日本茶道增加了新的内容,丰富了茶道的表现形式。而后的武野紹鴎将日本民族音乐文化中纯净、朴素的思想融入饮茶之中,极大地完善了日本茶道文化,使得日本茶道体现出民族化特征,他也因此成了日本“茶道的中兴之祖”。曾做过武野紹鴎的学生——千利休,他在继承老师以及前人茶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日本茶道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提倡将茶最原初自然属性——淡泊、纯朴、洁净融于茶道之中,进一步提炼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不仅如此,千利休还将日本民族传统“懐石料理”的文化引入饮茶之中,让饮茶变成一种美的享受,成为了日本人的礼仪道德教育与修炼,并将茶道从日本上层社会延伸到平民百姓日常盛会中。千利休叶将日本茶道精神明确地概括为:和、敬、清、寂,进一步完善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体系,使日本茶道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其也因此取得了“茶圣”美誉。[4]至此之后,“和、敬、清、寂”就成为日本官方以及民间认可的民族茶道精神的表述。
2 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
日本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是日本公认的茶道礼仪规范与法则,也可以说成是日本茶道四谛。“和”实则是中国儒家茶文化“中和”之意,这成为日本茶道形式与内容所表现出的和谐、愉悦内涵的基础,也是支撑日本茶道的精神根基。因此,日本茶道中的“和”与中国茶文化中的“和”思想相同,不仅体现了是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精神和悦即儒家中庸和谐之道,而且还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表达国家、社会安定和谐的美好愿望。我国《论语》中强调以和为贵,《礼记》中突出“和,天下之大本也”;日本圣德太子崇尚中国文化尤其是佛学,强调“以和为贵,上和下睦,事理自通,何事不成。”即在人际关系之间突出和为贵,这也说明了和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还意为公平、恰到好处,在日本茶道中茶室装饰、茶室香气淡雅不浓烈,客人端起茶碗大小是否合适、温度是否正好等等都是日本茶道和之内涵。
敬有尊敬、恭敬之意,亦有严肃、慎重之内涵,这些都要求行礼仪之时要严肃、恭敬,这些含义贯穿在我国的《论语》之中,其曰何为君子,君子即修身养性要恭敬谦逊。我国佛学主张“万物皆有佛心”,“人人平等”、“我心即佛”,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儒家、佛教等思想,并进行民族化的提炼、升华与完善,提出人们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爱护,才能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茶室氛围。
清即清洁、整齐,意即佛教所言的清净。《法华经》中强调的“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胆仰,无垢清净观”观点,教导世人要努力保持自己清净无垢之心,抑制或放弃心中的邪念,脱离现实生活的世俗烦扰,这正是日本茶道文化中的清,这就要求在茶事活动中,人们必须要有洁净之心,因此对茶室要求不能有灰尘,不能随意泼洒水等等的要求,就是要求饮茶之人丢弃污浊之心参与茶事。
寂可以说是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其意为佛教中的“空寂”、“寂灭为乐”,修禅者超脱于人世间各种各样事物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或者“空”的世界,一个没有色彩、没有声音更没有烦恼的世界。日本茶道就是通过消除了人们内心妄想烦恼与杂念来达到佛教追求的“无”的境界,这也是其追求的最高精神意境与最大的目的。茶人们在世俗中创造一个清静、淡雅的,可以闲居独处安乐祥和的世界,这就是茶室,在这里茶人或听松风,或赏落叶,或独斟独饮或三五好友畅抒情怀,都是茶人内心解脱,都是一种心的修行。这与中国茶道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种追求淡雅、超脱的精神意境,寻求内心的平和、通达与宁静。[5]
本节概述了日本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的内涵,下文将从重点分析日本茶道精神在茶景观中的表达与体现,加深我们对日本茶道的理解。
3 日本茶艺景观
在“和、敬、清、寂”为核心的日本茶道精神的影响中,日本茶室正常都会设立在青山绿水、树木丛生的幽静之处,千利休曾言“茶室是都市中的山居”,最能体现日本茶室对自然环境的高要求。茶室结构形式包括茶室与茶庭两个主要形式,精简、灵巧而具有日本古建筑特征——草庵风。日本农家草庵是较为单一的空间的木结构房屋,完美地体现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特征,因此,茶室多为开放和半开放的空间。整个茶室的布置、装饰极为素雅、简单,色彩偏向灰色调,直接用竹子围成篱笆围栏、青草铺砌的园路,石头随意摆放,呈现出古朴宁静、雅致高洁的韵味,是“和、敬、清、寂”内涵意蕴的外化形式。茶室基本上没有窗户,通过幽暗的灯光,营造一种肃穆寂寥饮茶环境,旨在突出茶道文化要求超脱世人纷争,摒弃内心杂念,追求平和、静谧的意境。
日本的茶室建筑从整体上体现出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和谐美,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日本文化中,茶室是一个人世间最无垢清净的世界,参与茶事的人都要有清净观念、清洁之心才能进入茶室饮茶,不能够以不净污浊之心参与茶事,因此,其饮茶有一套详细的礼仪规范与路线,如在露地的茶庭中,如茶人们应该随时泼洒清水,到指定场所更换衣服,洗去身上不洁之物;迎接客人,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等等,拂去身上的污浊与不净,用一颗洁净之心来饮茶才能达到精神的清静,才能超脱现实的混浊不堪,这些都体现茶道中“清”之内涵。在茶室室内设计中,体现出人人平等,相敬相爱的思想,所有的人都要蹲下或弯腰从门洞钻进来,室内就座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体现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内涵。
日本茶道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中,不断地与本民族文化融合,进而形成了茶事活动中一套完善的礼仪文化体系,进而达到修身养性的心境,具有极强民族文化特点与审美特征。其发展过程与内涵给我们带来启示:即使再优秀的文化,只有将其变为自己的文化才能成为民族文化的典范。
[1]佟君.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5):46-52.
[2]李晓雪.论日本茶道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其现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77-77.
[3]李红.和敬清寂茶禅一味——论日本茶道[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32-136.
[4]汪海鹰,刘勤晋.千利休及其茶道思想 [J].中国茶叶,2004(1): 34-35.
[5]牟海涛.“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精神解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6):19-20.
曲 洁(1980-),女,河南三门峡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