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文性视角的宋代茶诗英译研究

2017-02-03张娟

福建茶叶 2017年6期
关键词:龙凤互文互文性

张娟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基于互文性视角的宋代茶诗英译研究

张娟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国优秀文化要想实现对外传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典籍英译,虽然我国的典籍英译工作自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甚少有翻译家对宋朝茶诗进行翻译研究。宋朝时期的茶文化十分繁盛,尤其是在整体的茶文化发展历史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宋朝的茶类作品当中存有大量的互文现象。本文主要在互文性的基础上对宋代茶诗进行英译研究,希望对宋朝文化翻译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

互文性;茶诗;英译;茶文化

互文性也可以称作为文本间性,能够体现出文本之间相互渗透和联系,而任何一个本文都是吸收和转化其他文本而来的,而我们也可以将互文性分为两类:一是宏观互文性;二是微观互文性。宏观互文性是从文本的整体出发,从其他文化中的艺术手法和立意、选材等方面影响到主文本,而微观互文性重视的是文本中的词句,是否引用、仿拟和翻新其他文本,二者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宏观互文性指代的是整个语篇,微观互文性指代的是当前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

1 茶典籍的互文性

我国的第一部茶类巨作诞生于唐朝,唐朝的“茶圣”陆羽将我国的茶文化精髓与当代优秀的茶文化思想进行了结合,创作出了《茶经》,为世界的茶文化发展提供的良好的开端,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认可和借鉴,所以当代人们将《茶经》作为古今中外茶类著作的互文母本。

从《茶经》中的记载我们发现,中华人民接触茶的时间已经长达五千年之久,其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更是证实了这一说法,从我国的各大朝代中对于茶类典籍的分析中发现,各类茶典籍蕴含着丰富的互文性,不仅仅是从宏观的立意中体现,更能够从微观的典故隐喻中抒发开来。并且我国古代的茶典籍既包括了直观的显性互文性,也包括了渗透与字面之下的隐形互文性。例如陆羽所著的《茶经》,在目录结构上就被清朝的陆廷灿撰写的《续茶经》所沿用,所以可以归为宏观显性互文一类。“择水”是煎茶的首要步骤,也是奠定茶水优劣的主要步骤,所以在陆羽的《茶经》中就对择水进行了要求,而宋朝诗人欧阳修也在自身的著作《大明水记》中描述了煎茶之水,所以可以将其归为微观隐形互文一类。

茶诗的互文关系能够涉及到许多的典籍,所以在展开茶文典籍的英译过程中,就需要重视其中的互文现象,通过深入研究来提高译文的质量: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并进行深入的研究,译者可以通过理论的指导来准确的判断显性互文和隐性互文,并且在文中突显出来;其次,译者需要遵循翻译原则,对翻译方法进行多样化的选择,对原文的信息尽可能地还原,并且也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最后,茶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本国的茶文化实现对外传播,译者可以在保证译文可读性的基础上科学继承茶典籍中的互文现象,所以译者可以利用直接引用的方法,在译文旁注明方法,也可以利用取其精华的策略,不仅能够增强英译的质量,还能够对译文的互文性进行科学展现,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和阅读。

2 宋朝茶诗的互文关联

2.1 茶的种类

对茶的种类可以依据加工方法的不同进行划分,其一是散茶;其二是团茶,也可以称之为草茶和腊茶。在宋朝有一个十分有名的皇室贡品,称为龙凤团茶,由宋太宗专门名人制作而成,由于龙凤团茶的数量十分稀少,并且价格高昂,只有宋朝皇室才能得以饮用,所以有许多著名诗人都作诗对其表示赞赏。例如王禹偁的《龙凤茶》、欧阳修的《尝新茶呈圣俞》等诗词中,都赞美了龙凤团茶的品质优良。并且在宋朝时期也生产了许多地方名茶,茶名以地域名称为名,例如著名的鸦山茶。

2.2 煎茶之水

宋朝茶人对茶水的烹制要求极高,所以对煎茶之水十分讲究,茶的口味和色泽受到水质的影响较大,不同的水烹制而成的茶水口感不同,口感最佳的煎茶之水为泉水。在《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这首诗中就能够品悟到古人对煎茶之水的要求之高,泉水自地下涌出,通过地层的层层过滤后涌出地面,又在流淌的过程中与地面的氧气相互溶解,并且与溪流中的矿物元素相结合,因此,利用该泉水煮茶十分清香。煎茶之水除了泉水之外,还可以选用井水和溪水等。

2.3 饮茶习俗

宋朝的饮茶之风较盛,尤其是宋朝的茶人和诗人不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饮茶的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每逢年过节的时候也会以茶为礼,将上好的茶叶赠送给亲朋好友。例如《寄王文叔谢送真日铸茶》和《谢木锡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这两首诗中都讲述的是收到友人所赠的茶叶,以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喜爱之情。

2.4 斗茶与分茶

宋朝的斗茶之风兴盛,而斗茶的内容包括茶香、茶味和茶具等,尤其是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这首诗中,都能够体现出诗人所处朝代的斗茶之风。点茶是斗茶的重点,要求茶汤在注入茶盏时准确落点,考验斗茶之人的技巧功力。而点茶时茶汤表面则会形成纹脉物象,这是分茶的关键所在,在《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中得以体现。

3 茶诗作者翻译中的互文再现

3.1 《龙凤茶》

“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这两句诗是《龙凤茶》中最经典的语句,若是采用英文直译的方式那么就无法体现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Sample the Longfeng, new,because of the give to do nearly minister.Don't cherish have lest,in addition to will provide for a long kiss.”为了更好的体现出龙凤团茶的珍贵稀有,在翻译时需要体现中华民族孝顺父母的美德:“This poem showed both the author's passion and praise for tea,and also the tradition virtue of respecting and loving his own parents of the Chinese nation.”而在编译赞美龙凤团茶时,可以参考《续茶经》中描绘龙团风饼的语句,欧阳修口中的龙凤团茶是其价值金二两,然金有而茶不可得,在《续茶经》的英译本中对团茶的解释为“cake tea",namely the"Drag on Ball"and the"Phoenix Cake”。将两个译本构成互文关系,保证译文的可读性。

3.2 《以六一泉煮双井茶》

这首诗是著名的抒情诗,借用自身领悟的茶道境界来展示自己的思乡之情。本诗为了衬托双井茶的优秀,借用日铸茶和间溪茶比喻,更是利用《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秋水”来描述自己家乡的美丽,抒发自己的思想之情,而末句中,诗人更是表达要独自上滕王阁饮茶,更是展示出孤高清远之心。

为了呈现出诗中隐藏的内容,可以挖掘诗中内容与其他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以此来提高译文的准确度,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续茶经》中的“茶之出”来描述双井茶的英译:“Shuangjing(Twin Well)Tea"通过音译加上注释,有效的呈现出双井茶的茶形,帮助读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体现出互文的有效性。

3.3 《试院煎茶》

眉州眉山是著名的茶叶产区,作者苏轼从小就喜好饮茶,所以作出的茶诗都具有极高的学术性和艺术性,展现自身高超的烹茶技艺。《试院煎茶》中的“贵从活火发新泉”描述的就是在考试场所煎茶的情境,并且着重点出了煎茶需要新泉活火,表达了自身对烹茶的要求之高。而在《续茶经》中也有类似的互文性语句:“活水仍将活火烹”,在其英译文本中显示为:“This is what Su Dongpo mentioned in his poem as‘Active water on active fire’”,而在温庭筠的《采茶录》中也体现了活火的重要性:“李约,……性辨茶。尝日茶须活火煎。”,这里的活火就是指旺火,其中对活火的翻译为“active fire”,由于在字典中对“active”的释义更加强调动态感,更能够体现出火焰燃烧,而新泉强调的是水质的新鲜,所以可以翻译为“fresh water”,所以“新泉活火”在整句的翻译为“fresh water and active fire”,既能够传达文本的主要信息,还能够展现出文本的互文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名译者要想表达出文本的主要思想,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词典和工具书翻译就能够完成的。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端正自己的态度,面对无法确定的文本内容要小心谨慎,确定茶典籍的互文关系后才能够展开翻译,不能单纯地为了体现出原文内涵而脱离原文的内容。宋朝的茶文化涉及到众多方面,例如茶道、农业和风俗等,要想利用英译来诠释茶文化的内涵,需要了解中英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减少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差距,准确有效的传递信息,因此,本文在互文性视角的基础上对宋代茶诗英译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的茶诗英译奠定基础。

[1]张稳.宋代茶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魏暑临,赵福楼.茶艺文心——“茶文学”教学初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11):4-6.

[3]刘佳.从文学作品看宋代茶艺发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02-104.

[4]熊兵.应用翻译研究视角的嬗变(2000-2012)[J].中国翻译,2012 (6):11-17.

[5]董静.《茶谱》翻译实践互文性问题解决方案[D].大连理工大学, 2014.

[6]姜欣,刘晓雪,王冰.茶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解析[J].农业考古,2009(5):291-296.

[7]姜怡,姜欣,方淼.基于互文性度量的文本翻译索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15):3490-3493.

张 娟(1988-),女,河南郑州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龙凤互文互文性
传统龙凤纹在当今首饰中的应用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龙凤双胎
康儒博英译道教典籍《神仙传》的互文解读模式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龙凤珠宝LOGO征集活动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