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全球化视角的我国传统茶文化典籍翻译策略研究

2017-02-03倪坤鹏

福建茶叶 2017年6期
关键词:典籍译者全球化

倪坤鹏

(河南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基于文化全球化视角的我国传统茶文化典籍翻译策略研究

倪坤鹏

(河南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本文首先对文化全球化概念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机遇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分别从两个方面对当前我国传统茶文化典籍的翻译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翻译策略,希望能够对我国茶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有所启示。

文化全球化;传统茶文化;典籍;翻译策略

文化全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我们在肯定其对于文化交流的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够否认其对弱势文化带来的挑战与冲击。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抱有文化包容的心态,摒弃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以积极的心态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我国传统茶文化典籍记载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茶文化所容纳的方方面面,将其翻译成英文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我国茶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同时也有助于我国茶文化更好地步入世界舞台。

1 文化全球化概述

1.1 文化全球化概念

上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全球化”这个词汇,意指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随着“全球化”内涵的不断丰富,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专有名词也相继被国内外学者提出,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现代人的思考方式。从字面上来看,“文化全球化”表示文化领域的全球化现象,也就是说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文化形式存在一种融合趋势。对于“文化全球化”这种现象,中外学者及相关研究者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观点。比如有学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本身就是人们的假设,而不是实际存在的现象;一部分学者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的“趋同化”,还有学者认为文化全球化存在“殖民化”趋势,弱势文化会被强势文化所吞并。当然,从文化全球化的实际内涵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文化全球化”也不例外。随着“文化全球化”推进,各种文化领域的问题也呈现出来,比如“强势文化逐渐挤占了弱势文化的发展空间”、“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而变得面目全非”等。但同时,文化全球化也给本土文化提供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有助于弱势文化在世界文化丛林中重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1.2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机遇

我国茶文化从属于我国文化体系这个大家庭。翻开厚厚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我国传统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茶文化与音乐相融合形成了颇具民族意蕴的采茶歌,茶文化与文学相融合形成了颇具人文关怀的茶文学。我国是茶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茶文化的诞生之地,可以说我国传统茶文化是国外茶文化的源头。“丝绸之路”使我国的茶叶得以传往西亚和东欧,“郑和下西洋”则将茶叶带到了南亚和东非。后来,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成一个紧密的整体,茶叶也随同贸易船只远销美洲和西欧等地。对外国人而言,茶叶从最初的“舶来品”逐渐演变为普及化的饮品。茶叶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很多地方的饮食习惯,比如英国流行“下午茶”习俗。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虽然是茶的发源地,但是我国茶文化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却并不高,很多人提起茶首先联想到的是“英国下午茶”、“日本茶道”等名词,这就意味着我国的茶文化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国内,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包括茶文化在内的本土文化。为了应对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将茶文化中优秀的成分筛选出来,并对其进行保存和优化,从而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2 当前我国传统茶文化典籍的翻译现状

茶圣陆羽所撰写的《茶经》是我国首部茶学著作,这本茶文化典籍的问世也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经》中记载了唐代以前及唐代的茶文化内容,包括“茶叶种植”、“茶具分类”、“茶水烹煮”、“茶俗传统”等内容。现阶段,流传较为广泛的茶文化典籍主要包括《茶经》、《茶疏》、《续茶经》、《大观茶论》等。国内译者将其翻译成外语时存在诸多问题,也是我国茶文化翻译领域不太成熟的表现。下面以汉英翻译为例对茶文化典籍翻译中的问题进行说明。

2.1 译文存在语法漏洞,文章可读性较低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和语法结构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很多译者在翻译时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我国传统茶文化典籍采用文言文撰写而成,行文简洁通畅、文章内容多为短句,比如“规,一曰模,一曰桊。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茶经》)就可以体现这一特点。一些译者在翻译时并未吃透原文,不能将文言文很好地转换为现代汉语,从而导致英文译本中也出现诸多语法漏洞。英文译本中主要存在的语法问题包括:时态错误、It指代错误、连词运用有误、定语从句表达有误等。语法漏洞的出现事实上也是译者自身水平欠缺的体现。外国读者如果发现译文中存在语法问题,就会打消继续阅读的欲望。

2.2 过分注重归化翻译,茶文化内容缺失

“归化翻译”源自英文“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主要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尽可能少地采用“异国情调”的表达,换句话说以这应该使译文更加适应目的语的文化体系。归化翻译法对于科技文本等领域的翻译颇为受用,应用到文化类文本翻译中时却会将译者引向一个歧途——译者过分注重目的语的表达和西方人的审美感受,而将源语中的内容全部采用西方语言中的词汇进行替换,导致译文丧失了文化传播的功能。我国传统茶文化典籍记载了我国茶文化,其中有很多用语都是我国茶文化所特有的用语表达,这种特定表达在英语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参照物,因而将其直接替换成对应的英文表达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茶文化典籍的文化价值。比如茶文化典籍中的“五行”、“羹陆”、“八卦”、“纸囊”等词均是一些特有名词,有些译者曾尝试将“五行”、“八卦”与西方世界中的“占卜”(divination)、“魔法”(magic)等相对应,导致文章中的中国特色完全丧失殆尽。

3 基于文化全球化视角的我国传统茶文化典籍翻译策略

我国传统茶文化典籍是我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标志。面临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作为本土文化的茶文化应该把握机遇,迎难直上。就上文所述的传统茶文化典籍翻译问题,本文从文化全球化视角出发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3.1 意译为主,直译为辅

茶文化典籍中有很多用词和表达无法与英语词汇一一对应,这就需要译者学会采用意译法进行处理。“意译”是区别于“直译”的一种翻译方法。直译比较注重字面含义和句子结构等内容的一一对应,而相比较之下,意译则更注重阐释句子内容的真正含义。撰写古代茶文化典籍的作者大都是文学修养很高的文人雅士,他们在编写典籍的过程中都十分注重措辞。正因如此,我国茶文化典籍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很多用词表达都不能简单用字面含义进行解释,这就意味译者应该采用“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的方式进行翻译。比如,《茶经》中有这样一句“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很多译者往往将其中的“精行俭德”一词直译为“strictly observe the ethics”(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很显然无法真正体现茶人所特有的那种美好品行。“精行俭德”并未收录在国内权威的词典中,因而我们在翻译时应该从其深层含义出发,将其意译为“great virtue”(美德)更能够引起西方读者的共鸣。

3.2 合理采用异化翻译法,用“中国英语”讲故事

“异化翻译”源于英文“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有别于“归化翻译”的一种翻译形式。异化翻译主张保留源语中的语言特色,意在向目的语受众展现颇具异国风情的文字内容。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也应该保留本土文化的特点,因而这些特点本身就是本土文化区别于外来文化的最好证明。为了将我国文化更好地呈现在外国受众面前,使外国受众感受到我国茶文化的特色,译者不妨合理地采用异化法进行翻译。换句话说,我们应该用“中国英语”进行翻译,这里的“中国英语”指的是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而并非所谓的“中式英语”(Chinglish)。比如,我国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都采用音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儒术被译为“Confucianism”(字面含义是“孔子主义”、“孔子思想”)。当然,对于茶文化典籍而言,我们也应该采用这种方式,根据汉语发音习惯将其中涉及的地名音译出来(比如“衡州”译为“Hengzhou”),同时也可以运用“中国英语”表达一些文化意蕴较为浓厚的词语。

3.3 运用注释法进行补充说明

顾名思义,“注释法”是在译文中添加注释的一种方法,这事实上是对译文内容的补充说明。由于西方读者与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很难从字面上接受某些词汇的含义。针对这种情况,译者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添加注释,当然这也是将我国茶文化更好地推广出去的重要举措。比如说,在翻译“五行”一词时,译者可以补充说明“五行的含义”、“五行的类别”、“五行相互的关系”、“五行与道家、中医领域的关系”等内容,使受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五行”形成一个整体认识。当然,对于某些茶具,译者采用注释法进行翻译后还可以附上相应的茶具图片,使受众可以结合图文信息进行理解。

[1]喻霜霜.文化文本的英译策略探索——《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茶文化》翻译实践报告[D].湘潭大学,2015.

[2]何琼.《茶经》英译的几个问题——以Francis Ross Carpenter和姜欣等英译本为例[J].农业考古,2013(5):201-205.

[3]杨国强.从文化全球化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1):10-13.

[4]杨德宏.典籍英译的美学思想与译者的审美取向——以《茶经》《续茶经》英译为例[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0-122.

[5]何琼.《茶经》文化内涵翻译的“得”与“失”——以 Francis Ross Carpenter英译本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2-67.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辞源》百年编修出版研究”(项目号:16BXW029)的阶段性成果。

倪坤鹏(1980-),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典籍译者全球化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全球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