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理解视阈下茶文学作品的英译翻译方法研究

2017-02-03王德易邓恋玫

福建茶叶 2017年6期
关键词:英译文学作品跨文化

王德易,邓恋玫

(1.重庆文理学院;2.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永川 402160)

文化理解视阈下茶文学作品的英译翻译方法研究

王德易1,邓恋玫2

(1.重庆文理学院;2.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永川 402160)

本文首先就翻译学视角下“文化理解”的主要精神内涵进行简要说明,并对文化理解视域下茶文学作品创新翻译的主要原则加以分析,然后就基于“文化理解”的茶文学作品英译的翻译策略提出几点看法。翻译学视角下“文化理解”的主要精神内涵在于认为翻译实践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理性,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对象不是“作品文本”,而是“文化文本”;翻译的评价标准是“功能对等”,而不是“语言符号对等”。文化理解视域下茶文学作品创新翻译的主要原则包括两点:一是要从中国茶文化的“隐喻”中寻找翻译的知识资源;二是要从英国茶文学作品的“观照”中开展翻译。基于“文化理解”的茶文学作品英译的翻译策略可以尝试文化融入翻译策略、互文性观照翻译策略、通篇衔接翻译策略。

文化理解;茶文学作品;英译翻译方法;跨文化交际;茶文化

无论学术界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发源持有何种看法,一般来讲最早的茶文化发源于神农尝百草时期。在几千年的种茶、采茶、饮茶实践中,中国人对于茶文化的认识和实践是最深刻的,例如作为一种茶文化繁荣的标志,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结合社会大众的茶文化实践谱写出了无数的茶文学作品,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茶文化精神心理追求的生动写照。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茶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对外传播中的茶文化一方面需要向世俗文化转变,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世界当中;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以文谋钱”的产业融合需要,积极借助于茶文学作品的翻译创新打开国际市场上的茶文化产业销路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在获得世界认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电影开始积极进军好莱坞市场、中国资本在国际化的文化产业上也取得了品牌优势等。基于“文化理解”这种翻译学上的交际理念,加强我国茶文学作品的翻译创新有利于让国际社会“理解”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为中国茶文化软实力的生成、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插上文化的翅膀。同时,文化理解也是我们茶文化、茶文学学科在建设方面应当持有的一个基本立场,只有开放办学、开放教育、开放翻译才能回归我国茶文化主张的“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涵。

1 翻译学视角下“文化理解”的主要精神内涵透析

在我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传承中,在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前提下,茶文化自身的延续不存在“文化理解”的问题,更多的是中国茶文化的“自说自话”和“区域之间的互相联动”。对于“文化理解”的看待视角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而文化理解的翻译学视角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1 翻译实践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理性,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在“文化理解”这种新型的翻译理念没有提出之前,“形式主义翻译范式”占据着翻译理论的主导地位,这种翻译范式将翻译实践看成是一种肤浅的技术理性行为——一种将一种文字转化为另一种文字、只注重语言符号转换但不从文化内涵等深层次角度进行转换的翻译理念。在这种理念的长期指导下,翻译工作一度被狭隘地束缚在词义、语法、直译等方面,缺乏文化生命的价值指导,也就导致了包括茶文学作品的翻译在内的翻译实践出现了走样、扭曲原意、偏离母语文化的价值内涵等的现象。对此,“文化理解”这种理念认为,翻译实践要超越表面的符号转换、深入到两种文化不同的层面上开展“跨文化交际”,从符号背后的知识入手开展翻译布局。

1.2 翻译的对象不是“作品文本”,而是“文化文本”

一般的文化概念指向的是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有人的属性的物质符号和精神符号,本质上,文化是人的延伸、人的立场的延伸、人的价值观的延伸、人的利益的延伸、人的宗教信仰的延伸等。文化理解提倡翻译的起点不应当是具体的作品文本本身,而是背景性的一些知识资源,或者用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话来讲就是“文化隐喻”,在此,我们姑且称之为是“文化文本”。以我国茶文化、茶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为例,文化理解下的翻译思路并不是从具体的茶文学作品文本(比如《茶经》)等出发,而是从我国茶文化的深层次精神内涵(比如儒家思想)等入手开展翻译。

1.3 翻译的评价标准是“功能对等”,而不是“语言符号对等”

在知识的源流上,文化理解理念的产生离不开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阐释学,阐释学在反思现代性产生以来人们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的“文化霸权”和僵化的翻译理论时指出,为了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对话生成、为了克服冲突的文化符号,它提出了诸如“文化目的性理念”、“创造力的培育”、“创造性的叛逆”、“文化的重视理解”等策略。因此,综合这些翻译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样一种翻译标准的评价依据——要注重两种文本的交际功能对等之翻译,而不是僵化地固守在语言符号的对等上。在这方面,对于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对不同性质的茶文学作品实施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对于茶对联要更注重其语言对称属性。

2 文化理解视域下茶文学作品创新翻译的主要原则

“文化理解”的理念并不神秘,也不难理解,简单来讲,就是提倡不同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开放性对话”,同时要在翻译中将“文化心态、文化生态、文化转译”作为其忠实于原文化文本的主要原则。具体来说,对于我国茶文学作品的英译翻译创新来讲,基于“文化理解”的视阈,需要遵循这样两个原则:

2.1 从中国茶文化的“隐喻”中寻找翻译的知识资源

文化理解的理念提倡翻译要从母语的本原背景文化中寻找相关的“隐喻”、“知识资源”等“文化文本”作为其开展具体的“文学作品文本”翻译的主要理论基础。中国茶文学作品无论是专著性的《茶经》之类还是分散性的《诗经》、《神农本草经》之类,在翻译时都需要从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茶文化背景入手开展文本“解构”。比如说在分析和翻译唐朝茶文学作品时就必须从唐诗文化、唐朝的文化结构等方面入手对显得相对具体的茶文学作品(比如孟浩然的《清明即事》)进行翻译。

2.2 从英国茶文学作品的“观照”中开展翻译

从文化源头来看,英国本身没有茶文化,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借助于工业文明从中国传入的一种外来文化,但是这种外来的茶文化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英国文化特点的“作品”。我们在“文化理解”的视角下看待茶文学作品的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中英茶文学作品的对话,比如说英国的文学家Jane Austen和Henry James等都在其文学作品中提到了英国的红茶文化、女权主义的茶文化、“贵、雅、礼、和”的茶文化等,这警示我们对于中华茶文学作品的翻译要积极对之进行回应和对比分析。

3 基于“文化理解”的茶文学作品英译的翻译策略例举

现代文化学普遍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共同体之间开展的跨文化交际、文化对话成功的必要前提就是“文化理解”,这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现实约束,和中国茶文化的“和而不同”具有共同的主张。

3.1 文化融入翻译策略

文化理解是一种中介性状态,而它的自然延伸就是“文化融入”。文化融入翻译策略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翻译要将语言追求转化为文化追求;二是翻译工作要讲究相关性、实用性原则。对此,在用英语翻译我国茶文学作品的时候需要采取一种“以受众为导向”的语言表达策略,例如茶文学作品的语态、语法结构、表达习惯、词组组合等要充分考虑到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在文化融入上充分根据受众的实用性开展翻译。

3.2 互文性观照翻译策略

“文化理解”本身倡导一种平等的文化对话关系,符合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的相关主张。在我们看来,互文性翻译指的是在开展相关茶文学作品翻译时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开展“互相关照”:一是中国茶文学作品与茶文学作品之间的互相对应;二是中国茶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和西方同一时期、同一文学话题之间的互相比对、引用、阐释、化典等。比如,在翻译《茶经》这种茶学专著时可以和《续茶经》我国这种本土化的茶文学作品开展互文翻译,同时,外部性地来看,又可以和英国的红茶文化、下午茶文化等开展互文观照。

3.3 通篇衔接翻译策略

通篇翻译策略指的是在翻译长篇的茶文学作品时应当基于全文的核心主旨、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目的、故事情节的叙事结构、文本进展的逻辑线索等开展一个着眼于全文顺畅、各部分之间互相衔接、遥相呼应的翻译策略。在面对《茶经》、《续茶经》等之类的长篇茶文学作品的翻译时,要遵循意向性、可接受性、情境性、信息性、连贯、衔接和互文性这几个主要的技巧开展通篇布局的翻译,确保上下文之间、汉英文本之间实现交际功能的互相对等。

4 结语

“文化理解”的另一种伴生状态是“价值冲突”,因为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价值的分歧、立场的分歧等。尤其是我国茶文学作品主要是基于农业社会的审美形态、劳动实践形成的,属于一种慢节奏的闲情逸致消遣状态;而西方接受的茶文化则是一种快节奏的、工业社会的文化形态,因此,在对待这种充满东方闲情逸致的“茶文学”作品方面可能会存在着价值冲突的问题。而选择“文化理解”作为切入翻译的一个面向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一问题。

[1]程良宏.文化理解型反思性实践者:双语教师的角色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3(10):49-53.

[2]陈映戎.认知与文化并重:隐喻跨文化理解模式的建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9-63.

[3]姜孟.英语专业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实证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6(4):27-34.

[4]金学宁.基于文化理解的英语教学方法提高途径探究[J].科教文汇,2008(1):57-58.

[5]杜金榜.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谈意义和背景知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8.

王德易(1979-),男,重庆永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邓恋玫(1980-),女,重庆永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文学及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英译文学作品跨文化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摘要英译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文学作品与数学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