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将茶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

2017-02-03王春云宋晨霞

福建茶叶 2017年6期
关键词:采茶戏饮茶茶文化

王春云,宋晨霞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唐山 063700)

如何将茶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

王春云,宋晨霞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唐山 063700)

茶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凝结着儒释道哲学思想文化的精髓,囊括了丰富多彩的地域风俗文化,形成了以重德、尚和、崇俭、贵真为核心精神内涵,并与文学、音乐、戏曲等艺术相融合,共同构筑了民族文化的华丽篇章。而在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之下,茶文化与音乐具有内在的共性,本文以茶文化与音乐作为研究对象,立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在分析茶文化与音乐共性以及两者结合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茶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策略方法。

茶文化;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融合

在社会进步、发展的过程中,古代先民们将儒释道文化精髓融入饮茶之中,构筑了博大精深、内涵深厚的茶文化,并借助文学、音乐、美术、茶艺等多种文化形式表现其丰富内涵,茶文化也为不同文化形式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感、精神表达的载体。因此,音乐与茶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在精神、情感等内在意蕴表达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共性特征。近些年,国家、地方政府已经组织学者、研究人员整理、挖掘茶音乐、茶舞蹈艺术,广西、福建等地方高校也设置相关专业,为茶文化与音乐的研究做出巨大的贡献。本文以茶文化与音乐作为研究对象,立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在分析茶文化与音乐共性以及两者结合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茶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策略方法。

1 茶文化与音乐——精神世界共生性

1.1 茶文化与音乐

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叶之后,茶叶的药用价值逐渐在社会上流传开,魏晋时期崇尚老庄无为、朴素之思想,茶叶与生俱来的清淡、虚静之特质深受文人雅士喜爱,逐渐将文化引入饮茶之中,并将饮茶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初步确立了茶文化的基本范式。唐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直接刺激茶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茶文化内涵的完善;这一时期诗词艺术繁盛,文人骚客借助诗歌、音乐等形式表达饮茶心情与感受,白居易的《琴茶》、苏轼《行香子·茶词》、吴文英《望江南·茶》等等千古名句,在古琴、二胡、琵琶等传统音乐演奏中更加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饮茶之心得感悟。正如白居易的《琴茶》所言:音乐有助于品茗者品味茶道、悟茶性,启发思考。[1]茶文化与音乐的结合帮助饮茶者品味茶之气味,体会人生百味进而达到修身养性之境界。元明清时期,饮茶风尚日益兴盛,饮茶方式也更加讲究,社会也出现了各种茶社、茶馆,更加促进了茶文化与音乐的结合;而且民间茶园越来越多,加之戏曲艺术的繁荣,当时福建、广西、江苏等地出现了采茶戏、采茶歌、采茶舞等民间艺术,更加促进茶文化与音乐的交融。[2]

1.2 精神世界共生性

我国传统音乐与茶文化一样也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性,也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饮茶者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修身养性重要途径,在茶艺表演中,更是离不开音乐的陪衬来获得美的享受与优雅的熏陶。因此,笔者认为茶文化与音乐在精神世界的净化方面具有相通之处。

如前所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促进饮茶与文化的交融,文人雅士在饮茶中抒发喜怒哀乐,茶也帮助人们启迪心智,感悟生命,进而获得精神世界的和谐、通融,因此,很多文人将茶与个人秉性、情操联系在一起,如陆羽:“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和杨万里的“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等等诗句都赞美茶纯净、高雅,从而彰显自己与茶之品行相同进而获得品茗之乐趣,获得精神世界的平和。

在众多艺术门类之中,音乐是最具有情感性的艺术,也是最感性、最容易产生共鸣的艺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通过音乐来表达幸福、悲伤、无奈、思念、惆怅等之情感,传递男女之间爱情。白居易《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岳飞《小重山》诉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等等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情感与精神意境[3]。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促进各地采茶歌、采茶戏的兴盛,如博白桂南采茶戏著名曲子《打杯舞》、《十二月采茶歌》、《梁山伯与祝英台》;赣南采茶戏《卖花钱》、《补皮鞋》等等音乐唱腔极具民族性、地域性特色,一直流传至今。当代随着多元文化发展,西方器乐、演唱方式等传入以及民族音乐当代发展,促进新时期采茶音乐的发展,如《前门情思大碗茶》、《采茶舞曲》等通俗音乐深厚大众的喜爱。可见,茶文化与音乐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两者在情感表达、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共生性,为高校音乐课程融入茶文化提供了可能性。

2 茶文化融入高校音乐课程的重要意义

除了专业高校以及音乐、舞蹈相关专业必须学习音乐课程之外,学前教育、茶艺展示等专业及部分综合性高校也有开设了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课程,其初衷不是为培养音乐专才,而是为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形成以重德、尚和、崇俭、贵真为核心精神内涵滋养了千千万万人之心灵,其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养成健全的人格,以天地自然为大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人们文明礼貌、互敬互爱、勤俭节约、和谐团结等等良好的道德品行。可以说,茶文化不仅仅在于满足于身体之需求,更重要的在于对饮茶者精神世界的净化,这与当前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目的、大学生人格培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而且,音乐与茶文化两者具有内在精神的共性,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融入茶文化,首先有助于实现音乐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其次通过感性的音乐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学习、感受、领悟茶文化丰富内涵与深厚的底蕴。

3 茶文化融入高校音乐课程教育的策略方法

“音乐赋予茶艺以灵魂,茶艺赋予音乐以形象,”已成为茶文化与音乐关系最好诠释,那么,如何发挥茶文化与音乐净化精神世界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将茶文化融入高校音乐课程教育之中。

3.1 情境教学方式在音乐教育中运用

我国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在现行高考制度之下,无法真正彻底地改变应试教育的方式,导致大学教育方式也未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桎梏,依旧采用重知识轻技能培养的教育方式。在音乐教育课程中,很多高校将其设置为集体的大课,一味地跟着老师学唱腔、曲谱,这一模式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音乐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需要学习者着重于实践练习,重音乐情感体验与表达,如我国茶诗歌音乐,无论是三五好友的畅谈,还是一人独饮抒发胸中之意气,都有特定的气韵贯穿其中。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根据诗词意境布置教室,创造教学情境。这样在老师讲解诗词音乐背景、茶文化内涵以及其时代形成过程之中,在进行茶诗歌吟唱的学习,并在反复吟唱之中,才能深刻地体会诗词背后的文化意境与人文内涵,才能设身处地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进而在点点滴滴积累中提升自己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

与茶诗词这样的雅文化不同,采茶戏、采茶歌可以算是一种俗文化,其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种茶、采茶等劳动之中形成的民间艺术形式,这就决定采茶戏具有大众性、群体性、娱乐性、地域性的特征,因此,采茶戏、采茶歌只有至少有两人一起表演。老师可以根据所选择曲目,分组进行演唱、表演,老师在同学表演之中贯穿每一句歌词、每个动作的含义及表达情感,如采茶舞蹈矮子步源自于人们上山腿蹲、挑担肩压使形体变矮等日常劳作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基本舞步;如单袖筒融合了民间灯彩歌舞、民间戏曲的艺术精髓而形成了采茶舞基本动作。[4]采茶戏唱腔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如南昌采茶戏唱腔风格委婉、优雅、细腻,这一风格形成得益于方言、民俗、民谣以及民间审美文化,老师可以现场让不同的学生演唱不同地区的采茶戏进行对比,进而让学生深刻领悟其不同之处。

3.2 邀请茶文化艺人、茶音乐表演者研究者走进高校音乐课程

高校音乐老师知识以及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邀请茶文化艺人、茶音乐表演者等走进高校课堂,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可以邀请茶艺表演专家现场教学、示范茶艺,了解茶叶冲泡技艺过程中礼仪、服装、音乐、茶道精神等等内涵,尤其讲解不同的茶类选择不同的音乐,如饮用西湖龙井茶时应该选用江南丝竹的音乐,丝竹之声重抒情,具有秀雅、委婉、圆润、舒缓之平和德性,[5]古有:“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之说,即是说丝竹音乐具有陶冶德行特性,其与龙井茶之“翠而绿、香而清、淡而远、醇而长”之特点相契合。又如近几年流行起来的禅茶,应该选用佛教音乐,“禅茶一味”即是在茶与心的相通相融之中,感悟“正、清、和、雅”佛教文化。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邀请不同的校外茶文化与音乐方面的专家前来学校授课、开设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茶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是高校课程改革中有意义的尝试,本文从分析茶文化与音乐两者共生性的基础上,分析两者融合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后尝试提出融合的对策,准确地讲应该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因此,将茶文化真正融入高校音乐课堂之前,老师应该首先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与底蕴,学习、了解茶文化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1]文佳.如何在音乐课堂上渗透我国茶文化[J].福建茶叶,2016,38 (6):226-227.

[2]龚永新,黄 亮,张耀武.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农业考古,2015(2):12-16.

[3]袁永杰.茶文化与传统音乐的共同性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 (7):346-347.

[4]胡蜀.赣南客家舞蹈中“单袖筒”的形态与文化传承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23.

[5]刘承华.江南丝竹音乐的形态特征及其文化诠释 [J].中国音乐, 2005(4):61-63.

王春云(1974-),男,河北易县人,艺术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声乐。

宋晨霞(1975-),男,河北易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舞蹈。

猜你喜欢

采茶戏饮茶茶文化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浅析赣南采茶戏旅游资源的开发
四季饮茶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