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产权体系下的广东茶叶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及对策研究
2017-02-03曾素梅
曾素梅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基于知识产权体系下的广东茶叶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及对策研究
曾素梅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的建立,旨在维护广东省茶叶的合法权益。然而,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却问题众多,管理混乱,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保护效果。因此,分析茶叶地理标志的缺陷和不足,应该采用正确的思路和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加大宣传管理、严格控制质量、建立三维体系,这都是完善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措施,对广东省的茶叶的保护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标志;法律;保护;茶叶
中国的茶文化缤纷灿烂、丰富多彩。这既受中国悠久灿烂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与中国地大物博的自然地理密切相关。以地理区域划分,中国有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西湖龙井等,这些茶叶与地理位置显现出密不可分的关联。当然,随着我国创意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大众创业、文化创新也被日渐进入大众视野。在此大背景下,中国的茶文化应该迎头赶上、顺势而为,将茶文化做成产业和品牌,消除以往的诟病和问题,重获新生。中国的知识产权作为保护文化创新的重要保证,在文化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将茶叶的文化发展与知识产权相结合,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茶叶突破的重要保证。
1 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现状
广东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影响巨大。著名的“功夫茶”便是广东茶的代表作,它证明了广东茶文化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同时,罗浮山茶、潮州茶、英德红茶、岭头单丛茶等都是广东具有代表性的茶类茶品,彰显出广东茶的品类繁多、丰富多彩。随着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英德红茶成为第一个获批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的茶品,这是广东茶文化与时俱进的表现,也代表了广东茶文化中的法律保护意识。将茶文化以地理标志进行保护,有着经济和文化的双重价值。“所谓地理标志,或称原产地名称,通常是指那些与有关商品的质量、功能或其他特性有密切联系的地理名称。”[1]广东省的这一举措,一方面是维护市场经济稳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广东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茶叶与原产地相结合,可以使消费者一目了然,知道此类茶品何处生产为好,同时也保护该地区茶农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但现实中,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对地理标志缺乏足够重视。政府角度认为申请地理标志一旦完后,便属于过去式。然而茶叶地理保护从来都是进行时,从申请,到维护,再到局部调整,是一条线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在进行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时,政府应该不遗余力地进行维护和监管,使之落实到实处,真正惠及于民。其次,茶叶地理标志的发展存在滞后现象。尽管国家有对茶的原产地的保护,但很多茶农并未真正利用好茶叶标志,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最后,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的使用不够彻底。很多地理标志只是出现在茶叶包装和广告宣传之中,并未能够真正使用其法律效益和保护权限。这不但是广东茶叶保护上的缺失,同样也是作为“无诉”的乡土中国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2 广东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应对思路
任何行动的达成都要有完善的思路作为支撑,广东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措施的落实同样需要统筹兼顾、思路为先。这便于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真正地落实到实处,而非摇旗呐喊的空口号、假把式。
2.1 成立分层管理机构
广东省盛产多种茶叶,不管是石古坪乌龙茶,还是凤凰单丛茶,都颇具特色。但由于茶区间的位置不集中,便造成了管理不善的困境。因此,应该成立三级管理体系,分层次监督管理。首先,应该成立广东省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机构,监督管理广东省全境的茶叶运行。广东省保护机构的建立,是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主要主导大政方针和前进方向。其后,分区域进行管理,打破行政区域的藩篱,对茶品进行监督管理。以茶类茶品作为区域划分,既可以统一茶的标准和规格,同时也实现了各地区间的平等交流和合作,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第三则是以县,包括市、区在内的监督保护。在县一级成立办公室,可直接对茶农的种植、采摘进行监督和保护,同时还可以直接推广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2.2 推行专用标志管理
中国知识产权和地理标志有着特定的图案和标志,这是中国任何地理标志的认证标准。然而,在对广东茶叶地理标志进行保护时,可以率先垂范,创新标志的地域化和区域感。在统一的茶叶地理标志的管控下,各地区的茶叶地理标志可以呈现地区特色。将各地区设计的带有区域化的标志交由管理机构和法律认证单位进行申请和证明,完成地理标志的本土化,不仅有助于各地茶农和茶商更好地认识茶叶地理标志,同时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优做到风格独特,旗帜鲜明。
2.3 原产地实现证书管理
建立三级监督机制,应该切实履行到实处。在原产地,有关机构应该向茶农发放原产地证书。当然,在下发之前应该对茶种植者进行监管,对其茶园地理位置、亩数、产量进行统计和备案,并以此证明原产地标志的合法性。一旦证书下发,加工机构再收购茶种植者的鲜茶叶和半成品,便有了依据和标准。在收购环节上可进行验货查收制度,即不但要考量茶品的质量和品相,还需要查看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证书。只有这样,才能从底层开始,实现对茶叶地理保护标志的法律保护。这既是惠及于民的法律措施,同时也稳定了市场经济秩序的平稳发展。
3 广东茶叶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分析
随着现代消费者水平的日益提升,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不仅是国家行为,更是消费者对高标准购物的体现。“茶叶地理保护源于茶叶生产者对特色茶叶生产地域的保护需求和消费者对地理标志的消费需求。”[2]消费者对地理标志的重视,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佐证,更是消费者对真正文化的敬仰和尊重。所以基于广东省茶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现状和发展思路,应当迅速及时地进行维护和修缮,使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日臻成熟,更好地为茶叶地理标志服务。
3.1 加大宣传与执法力度
对于知识产权的推广和实行,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大力宣传茶叶地理标志,深入茶园之中,将与茶种植者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普及开来,使得茶叶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深入人心。当然,在宣传和推广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多使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剔除呆板无趣的大型宣讲。只有充分考虑茶农的兴趣爱好,才能使茶叶保护制度推广开来。另一方面,政府及监管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的广东茶叶。这不仅是肃清搅乱广东茶叶的不法之徒,同时也是维护中国食品安全的必要措施。只有做到严格执法,才能保证茶叶地理标志的权威性,才能将茶叶保护制度稳步推广,进而维护广大茶农的根本利益。
3.2 严格履行质量认证
在建立茶叶保护制度之初,应该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操作。严格履行制度认证,不但可以从外界消除以次充好的滥竽充数现象,更能时刻提醒茶叶产区内茶农的自觉性。茶区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不是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地随意种茶、采茶,恰恰相反,而是以更加严苛的标准要求茶类茶品。对茶叶质量的重视,应该分级进行,层层把关,进而实现对茶农的经济保护。这种严格的质量认证,不但有对经济因素的考量,更有对文化的关注。“对茶叶地理的保护不仅具有保护经济投资的作用,还具有保护该地理区域历史文化传统的功能。”[3]质量的严格,可以换来口碑效益。依托广东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加之茶叶地理标志的护航,茶叶原产地更可以实现旅游开发,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
3.3 建立三维管理模式
茶叶的地理标志的建立,是基于地域上的保护,因此,这种保护是国家对文化的监管。正因为这个原因,茶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是一种集体权利。即它属于任何与茶叶生产相关者所用,但却没有任何明确的拥有者。正是这一原因的干扰,使得一直以来茶叶地理标志的保护存在管理短板和权利缺失。茶农不知道茶叶地理标志属于自己,公司也不明确权利的划分,因此,造成了茶叶地理标志鱼龙混杂、乱象丛生。要想破解这一现实难题,便需要建立三维管理模式。同三级管理机构相似,三维管理模式是围绕地理标志的重新建构。在三维管理模式下,将政府、公司、和农户连接成一个整体,成为地理标志的保护者和监督者。对于政府而言,地理标志是一个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体现,应该严格进行监督管理工作,使之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对于公司来讲,地理标志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在茶叶地理标志中起的便是主体作用。公司不仅有推广和宣传地理标志的责任,更应该维护地理标志的纯粹。即建立在茶叶地理标志上的企业文化应该以茶叶为主体,而非借助其名号和美名进行与之无关的活动和交易。从这个角度看,茶叶地理标志企业不仅是商业机构,更像是文化场所。它承担着传承广东茶文化的重任,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广东茶文化在全国的地位和声誉。第三则是农户。对于茶种植者来说,地理标志更像是一个标准和权限。茶农作为地理标志的最底层,看似在整个链条中的作用最软,实则不然。茶农对于茶叶品质的管控,直接决定了地理标志能否长期存在。如果茶品良莠不齐、滥竽充数,不仅会影响到茶农的直接效益,还会决定茶叶的地理标志能否持续。因此,茶农在三维管理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加快,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是中国茶叶保护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有力体现。只有全民用法、全民懂法,才能使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稳步提高,才能真正地惠及十三亿中国人民。这是法律之光的显现,同时也是文明中国的伟大历程。
[1]刘成伟.加强地理标志的商标保护[J].知识产权,2002(02):34.
[2]张学雷.论加强我国地理标志的保护[J].商场现代化,2007(01):258-259.
[3]王笑冰.地理标志的经济分析[J].学术论坛,2005(15):20—26.
课题类别: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课题名称:全国校园安全事故防范,应对处理问题研究
课题编号:GD0066;课题承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课题负责人:王振纲,曾素梅。
曾素梅(1974-),女,湖南邵阳人,讲师,学士,研究方向:经济法(知识产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