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创建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

2017-02-03

农产品加工 2017年8期
关键词:加工业加工农产品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创建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

2017年4月17日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品牌创建推进工作会议上,农业部长韩长赋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品牌创建,这两项工作都非常重要,关联度很高,加工业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只有加工业做好了,唱响品牌才有底气;品牌引领和驱动加工业发展,只有品牌做好了,加工业才能做大做强,二者互为一体、互为表里。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打造粮食品牌,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增强消费者信心。

去年,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品牌建设的主攻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引导加工企业集中发展,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分析形势,交流经验,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明确新时期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和农业品牌创建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沟通城乡,亦工亦农,门类多、主体多、覆盖面广,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产业。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2016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正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和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事关国民营养健康的民生产业。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仍然大而不强,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不相适应,与工业发展转型要求不相适应,与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第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的、大路货多,绿色优质的、品牌的少;产业结构失衡,种养加脱节,强筋弱筋小麦、高油大豆、高蛋白玉米等优质专用原料短缺,需要大量进口;区域布局结构错位,北粮南运、南菜北运成为普遍现象,一方面产区与销区距离远,增加了流通成本,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与水土资源时空分布不匹配,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助于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有助于以加工需求为牵引,形成“为加工而种、为加工而养”的种养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加工产能向主产区、优势区聚集,优化区域布局。这必将倒逼和带动种养业的转型升级,用改革的、市场的手段增强农业供给活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破解农产品卖难滞销、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农业是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军万马搞流通,面对的却是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后贮藏、保鲜、包装、分级和商品化处理能力不足,大量农产品都是集中上市,容易造成价格下跌、产品卖难,造成很大的浪费,影响农民增收。

近年来,大宗农产品价格总体下行,特别是玉米价格降幅较大,东北主产区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通过发展加工业,可以延长农产品保质期,实现错峰销售、均衡上市,促进减损增收、提价增收和就业增收,最大限度地释放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同时,通过发展加工业,还有助于带动资本回乡、人才返乡、科技下乡,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农民创业,拓宽就业增收渠道,打造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支柱。比如,四川眉州市东坡区大力发展泡菜加工,从一个小小的泡菜园区发展成为泡菜城,带动周边农民建设2.87×104hm2原料基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农业强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标志。国际农业竞争的实质是产业体系的竞争,加工是农业产业体系中承前启后的核心环节,没有加工的农业永远是产品农业、弱势农业。从国际经验看,现代农业强国无一不是农产品加工强国。美国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从事加工流通服务等行业的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2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85%,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超过4∶1,玉米加工产品多达3500种,而我国仅有200多种。我国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不健全,一产不强、二产不优、三产不活,一二三产衔接不畅。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农业产业的前延后伸,带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实现农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提供强大引擎。

当前,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新消费主体、消费模式不断涌现,现代工业技术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升级,为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过去,每家每户都有七八口人,80%以上自己在家做饭,家家点火、户户炊烟。现在城镇居民家庭规模显著变小,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加之80后、90后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方便快捷、营养安全的加工食品需求剧增;城镇化率提高后,消费加工制品的人数增加,人们也能够承受优质绿色加工食品支出的增加,加工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广阔。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加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条件。现代装备、生物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得到有效运用,有利于提高加工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水平。比如,包子、花卷、饺子、汤圆等,以往只能手工制作,规模小、产量低、成本高,现在随着自动机械装备水平的提高,这些食品都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规模化制作,既保持了传统风味,效率也大大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为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为主,经营分散、品种少、标准化程度低,搞不好加工,只能以卖“原字号”为主。近年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加快成长,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加工业发展注入有生力量,为做精做细做深农产品加工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当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求紧迫、条件具备、机遇难得,到了必须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如果说,过去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外出务工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机遇,那么农产品加工业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抓住了,就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抓不住,与世界农业强国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就会拖农业现代化的后腿。我们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那样抓加工业,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再创异军突起的辉煌,要有这样的眼光、气魄和劲头。

二、以贯彻国办意见为动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

去年12月,国办印发《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这是时隔14年之后又一份专门针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各级农业部门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开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局面。

在发展思路上,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尊重企业和农民主体地位,共同做大市场“蛋糕”;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让加工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主产区、留给农民;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引领,推动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不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强化环境、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约束作用,不达标的坚决不能干;坚持以一二三产融合为路径,围绕消费谋加工,围绕加工谋生产,促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在发展目标上,到2020年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提高到2.4∶1,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8%;到2025年加工转化率达到75%,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过去,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快,年均增长率长期超过2位数,但这种快速扩张依靠的是资源要素大量投入,能耗高、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今后不能再走这种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要在注重速度目标的同时更加强调质量目标,突出发展速度与质量统一,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4个方面的转型升级。一是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发挥加工业接一连三的作用,构建种养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完善产地初加工体系,加快精深加工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实现“应加工、尽加工”“宜精深、全精深”;三是农民与加工主体关系转型升级,将原来农民与企业间的买断和订单关系转变成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和社会化服务的关系,打造产业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四是市场开拓能力和品牌创建转型升级,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和文化塑造,创造更多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在推进过程中,要立足“农”的发展定位,姓农、靠农、为农,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一起致富,带动农村繁荣发展;要突出“企”的发展主体,让企业唱主角、市场做决定,政府主要是建平台、搞服务、优环境;要遵循“融”的发展路径,用加工业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互联互通。重点做到5个“大力推进”。

一要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加工业向重点区域聚集发展。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分散,加工产能与主产区、加工与上下游脱节等问题比较突出,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积极推动加工业向主产区、主销区、“三区三园”和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四个结合”。①加工与产地结合。产地在发展加工业方面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过引进专用品种和技术,打造一批标准化原料基地,通过培育和引进加工企业,促进就地就近加工转化。②加工与销地结合。销地的市场规模、消费能力以及距离远近,决定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前景。要结合市场消费新需求,在大中城市郊区推介培育一批主食、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净菜加工等企业。③加工与园区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创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资源要素聚集,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载体。依托这些园区,把原料生产、展示销售有机衔接,培育一批前后相连、上下衔接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④加工与扶贫结合。发展加工业是贫困地区脱贫摘帽的现实选择和重要途径。要帮助贫困地区积极引进加工企业,支持农户发展原料生产和绿色加工等,通过发展加工产业实现精准脱贫。

二要培育壮大主体,大力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加工业的发展关键靠主体。要多渠道支持各类主体发展壮大,加强龙头企业培育,鼓励工商资本投资,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业,让他们与加工业同发展共壮大。通过将政府支持补贴量化到农户,折股到合作社,龙头企业+规模种养户+合作社等共同发展模式,农村产业融合支出项目、“百县千乡万村”示范工程等,支持加工企业建设烘干贮藏、直供直销等设施,支持他们抱团闯市场,发展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养生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资本下乡不仅不能剥夺农民的财产权益,也不能剥夺农民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能光老板坐地收钱,“富了老板、亏了老乡”。

三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当前推进加工业发展,要聚焦初加工、主食加工、精深加工三大领域。①大力提升初加工整体水平。针对农产品初加工水平低、设施简陋、工艺落后等问题,2012年开始国家实施了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资达36亿元,共扶持632个县、近5万个农户。今年开始,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整合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出项目中,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减弱。下一步,要聚焦主导产业,重点支持优质特色果品、蔬菜等园艺产品生产,对各类农产品贮藏、烘干、包装和分等分级等环节进行补助。②大力发展主食加工。日前,农业部下发了深入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的通知,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开发多元化主食产品,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宣传推介“原料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模式;发展“餐桌”经济,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供给模式。增强加工的精深程度。精深加工能够延长产业链条,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目前,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普遍较低,加工副产物60%以上没有得到综合利用。要依托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联盟,组织开展公共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打造一批精深加工领军企业。

四要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公共关键技术装备攻关。技术装备过度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人才缺乏,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在一些公共关键技术装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①强化协同创新,围绕烘干贮藏、冷链物流、营养成分提取、副产物综合利用等薄弱环节,完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加快技术装备集成示范,重点建设一批企业研发分中心和中试基地。②强化成果转化,开展全国性、区域性和专业性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推广活动,搭建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产学研推用”体系建设;支持科技人员通过成果入股创办领办加工企业,实现股权分红。③强化吸收引进创新,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一批适合我国加工业发展的设施设备,学习吸收国际先进成果,增强自我创新能力。④强化人才培养,开展农产品加工行业人才培训,加快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技能人才。

五要强化组织保障,大力推进政策落实。国办《意见》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很有含金量,有些政策还有实质性突破。比如,在财税上,落实增值税抵扣政策和所得税优惠政策,将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列入农业担保体系支持范围;在金融上,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流通和仓储等各环节提供多元化服务;在用地用电政策上,城乡建设用地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初加工和加工园区建设,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政策等。这些政策来之不易,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国办《意见》要求,发挥牵头作用,履行规划、指导、管理、服务等职能,积极争取把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与财政、发改、税务、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目前,甘肃、河北、辽宁等省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意见,尚未出台的省份要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意见》制定出台,并结合当地实际创设更多务实管用的政策。今年下半年,我们将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一次国办《意见》落实情况督察。

三、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创建,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号召力

农业品牌贯穿农业供给体系全过程,覆盖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是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1号文件对推进品牌建设做出明确部署,提出具体要求,这为新时期推动农业品牌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贯彻,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创建。

第一,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品牌创建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已进入质量兴农、品牌发展的新时代。经过近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性消费成为主流,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提出了更高要求。品牌是生产者信誉的凝结,是消费者高端、个性化消费的首选。人们在享受商品物质功能的同时,更多地要求享受商品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老百姓的需要,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创建,以品牌提升质量,以品牌引领消费,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品牌就是信誉,就是信用,就是信任。世界农业强国无一例外都是品牌强国。当前全球农产品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已不再取决于规模,而是取决于是否拥有高品质和差异化的品牌优势。适应世界农业产业发展潮流,必须加快品牌创建,创造一批又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推动我国农业由数量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

品牌是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不是种养结构简单的调多调少,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改造提升农业产业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现在看来,品牌是一条红线,牵住这条线,就能带活全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各个环节部署推动,都要以品牌为重要引领,靠塑强品牌解决无效低端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靠打响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

品牌是提高市场号召力的重要抓手。没有产不出的产品,只有卖不出的商品。今年,我们“百乡万户”调查组回来后普遍反映,农民不论是搞种植,还是搞养殖,收入都不是很稳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品牌,产品市场认可度不高。近些年,各地时不时就出现农产品滞销卖难,那些卖不出去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没有品牌的产品。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就是质量,就是市场号召力,可以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

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农业品牌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品牌闪亮登场,跻身国际舞台,丰富中国百姓和世界人民的餐桌,向世界展示中国农业的发展力量,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在现代农业品牌化战略时代,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必将迎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绚丽篇章。

第二,要明确推进品牌建设的基本思路。农业品牌创建是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我们一定要把品牌这杆大旗举起来,推进品牌与种养加紧密结合,以品牌覆盖带动种养加发展,用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促进种养加上水平、农业质量效益全提升。

与优势区相结合,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特色农业的“地域名片”。洛川苹果、五常大米、西湖龙井、辽参等一大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信誉可靠的农业品牌,为该区域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推进区域品牌创建,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点,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不同区域农产品差异性体现出来,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培育和扩大消费市场,以品牌为纽带对接产需,实现优势优质、优质优价。

与安全绿色相结合,打造产品品牌。安全、优质、绿色应该成为农业品牌的“身份证”,成为农业品牌最闪亮的名片。创建产品品牌,要立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绿色生产体系,将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贯穿始终,将绿水青山、绿色产品融入品牌价值,把植五谷、饲六畜、渔樵耕读、耕织结合“小而美”的生态特色,打造成富国足民的“金字招牌”。

与原料基地相结合,打造企业品牌。农业既是产品供给行业,也是重要的原料产业行业。农业企业是农产品原料的主要需求方,也是品牌创建的受益方,应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培育品牌文化,在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狠下功夫,充分发挥组织化、产业化优势,与原料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创建自己的企业品牌。要通过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大力扶持把握市场需求准、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参与国际竞争、占领国际市场的“主力部队”。

第三,强化推进农业品牌创建的重点措施。农业品牌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必须统筹设计、稳步推进、久久为功。

要重点在“三区一园”中创建。把品牌建设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相结合,逐个产品、逐个产区制定品牌创建规划,不同层级的规划要有机衔接,形成科学体系。要结合规划,整合相关项目资源,打通财政、金融、土地、环保、水利等政策渠道,研究建立激活民间投资的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在品牌引领下集聚,形成园区出品牌、品牌带园区的格局。

要抓好标准完善和协同管理。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是品牌发展壮大的基础。要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推进不同标准间衔接配套,形成完整体系。要加强与发改、商务、海关、工商、质检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创品牌、管品牌的联动机制。要用部门的合力确保标准的权威性,用标准的“卡尺”确保品牌的“含金量”,以标准促品牌,以品牌带产业。

要构建和完善品牌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品牌创建激励保护机制,把中央给的政策用足用好,用政策的手段、金融杠杆的撬动和市场的办法,为品牌创建创造良好条件,让品牌真正产生效益,让地方和农业企业有积极性创品牌。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完善品牌诚信体系,构建社会监督体系,坚决杜绝套牌和滥用品牌行为,使品牌货真价实,通过给牌子、发补贴,使品牌所有者名利双收。要探索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和星级管理制度,使农业品牌能进能出,成为带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源头活水。

要多种形式提升品牌营销能力。营销是提升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农产品推介会等,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手段,帮助企业拓宽营销渠道,讲好农业品牌故事,塑造品牌良好形象。要以品牌为纽带,把新型经营主体、行业协会和众多中小农户“绑在一根绳上”,共同维护好品牌的声誉,共享品牌的溢价收益。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部会同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这是顺应农业发展新趋势、培育发展新动能、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对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传统农业区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对此,各省区要抓紧落实:一要抓紧研究部署,加快贯彻落实。9个部委共同出台1个文件不容易,这说明各方面对这件事的认识是一致的,文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要尽快行动起来。各地要以这次会议为起点,抓紧向省委省政府汇报,抓紧组织工作力量,抓紧制定工作方案,在省级层面争取资源,形成推动落实的工作合力。二要抓紧摸清情况,明确创建目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贵在特色,亮在优势,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人为“垒大户”“造盆景”,要切实立足当地实际,把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摸清楚,明确主导品种和区域,先自下而上创,再自上而下认,形成上下紧密衔接互动的工作格局。三要抓紧制定创建标准,实行先建后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要以标准引领,实行高标准严要求。要给地方充分的自主权,可以县(市、区)为单位,也可以垦区、林区为单位,但要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环节,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以标准化管理和评价,引领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今年,农业部将邀请专家从各地创建的特优区中认定100个,实行先建后补。

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品牌创建,是一项必须长期抓、经常抓的战略性任务,是农业农村创新的领域,也可以说是农业农村的“双创”,必将为农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新局面。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农产品加工业强起来、农业品牌亮起来、广大农民富起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加工业加工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工业4.0背景下的机械加工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