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秋葵-洋葱套种栽培技术规程

2017-02-03宋聚红王海山刘玉芹李军会耿记申柳斌辉

河北农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黄秋葵技术规程套种

宋聚红,王海山,刘玉芹,李军会,耿记申,柳斌辉

(1.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2.昌黎县农林畜牧水产局,河北 昌黎 066600;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4.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 衡水 053000)

1 范围

《黄秋葵-洋葱套种栽培技术规程》规定了黄秋葵-洋葱套种栽培要求的产地环境、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技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黄秋葵-洋葱套种栽培技术规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该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1]

GB/T 18407.1 农产品安全质量[2]

DB 13/T 2356—2016 黄秋葵露地栽培技术规程[3]

NY/T 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4]

3 产地环境

土壤环境符合GB/T 18407.1[2]标准。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灌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前茬以根菜类或叶菜类作物为宜,切忌连作。

4 整地做畦

前茬作物收获后,施足底肥,深翻土壤30 cm,整平耙细,做成宽1 m、长<10 m的平畦。撒施腐熟有机肥45~60 m3/hm2、三元复合肥(N、P2O5、K2O含量均为15%)375 kg/hm2和硫酸钾225 kg/hm2做基肥,肥料使用遵循NY/T 496—2010[4]标准。待洋葱种植使用。

5 品种选择

洋葱选用早熟品种,如,黄皮洋葱、紫星、西安红皮等;黄秋葵选用中早熟品种,如,红玉、卡里巴、五福和杨贵妃等。

6 黄秋葵-洋葱套种

6.1 洋葱种植

6.1.1 育苗

6.1.1.1 播种播量。8月25日前后采用干播法播种。将畦面划成浅沟,种子均匀撒播畦面,播完后搂1遍,使种子入土,踩实后浇头水,水渗完后覆细土0.5~1 cm;播后4~5 d浇1次水,8~9 d畦面露芽时再浇1次水。每公顷需育苗床面积1 500 m2,播种量 0.002~0.003 kg/m2。

6.1.1.2 苗期管理。出苗后,每隔7~10 d浇1次小水,并及时除草[5,6]。苗高10 cm时及时间苗,苗距3~4 cm;苗龄30 d时选择茎粗0.6~0.9 cm、株高20~25 cm、3~4片真叶的壮苗以备定植,淘汰病苗、弱苗、分蘖苗和抽薹苗。同时,可追施尿素45kg/hm2,喷施0.2%磷酸二氢钾叶面肥。

6.1.2 定植采用“四密一稀”的方式定植。10月底将平整好的畦内浇足底水,喷施33%二甲戊灵乳油除草剂,用量1 500~1 800 mL/hm2对水450 kg/hm2,稀释后喷洒。按大小苗分开定植,覆宽80 cm的地膜。每条膜定植4行,行距15 cm,株距15 cm,两膜之间的距离为25 cm。定植深度2~3 cm,密度34.5万株/hm2,定植后及时浇透水[7]。

6.1.3 越冬 在土壤封冻前浇1次透水。冬季若干旱无雪时,选择温暖晴天的上午补浇水1次。

6.1.4 春季管理

6.1.4.1 水肥管理。在返青时浇返青水,追施尿素300 kg/hm2;返青后30 d左右浇水1次,追施硫酸铵225~300 kg/hm2;返青后50~60 d浇水1次,追施硫酸铵300~375 kg/hm2。后期保持土壤湿润,收获前7~8 d停止浇水。

6.1.4.2 中耕除草。生长期内中耕除草2~3次,耕深3 cm左右,鳞茎膨大后停止中耕,人工拔草。

6.1.5 病虫害防治 (1)主要虫害为葱蓟马。4月中下旬,用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乳油1 000倍液,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混合交替喷雾,每7 d喷1次,连喷3次。(2)主要病害为霜霉病。4月上旬,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克露)600倍液交替喷雾进行防治。

6.1.6 收获 5月底收获。约有2/3的植株假茎松软,地上部分自然倒伏,地下部分1~2片叶枯黄时,及时收获。

6.2 黄秋葵种植

6.2.1 育苗移栽 配制营养土、床土消毒、播种、苗期温度与水分管理均按照DB 13/T 2356—2016[3]标准执行。

6.2.1.1 配制营养土。用充分腐熟农家肥与非黄秋葵园土按体积比3∶7配制成营养土,并添加氮磷钾复合肥200~300 g/m3,混拌均匀。

6.2.1.2 床土消毒。播前3周用40%福尔马林40 mL/m2施于苗床土中,对水量视土壤墒情而定。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5 d,除去覆盖后2周,待药充分挥发后方可播种[8]。

6.2.1.3 催芽。4月上旬催芽。在播种前2 d将种子浸于55℃的热水中搅拌,保持水温恒定,浸泡15~20 min。然后在25~30℃条件下继续浸泡12 h,取出后用清水洗净,即可催芽。在温度25~30℃条件下催芽,待50%的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9,10]。

6.2.1.4 播种。用32孔的塑料穴盘播种,育苗数量要多于需苗量的10%。穴盘内的营养土要压实,穴盘摆放处要选择离定植地块较近、地势较高的干燥处。穴盘中心扎孔深0.5~0.8 cm,播发芽种子1粒/穴,覆盖土层1.0 cm。播后出苗前用50%辛硫磷1 200~1 500倍液喷撒床面,防治虫害。

6.2.1.5 苗期温度与水分管理。发芽期保持昼温28~30℃,夜温≥15℃;出苗后保持昼温25~30℃、夜温>13℃,地温18~20℃。防止过干或过湿。

6.2.1.5 定植。5月上旬洋葱收获前20 d,气温稳定在13℃、5 cm地温稳定在15℃时,将黄秋葵幼苗定植于洋葱的大行中,行距75 cm,株距30 cm,浇足定植水。

6.2.2 中耕培土 洋葱收获后及时中耕,6月下旬~7月上旬连续中耕锄草2~3次,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6.2.3 水肥管理

6.2.3.1 浇水。5月是洋葱与黄秋葵的共生期,须确保供水。黄秋葵定植10 d浇缓苗水,洋葱收获后视墒情浇水;开花结果期保持土壤湿润;大雨后要及时排水。

6.2.3.2 追肥。洋葱收获后及时追施尿素90 kg/hm2,确保黄秋葵的苗期生长。立秋后半月追施尿素112.5 kg/hm2和硫酸钾90 kg/hm2,连续追施2~3次。整个采收期内,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2次/月。

6.2.4 整枝 在生长前期可以采取扭叶的方法,将叶柄扭成弯曲状下垂。在中后期对生长过旺的应及时打掉侧枝,摘除老叶,保留荚下1~2片叶,及时剪去老果荚。

6.2.5 病虫害防治 农药的使用按照GB/T 8321[1]准则、DB 13/T 2356—2016[3]标准执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注意轮换交替用药,严格控制农药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6.2.5.1 病毒病防治。用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菇类蛋白多糖(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或10%混合脂肪酸(83增抗剂)水乳剂100倍液喷雾防治,每7 d喷1次,连喷2~3次[11]。

6.2.5.2 苗期和成株期疫病防治。发病初期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克露)600~800倍液或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 d喷1次,连喷2~3次。

6.2.5.3 蚜虫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敌杀死)1500~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6.2.6 采收 按照DB 13/T 2356—2016[3]标准执行。花谢后3~4 d,嫩果长10~15 cm即可采收。采收时用剪刀剪断果柄,防止损伤枝杈[12]。

[1]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S].

[2]GB/T 18407.1,农产品安全质量[S].

[3]DB 13/T 2356—2016,黄秋葵露地栽培技术规程[S].

[4]NY/T 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S].

[5]梁国增.紫皮洋葱新品种“紫骄1号”高产栽培技术[J].河北科技通讯,2013,(10):238-239.

[6]孟繁民,李玉华.地膜洋葱套种秋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09,(6):152.

[7]高洪斌,梁国增.紫星紫皮洋葱高产栽培技术[J].河北农村科技,2000,(7):13.

[8]徐立群,徐 驰,潘亚丽,牛海龙,刘淑莲.北方黄秋葵露地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13,(8):4-5.

[9]叶昌华,胡 韬,卓 明.成都地区黄秋葵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J].现代园艺,2012,(24):7-8.

[10]马德军.绿色保健蔬菜红秋葵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11,(6):35-36.

[11]董文其,寿伟松,雷娟利,徐志豪,张成浩.黄秋葵新品种纤指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7):194-195.

[12]刘东祥,叶花兰,刘国道.黄秋葵的应用价值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718-3720.

猜你喜欢

黄秋葵技术规程套种
黄瓜套种苦瓜 赶早上市效益高
草莓大棚套种西红柿亩增收2万元
湖北出台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
无公害黄秋葵种植技术浅析
黄秋葵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家禽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黄秋葵籽类咖啡产品的开发利用与发展前景
园林施工中技术管理及技术规程的探讨
黄秋葵
果园套种蚕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玉稻518高产优质生产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