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图为园
——从构图的角度分析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
2017-02-03陈鹏
陈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82)
与图为园
——从构图的角度分析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
陈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82)
从分析勒·诺特尔式园林的普遍特征出发,从园林产生的背景以及该类园林的特点2方面入手分析,找到勒·诺特尔式园林共性的规则,之后将目光聚焦勒·诺特尔式园林代表作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并从构图的角度加以分析,具体是从三段式构图形式入手,进而从形成空间深度错觉、多重灭点以及透视修正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并绘制了相关分析图,试图找到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在构图上的精巧之处,最后进行总结性的综述,讲解该座法国园林的构图手法。
构图;勒·诺特尔式园林;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三段式;空间
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为财政总监福凯而建,由勒·诺特尔负责设计,是勒·诺特尔式景观最重要的作品,甚至由于过分富贵引来了路易十四的嫉妒,从而为福凯招来杀身之祸。花园面积70多hm2,布置由北向南延伸,地势由北向南缓缓下降,由中轴向两侧过渡,两侧是矩形花坛,外侧是茂密的林园,工程耗时5年。
1 三段式构图
花园总体上分为3段,穿插着横贯全园的中轴线。
第一段紧临府邸,以1对刺绣花坛作为中心,这个花坛是勒·诺特尔设计的6种典型花坛之一,在此处是将黄杨树木刺绣图案成行种植,在府邸与花坛的外围设计了2个台地,配合着园林中的河谷形成了较好的视觉效果,两侧的台地东侧较低,王冠喷泉就建在此处。在这里可以体现花园的第1条明显轴线,端点为圆形水池,两侧为小运河,原东端设有水栅栏和小跌水,现在改为几层草地平台。第2环的部分沿中轴线两侧设计了水渠,这成为勒·诺特尔式园林的重要特征,它的建造使得庭院更加宽阔,周围原有的喷泉现已改成草坪种植带。其后是矩形草坪被椭圆形水池围绕,水渠沿中轴线一直向南延伸,尽头是一个方水池,这种设计被称为是“水晶面”。花园东侧设有洞窟,洞窟之上设有平台,平台之上可以观赏到花园全景,拥有很好的视野。
第二段最精彩的部分在花园的边缘,是一条横向大运河,横贯全园并将全园一分为二。在北花园的挡土墙上,水盘式的喷泉叠水在雕塑的装饰下,形成壮观的飞瀑。
第三段花园则是坐落在运河南岸的山坡上,坡顶中央耸立着的是大力神的镀金雕像,在全园整个中轴线上扮演的是断点的作用。在此向北眺望,花园的美景富有层次感地进行表达,建筑、水体与高大的树木相互交错,形成壮丽美好的画面。
2 空间深度错觉
分析花园主轴线,可以看到距离府邸越远的台地面积越大,这样一来便可以很好地抵消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从府邸望出来,在视觉上,同一方向上的所有的台地景观的大小几乎一致。很好地形成了在空间深度上的错觉。其中,台地远离府邸越来越大,斜坡草地用逐渐抬升的地形也很好地抵消了近大远小的空间透视效果。
3 多重灭点
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通过主轴线上地形的营造,在构图上形成多重灭点,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园林的层次。主轴线末端所设计的斜坡草地与两级台地相配合,很好地在实现末端形成了三个灭点,这样一来,从观感上,沃勒维贡特花园就具有了有别于其它园林更丰富的竖向景观形态。斜坡草地的灭点最高,其次是中间台地所形成的灭点,最低的台地也形成另一灭点。三个灭点一起构成了丰富的竖向,从构图上来说,这是不同于平面的“第五立面”,也拥有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关系。
4 透视修正
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在营造空间透视错觉上对每个细节都无所不用心,比如从水池的布置上就可以看出勒·诺特尔在营造从府邸建筑望出的统一大小的空间透视效果所做出的努力。从府邸往外离它越远的水池面积越大;为了形成空间上统一的视觉效果,特地将两个相对的水池设计成椭圆形,目的就是为了与从府邸看去接近一个圆形,与靠府邸最近的圆形水池进行呼应。
5 结语
综上所述,勒·诺特尔式园林景观在景观艺术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优秀的价值,虽然并没有太多创新的元素加入,但它将各个元素进行整合排列,无所不用其极地凸显园林的宏伟,强调统一的构图画面,极大增加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协调感。勒·诺特尔强调中心轴的景观效果,很明显的对称构图也将欧洲古典王室古典主义融入其中。在色彩使用、搭配与构图上都能够体现出君主王权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其在构图、设计、色彩、水体等各个方面对后世的园林艺术造成深远的影响,如法国巴黎旧城区的改建、美国华府的改建以及堪培拉的扩建计划,很多都融入了勒·诺特尔式园林设计理念。20世纪初期,在美国兴起的城市美化理念也受到了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就连20世纪末中国部分园林景观的设计也向它有所借鉴。总之,以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为代表的勒·诺特尔式园林不失为世界园林史上的瑰宝。
1 胡继光.中国现代园林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2林箐.伟大风格——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J].中国园林,2006(2)
3 蒙倩彬.论凡尔赛宫苑的造园艺术[J].岁月(下半月),2012(4)
(责任编辑 禾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