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及途径研究
2017-02-03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 姚 玲(西北民族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及途径研究
■ 姚 玲
(西北民族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提升农村留守农民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及当地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目前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面临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内容实效性不强、培训时间和形式不够灵活、师资力量薄弱、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不强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增强培训时间及形式的灵活性,同时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民族地区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国家关注的焦点,然而,我国农业问题解决的关键与否,现在的焦点都在于我们能否拥有一直高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民队伍。2012年,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国家首次提出了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之后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国家都再次提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正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界定、特征及类型归纳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理解。在参考了“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研究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研究成果后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晓政策、有组织、守法纪,掌握现代农业技能、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的提法首先表明“农民”从以往的身份象征转变成为今天的职业类型,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是把从事农业作为终身职业的职业人。其次“新型职业农民”是适应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而出现的科技文化素质高、专业农业生产技能强,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再次“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环境、社会都具有高度责任感,能承担起社会的重要责任。
二、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意义
2016年教育部民族教育司提出的民族教育总体要求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提高民族教育质量这一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双语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职业教育为重点,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民族教育新局面。”全国政协常委朱维群在连续两年就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问题进行调研后,也指出职业教育是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和保证。
可见,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一大重要举措,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为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一)提升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农民的素质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实现了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农村人口正在逐年减少,这一现象在民族地区也不例外。我国民族地区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也纷纷进城务工,而在农村却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农民,这一群体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较低,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将来必然会面临“谁来种地”的问题。[1]
如何在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在农村提高农业生产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了,对与民族地区来说,这一任务更是艰巨,然而,这又是我们必须要攻克的难关。在民族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正是我们解决这一困局的关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可以提高农村留守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养,并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也是我国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也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在农业经营模式、生产过程及营销策略等方面都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需求,急需要变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指出,农业的现代化,第一要实现制度的现代化,第二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其中人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农民本身的职业化。
我们相信人的现代化应该是农业现代化中最核心、最能动、最具变革意义的因素。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将会提高民族地区农牧业生产者的职业技能,增强经营能力与市场意识,最终将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农牧业的发展。
(三)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民族繁荣与团结
现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现代农业机器生产代替传统的人畜生产,广泛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社会化、专业化水平都比较高的农业生产。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将大大推动民族地区的农牧业发展,并能突破我国目前农村面临的“农民荒”、农民素质低下等发展瓶颈,尽快实现民族地区农业的现代化。可以预见,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提升民族地区农牧业生产者素质、提高农牧业生产者收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民族繁荣与团结的重要举措。
三、民族地区农民素质现状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
(一)民族地区农民素质现状
1.民族地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民族地区农牧业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发展却一直落后,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了制约他们的思维水平、接受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民族地区农民科技素质较低。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步入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我们在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上面临着农业从业人员的转型问题,在我国民族地区更是如此。民族地区大多数农民都是从长辈那里通过言传身教来获得农业的生产技能,很少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生产技能教育和职业培训,科技素质低。这一状态导致了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低、浪费大,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良好的开发,这已经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3.民族地区农业经营管理素质较低。我国农民受到传统观念及传统经济的影响,小农意识比较严重。因此,他们大多采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缺乏主动进入市场,承担风险的勇气及长远经营的规划。这与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发挥资源优势与特色经济,长远规划、规模经营、注重深加工为特点的现代农、牧业发展相去甚远。
(二)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地区农民素质相对较低,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急需要接受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但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严重职业了民族地区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1.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农民,提高农业从业者的劳动者素质是一种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经费的事业,也可以说是一种公益性事业。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农民认为参加培训的主要经费来源为政府补贴,但目前的情况是政府虽然已经在这方面加大了投入,但仍然满足不了当前农民培训的需要。
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不实用。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农牧业生产也有自己的特色,要在民族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就要针对民族地区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目前,我们的培训内容往往是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无法满足民族地区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及形式不够灵活。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家庭及生活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民在培训时间和和形式方面有自己的考虑,作为成人教育一部分的农民培训应该根据农民的具体需求有针对的、灵活设计培训的时间及形式。
4.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成效与教育者的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效果也要由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师资力量做保障。但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要[2]。在师资队伍的数量上,受编制的影响,有些地方的成人教育机构仅有几个管理人员,大多数教师都是兼职教师,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农民培训的工作;从师资队伍的质量上来说,大多数专职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兼职教师多数都是从当地聘请的农业生产“高手”,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教育教学的方法,也没有形成一套高效的管理兼职教师的体制。
5.农民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愿不强。农民培训在一些地方处于被动培训,这在民族地区也不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农民自身认识不足、家庭经济困难和年龄偏大;另一方面源于对目前农民培训成效的质疑,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认为所谓的培训就是浪费时间,这些情况也阻碍了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
四、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途径与对策
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毛泽东曾经说过,世间一切事务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邓小平也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强调,只有靠知识、靠人才、靠教育,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转变将是决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因此,对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出以下途径与对策:
(一)政府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作用
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首先,政府应当把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计划中来,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等各方面的条件保障。其次,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支持农民培训的相关工程,同时也可以调动企业、个人及外资等社会力量参与民族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再次,政府应当尽快建立健全农民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形式规范农民培训的机构、体系、资金投入渠道,保障农民接受培训的权利。
(二)加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真正作用
新型职业农民在提高民族地区农民素质、促进现代农业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一定要提高其实效性,要真正了解民族地区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同时,培训内容应该能反映出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与文化需求,真正做到从农民中来,服务于农民,为民族地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和形式,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前,培训机构应当深入了解农民的培训意愿,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培训的时间,以及开展培训的形式。在培训时间方面,应当尽量利用农民的农闲和其他零散时间,做到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灵活安排培训时间;从培训形式上来说,既有集中培训又有分散指导、既有理论教学又有现场指导、既有面授又有网络教学,真正把农民培训做活做实,同时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民族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软实力就是要拥有一只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从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能力着手,全面提高教师能力,使从事农民培训工作的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其次,在对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方面应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民族地区支教、挂职,并帮助民族地区开展教师培训。再次,积极发挥本民族教师在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虽然国家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是双语教育,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在汉语的使用方面存在困难,而他们又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因此应当发挥本民族教师的积极作用。
[1]张建超,段红,韦秋萌.西部民族地区培育和扶持新型农民的途径与政策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9):20.
[2]吕莉敏,马建富.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44-48.
(编辑:王骏杰)
G725 文献识别码:A
1673-9019(2017)05-0043-03
2017-3-13
姚 玲(1981-),女,安徽铜陵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及民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