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黔西南州泥鳅繁育养殖及疾病防控技术
2017-02-03冉光鑫谢先中汪飞赵庆亮韦红边杜家会黄蔚
冉光鑫 ,谢先中 ,汪飞 ,赵庆亮 ,韦红边 ,杜家会 ,黄蔚
(1.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贵州 兴义 562400;2.贵州锡飞农业有限公司,贵州 安龙 552402)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其经济价值较高,营养价值较丰富,主要生活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中,喜居于静水底层,分布甚广,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其肉质不但鲜美细嫩,而且营养价值较高,具有滋补药用价值[1],深受人们的喜爱,素有“天上斑鸠,地下泥鳅”之美誉。目前泥鳅养殖技术较为成熟,各地泥鳅养殖模式多样,养殖效果各异。当前,贵州黔西南州正着力开展脱贫攻坚战,为达到2020年全州全面同步小康水平,如何为老百姓创业增收,发展泥鳅养殖业无疑是一条新路子,泥鳅养殖具有养殖周期短、见效快、模式多样、市场需求量大等特点,目前,在黔西南州兴义、兴仁、安龙、册亨、望谟等地均有泥鳅养殖,但普遍存在养殖模式单一、技术缺乏、苗种难进、宣传力度不够、百姓对泥鳅养殖认知度不高等情况。本文针对各地泥鳅养殖模式及养殖特点,结合黔西南州泥鳅养殖现状,对泥鳅繁育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控技术作一阐述,旨在对黔西南州泥鳅养殖业作技术指导并提供基础资料。
1 泥鳅繁殖技术
泥鳅繁殖技术是进行泥鳅规模养殖的关键。近年来,泥鳅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销路甚广,且泥鳅需求量逐年增大,价格稳定,而国内进行泥鳅规模化养殖较少,且由于各地区气候条件差异性及泥鳅野生资源急剧下降,苗种甚少,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养殖,为此,需进行泥鳅人工繁殖,解决苗种来源问题。目前,泥鳅繁育技术已较为成熟,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大大增加泥鳅种质资源,从而获得大量苗种。李正光等[2]应用催产素(DOM、HCG、LHRHA2)进行泥鳅繁殖,获得了85%的催产率,其研究显示规模化泥鳅苗种培育阶段的开口饵料以蛋黄和浮游生物混合营养为佳。而利用催产素进行混合催产,泥鳅催产率能显著提高[3-4],李德平[5]利用四大家鱼人工繁殖孵化环道进行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获得催产率达98%、受精率达96%的效果。这些研究都为泥鳅养殖苗种来源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 泥鳅养殖模式
泥鳅养殖模式多样,应根据地理条件、水体环境、养殖成本、养殖方式选择适合当地的养殖模式。笔者根据现有资料结合生产实际谈谈以下几种养殖模式。
2.1 池塘养殖模式
池塘养殖泥鳅,要求水源充足可靠,水质清新无污染,进出水排放方便,土质中性、偏弱酸性为宜,养殖池塘光照充足,交通便利。池塘单个面积1×667 m2~2×667 m2,池深 0.8~1.2 m,水深保持在 0.4~0.6 m,池壁用泥土夯实,并且用网片围住,网片下埋至硬土中,上端高出水面15~20 cm,可有效防止泥鳅逃逸。鳅种放养前20~30 d进行池塘清整翻耕,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80~100 kg/667 m2,对水化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第3天施基肥并加水至0.5 m水深,10 d后药效消失即可放鳅种。放养水温15℃以上,放养规格300尾/kg,放养密度为200~300 kg/667 m2,高密度养殖可放到300~400 kg/667 m2,鳅种放养前应用3%~5%食盐水消毒,浸浴时间10~15 min。
2.2 水泥池养殖模式
水泥池建造可分三种形式,即地下式、地上式或半地上式,如何选择,可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自由选择。泥池面积、形状、大小可根据地理位置、现场条件及养殖规模等决定,形状最好长方形,方便拉网,池深1.1~1.5 m,池壁用砖堆砌,水泥抹面,池底可根据选择形式做处理,若为地上式,池底先打一层“三合土”,其上铺垫一层油毛毡或加厚塑料膜,以防渗漏,然后再在上面浇一层5~6 cm厚的混凝土;若为地下式和半地下式,且池底为黏质土,土质较硬平坦,则可以不用处理。池塘进出水口用铁丝网拦住,排水口端应设溢水孔,溢水孔也用铁丝网拦住,溢水孔距离池底0.6 m,池水水深应常年保持0.5 m左右。新池建成后,不能直接放养泥鳅,必须先进行处理,方法是将池灌满水,观察有无漏水情况,浸泡7~15 d,期间换水1~2次,使pH值达到适宜水平,然后将水放干,曝晒3~5 d,用生石灰100~150 kg/667 m2对水化浆全池泼洒,进行带水清塘,10 d后待毒性消失即可投放鳅种。放养规格 100~120 尾/kg,放养密度为 800~900 kg/667 m2。
2.3 网箱养殖模式
网箱可置于河沟、池塘、湖泊或稻田等水体中。网箱放置于河沟等流水的水体时,应选择流速较小且水位落差不大的地方。置于稻田网箱时,应在稻田一边挖深沟,水位深度1 m以上,深沟长宽以能放下网箱为准。网箱设置用聚乙烯无结节网片,网片网目大小以鳅苗不能逃出为准,网箱上下纲绳要结实,直径0.6 cm以上。网箱养殖面积以不超过整个水体面积的1/3为宜,放养密度4~5 cm长的鳅种200~300 尾/m2。
3 泥鳅养殖疾病防控
目前,随着泥鳅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管理技术措施相对滞后以及敌害生物的影响,都使得泥鳅疾病日趋严重,给泥鳅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加之,近年来,水产动物无公害养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使得如何提高泥鳅养殖疾病防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根据实践经验,谈谈做好泥鳅养殖疾病防控的几个关键技术。
3.1 把好苗种关
苗种的好坏,是把好泥鳅养殖疾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健康优质的苗种能提高来自生物、理化、人为等不利因素的抵抗能力。如何选好苗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一是了解备选苗种批次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一般受精率和孵化率较高的鳅苗体质好;二是鳅苗形体匀称、大小一致、游动活泼、体色鲜嫩、体态肥满的为优质苗;三是将鳅苗盛于白瓷盆中,用口适度吹动水面,顶风、逆游者体质强,随水波被吹至盆边者体质弱;四是将鳅苗置于鱼篓中,轻搅水成漩涡,能在边缘溯水游动者体质强,被卷入漩涡中央者体质弱。
3.2 做好消毒关
一是鳅苗消毒,鳅苗放养前应进行消毒,消毒时水温温差应小于3℃。常用消毒药及方法:食盐溶液2.5%~3.0%,浸浴10~15 min;聚维酮碘溶液(有效碘 1%)20~30 mg/L,浸浴 10~20 min;四烷基季铵络合碘溶液(有效季铵盐50%)0.1~0.2 mg/L,浸浴 30~45 min。
二是工具消毒,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木桶、网具、网箱、防水衣、盆等各种工具均须消毒。常用消毒药及方法:高锰酸钾溶液100 mg/L,浸泡30 min;5%的食盐溶液浸泡30 min;5%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 min。
三是水体消毒,根据养殖情况,不定时对水体进行消毒。一般泥鳅养殖池中,1 m深水体用生石灰25 kg/667 m2,新建泥鳅池一般不用生石灰消毒。水体消毒有许多方法,可根据不同养殖情况灵活选用,如漂白粉用量为1 mg/L、漂粉精用量为0.1~0.2 mg/L、强氯精用量为0.3 mg/L等。
3.3 强化管理关
常言道:“三分养,七分管”,说明养殖管理的重要性[6]。泥鳅的养殖也重在管理,饲养管理不善,易使泥鳅患病,如饵料投喂不清洁、不均匀、不定时、不定量,甚至突然改变饵料品种,又如长期不换水,致使水质变坏,加上用药不当,都会致使泥鳅生病或造成死亡。因此,病害防治效果与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养殖过程须强化管理。应根据泥鳅的生活生态习性,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投喂坚持“四定”原则,水质保持“肥、活、嫩、爽”。
3.4 病情诊断关
要有效地治疗鳅病,必须对鳅病进行正确的检查与诊断,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因此,能否迅速、准确地诊断鳅病,是防治鳅病的关键。泥鳅养殖中,应做到每日巡塘,观察养殖池塘中泥鳅有无异常情况、如摄食是否减少、群游是否正常、有无死亡现象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发现鳅病,应选择正确的诊断方法,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可通过病鳅表现的典型症状进行诊断;大型寄生虫引起的鳅病可通过肉眼进行观察诊断;微生物疾病可借助显微镜进行诊断;若怀疑是传染病或中毒、临场诊断无法诊断时,应立即采样送专业实验室检查诊断。
[1]周游.泥鳅的营养药膳及效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3328.
[2]李正光,张斌华,张书龙,等.泥鳅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10):113-116.
[3]姜爱兰,王信海,王宣朋,等.泥鳅全人工繁殖技术[J].水产养殖,2015(2):36-38.
[4]张书龙,张斌华.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14(2):27-28.
[5]李德平.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新技术[J].养殖与饲料,2013(1):14-15.
[6]汪建国.泥鳅高效养殖与疾病防控技术(第一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