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县实施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举措
2017-02-03吉艳玲
吉艳玲
(辽宁省建平县国土资源局青峰山国土资源所辽宁建平122400)
建平县实施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举措
吉艳玲
(辽宁省建平县国土资源局青峰山国土资源所辽宁建平1224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逐年加大,其紧缺性日益彰显,尤其是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的建平县,因为建设用地需求量迅速增加,土地资源逐年减少,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当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根据建平县的土地资源特性,采取积极的措施与策略,调整土地的利用结构,提高用地质量,并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作者依据辽西北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特点,对建平县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进行了分析,期待对其他地区有所借鉴。
1 建平县实施土地整理的内涵与意义
县域范围内实施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对现有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有计划的调整改造、综合治理,大幅度提升土地利用率、产出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生态环境的一项技术性工程措施。土地整理可以大大缓解土地资源紧张,补充现有耕地规模,实现“占补平衡”,有效保证了建设占用与补充耕地平衡;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了农业用地的产出能力,保证了粮食综合产量;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2 建平县实施土地整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施整理后新增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的问题是土地质量层次较低,由于土壤培肥技术措施不匹配,引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农作物处于肥料饥饿状态,尚有一部分后备土地资源经过开发整理后,难以一时适合种植农作物;不仅如此,由于整理后新增的耕地改变了原有土地的权属界线,引发权属争议,极其不利于土地的综合有效利用;还有一部分新增土地由于实施整理后缺乏后续有效的管理措施,引发抛荒现象。
2.2 实施土地整理的操作模式比较单一。就建平县而言,有一大部分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较大的投资规模化,国家财政出资所占的比重较大,融资渠道几近为零,致使更多的土地整理工作的难以及时开展,不仅如此,由于建平县土地整理模式存在单一化现象,以专项整治工程为主要项目,与小流域整体治理结合的模式运用脱节,整理后土地种植结构难以实现套种混种间种现象,作物布局没有实现优化,难以根据土地类型和土壤情况因地施播,因此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尚未完全达到最佳值。
2.3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不合理。在丘陵山地区域的建平县实施土地整理工作中,单一追求耕地数量的增加,对环境综合整治不够,缺乏长远、统一、综合的规划设计,一般倾向是只看重眼前利益,忽视了可持续性的利用发展,对自然界的生物物种的破坏和自然生态景观的改变未加关注,这样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现象的发生。同时,由于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缺乏后续管理和评价措施,导致土地整理工作的后续效益难以实现。
3 建平县实施土地整理的改进举措
3.1 实施新增整理土地的质量水准细化监督和管理。必须针对建平县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开发特点,将土地整理的耕地质量标准实施具体化评定,对区域性耕地占补平衡实施细则进行详细制定,在整理土地后实施验收考核中严格标准,在制度、技术两方面入手,严格控制“以量代质,占多补少”的不良情况发生。同时,在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综合管理层面上,对质量关严格掌握,尤其是用于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项目质量管理要特别加强,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与建设占用耕地质量具有等同的水平或者超越已占地的水准。
3.2 提高区域土地整理项目科学化规划层次。为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首先需要广泛收集区域土地资料,尤其是要特别注意收集详细的地形图数据、权属调查图数据,对地形数据缺失的区域要进行补测,特别强调土地整理规划用图比例尺必须大于1∶2000;在规划方案中要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维持设计,做好项目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规划农田水利设施应充分考虑整理工程的系统性与协调性,对特殊自然灾害区域要进行防护林的设计,以实现生态、经济双向功能的统一。
3.3 积极开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稳定可持续运作,资金的投入和资金运作机制至关重要。所以,需要积极实施和探索县域土地整理融资机制,建立土地整理专项基金,积极发展和拓宽土地整理融资渠道,把社会资本引导参与到土地整理开发工程里来,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与渠道,使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集资、个人资金等多种资金融进土地整理工作中,保证建平县土地整理的长效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