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治理思想探析
2017-02-02安菲
安菲
(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习近平文化治理思想探析
安菲
(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社会转型。当今时代,战略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中最具决定意义的主题词。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对习近平文化治理思想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解读和认知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创新。十八大以来,在科学把握当前我国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习近平及党中央用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文化建设思想。随着施政目标的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治理思想逐渐清晰,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治理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文化治理;思想探析
国家治理问题一直是政治学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问题,战略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一个国家发展中最具决定意义的主题词。当今时代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是一个文化思潮在全球化语境中激荡的时代,文化在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文化思想越来越被重视。政治是社会的骨骼,经济是社会的血肉,文化是社会的灵魂,各种文化力量之间的博弈日益加剧,文化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习近平文化治理思想的时代背景
从当前的国际环境来看,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间的利益诉求变得越来越强烈,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为我国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了和平稳定的环境,政治互信是文化互信的坚实基础,政治的多样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机会,中国现在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文化治理比在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技术、人才、知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为文化事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有利于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有利于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现代转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的发展趋势。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媒介,不仅创新了文化交流方式,也开拓了人们的视域,有利于更新人们的观念,扩大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让不同的文化在碰撞中相互交融,社会信息化在无形中提高了文化交流的质量,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也在各国人民心中日益重视起来。与此同时,各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不同,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矛盾,交流也会变成交锋,加上文化的趋同化与多样化矛盾的突出,使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变得日益频繁。
从当前国内环境来看,随着改革推进到全面深化阶段,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我国不断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可遇见的未来,中国距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保证,也要有精神层面的软实力作为有力支撑。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文化改革的推进,我国文化事业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历史证明,通常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国家会因为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积累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无法用经济手段解决,需要运用文化的力量在社会上达成共识从而解决问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获得了持续发展,但由于当时所处环境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和问题,而这些矛盾的积累在现阶段已经无法用单一的经济手段去解决,所以,就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向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这些都为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然而,我国当前社会的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还不完全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社会中还充斥着一些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背道而驰的思想观念。因此,改革文化发展体制、发掘和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改进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等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在内外因交集的环境下,为了稳固文化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习近平提出了他的一系列文化治理思想。
2 习近平文化治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文化生产力和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得到了充足的升华,但是二位先驱在他们的著作中并没有十分具体的阐述文化这个晦涩的概念。他们更多的是从它同经济、政治建设的关系中来对文化内涵进行理解。马克思认为文化是属于意识形态,它具有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的能动作用。社会发展中,经济是根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的运行现状并反过来对政治经济领域产生能动的作用。他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生产力,马克思虽然在其著作中没有明确提出它的概念,但是却创造的提出:“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在精神生产中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形成了文化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都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文化的价值目标。文化越进步,人类越进步,文化的发展程度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人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促进文化的发展,恩格斯曾经指出,“文化上的每一步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类通过文化实践行为反过来支配客观规律,摆脱自然界的束缚,从而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
第二,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关于文化治理思想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文化治理思想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人生来平等的儒家思想强调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相处,告诫了人们破坏大自然所要承担的沉重代价,儒家思想中的“大一统”思想培养了国人和平处理外交关系、睦邻友好的优秀传统,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诸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优秀品质;道家的以柔克刚思想和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等都是习近平文化治理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毛泽东阐述了文化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中的本质和作用,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江泽民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和中华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更是习近平文化治理思想形成的文化渊源。
3 习近平文化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政治保障论。文化建设工程得以健康有序的向前推进必须要以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为依托,文化建设的保障工作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取决于党对文化治理的领导和对文化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习近平十分注重这两个方面的建设工作。党对文化工作的引导体现在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党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对工作的落实和完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文化治理工作也不例外,而要巩固党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就必须在文化治理中结合党性和人民性,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诉求相结合,处理好公权力僭越与私权利消蚀、公权力异化与私权利张扬、公权力制衡与私权利正当等的关系,把党管意识形态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化法律机制也是文化建设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法律制度是构成当前法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法律制度的实行都必须在党的严格监督下实行,党的领导是国家和党的命脉所在,文化法律制度反过来也可以为党进行文化治理提供强制性手段和武器。
3.2 建设主体论。文化建设是一种实践活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是财富的创造者,这也是习近平倡导的理念。自强不息精神、勤劳勇敢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食粮,中国人民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无限的智慧创造了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历史和现实反复论证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意识形态建设、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都离不开人民的主体作用。当然,提倡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并不否认关键人物的价值,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他们在文化建设中发现培育凝结人才,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文化事业的实践中去。
3.3 战略地位论。文化治理具体有哪些重要的意义,习近平主要从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两方面进行论述的,在坚持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和在部署“四个全面”战略的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五位一体”中的一部分,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历史反复证明了文化治理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独立、繁荣国家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文化治理有利于解放思想和凝聚共识,文化治理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因此,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建设战略地位意识。
3.4 发展动力论。改革创新可以解放生产力,在习近平看来,解放文化生产力和激发文化创造力同样也离不开改革创新,新常态下更需要发挥更大的智慧和决心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将文化体制的改革落实到实处。中国改革已进入到深水区,文化领域利益的调整,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出现,因此文化领域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改革的总部署,首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中的重要目标是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全民族人民的创造力,将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完善。在改革的目标上,在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为了总目标的实现又具体从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经营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和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方面着手落实。在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看,应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性和党性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好社会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在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整体性、协同性和关联性的统一,坚持文化自信。
4 习近平文化治理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关于文化治理思想的结晶是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主义文化理论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另一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4.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作为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客观规律,结合国际背景和本国实际,总结借鉴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文化建设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教训,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治理理论。在文化治理的战略地位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文化治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在文化治理的重点任务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生产力,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是生产力的这一理论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文化建设的原则方面,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的理论,提出了要树立以人民为工作核心的工作导向。这些文化治理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极大的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4.2 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文化建设同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密切相关,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好当前形势,才能抓住机遇,从容应对挑战。“国际上,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反扩张、渗透和反渗透的博弈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焦点之一,对文化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全球性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进入全球市场,越来越多的区域文化经济融入现代世界市场体系”。当前,我国文化治理的总体形势是好的,改革开放到现在,文化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治理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不足,只有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早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添砖加瓦,习近平文化治理思想来源于实践,也必须回归实践,比如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高度理解和把握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文化是国家的精神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因此,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培养人们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而文化自信能为人们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总之,习近平的文化治理思想指引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学习。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抓手。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系列文化治理思想,为国家治理注入了新的内涵,文化治理是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之源。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2013-11-15.
[5]汪安佑.国家软实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7]骆郁廷.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3(01):20~24.
[8]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