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绒螯蟹大规格亲蟹规模化繁育初探

2017-02-02邓燕飞夏爱军潘建林李跃华柏如发朱清顺

水产养殖 2017年5期
关键词:河蟹越冬规格

邓燕飞,夏爱军,潘建林,李跃华,柏如发,朱清顺

(1.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7;2.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江苏 南京 210014)

中华绒螯蟹大规格亲蟹规模化繁育初探

邓燕飞1,2,夏爱军1,潘建林1,李跃华1,柏如发1,朱清顺1

(1.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7;2.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江苏 南京 210014)

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不同水系河蟹的无序引入和育苗生产上的“逆向选择”及累代繁育,致使现有河蟹种质严重混杂和退化[1-3]。基于此种现状,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历经10年,育成第一个长江水系河蟹新品种“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品种登记号为G01-003-2011)”。2012年由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专门立项,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长江1号”在江苏省河蟹重点区县进行示范推广。为推进“长江1号”扩繁示范推广和保种传代,在2010年、2011年小规模选择大规格(雌蟹150 g以上,雄蟹200 g以上)亲蟹繁育试验基础上,2012年11月在江苏省河蟹遗传育种中心高淳基地共选择大规格亲蟹1 100 kg,作为“长江1号”核心种群,送至射阳育苗基地进行定向配对和越冬,2013年4月共选择750只抱卵蟹布苗,22×667 m2净水面共生产优质大眼幼体900 kg,成功实现大规格亲蟹规模化育苗。现将此次大规格亲蟹规模化繁育总结如下,以期为河蟹优质种质资源的保种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蟹来源

11月11日、16日分别从江苏省河蟹遗传育种中心高淳基地所保存的“长江1号”核心种群中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附肢齐全、性腺发育良好的大规格(雌蟹150 g以上,雄蟹200 g以上)亲蟹,其中雌蟹4 092只,雄蟹1 600只,共选择亲蟹1 100 kg。雌蟹11月11日先送至育苗基地,雄蟹11月16日送至育苗基地,此期交配池水水温在12℃以下。

1.2 亲蟹交配、越冬池的准备

交配、越冬池为同一口土池,面积为3×667 m2,在池埂上安装钙塑板作为防逃设施,配备水车式增氧机2台,并在左右两侧土池蓄水备用。土池经曝晒后在亲蟹入池前7 d注入0.5m深、用80目筛绢过滤的盐度为22左右的海水,用50 g/m3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进行消毒。

1.3 亲蟹的交配

雌、雄亲蟹运至育苗基地后,经20 g/m3甲醛消毒30 min后散放在水面上方四周池壁上,让其自行爬入池水中,剔除运输死亡和体弱的亲蟹,共计雌蟹入池4 084只,雄蟹入池1 594只。雌蟹入池后每日适量投喂冰鲜杂鱼进行强化培育,交配期间日投饵量根据摄食情况和水温灵活掌握,水温10℃以上时多投,水温10℃以下时少投。每日巡塘,发现死蟹及时剔除,根据气温变化逐渐加高水位防止池水温差过大。

1.4 亲蟹越冬

2012年12月22日抽干池水,将雄蟹移出,原池重新注入经消毒的盐度为22的海水,抱卵蟹原池越冬。越冬期间根据气温变化逐渐加高水位,适时开启水车式增氧机防止缺氧和水面被冻住。日投饵量根据摄食情况和水温灵活掌握,以确保抱卵蟹在越冬期间营养充足,及时捞出残饵以减少对水质的影响,中间换水1次。

1.5 育苗池的准备

育苗净水面约22×667m2(越冬池越冬结束后改为育苗池)。在育苗区域配置两台功率分别为7.5 kW和12 kW的罗茨鼓风机,与池底纵向布置2~4根长80m的纳米增氧管相连,组装成微孔增氧系统,有效增氧水深2m以上。布苗前10 d,注入用80目筛绢过滤的盐度为22的海水,水深2.0m,用50 g/m3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进行消毒。在放幼前7 d,在施用有机生物肥和接种小球藻、硅藻占优势的“肥水”进行肥水,培养原池饵料生物。

1.6 亲蟹提温和布苗

2013年4月13日抽干池水,将抱卵蟹移入水泥池车间进行提温促产,越冬结束。4月19日开始布苗,选择750只胚胎发育良好、整齐度高的抱卵蟹进行布苗,剩余亲蟹销售给其他育苗单位。采用一池一次放足量的亲蟹进行一次性布苗,每间隔一个育苗池进行布苗,在24 h内按每667m2成功放幼27只抱卵蟹后即移出亲蟹,将未产卵亲蟹转入隔壁池塘继续布苗,至4月22日结束。

1.7 育苗

布苗时育苗池透明度在50 cm,富含浮游饵料生物,其中小球藻和硅藻为优势种。Z1—Z2期间轮虫投喂量较少,未启用微孔增氧系统,Z2之后全程投喂轮虫,开启微孔增氧系统。

1.8 淡化

5月17日采用密拉网捕捞蟹苗,转入水泥中进行淡化,淡化前期投喂轮虫,后期全部投喂淡水枝角类,5月21日出苗。

2 结果

2.1 大规格抱卵蟹越冬成活率

2012年12月22日抽干池水,绝大部分雌蟹均已抱卵,捕出雄蟹,剔除188只死亡雌蟹和入池前损耗的8只雌蟹,共计存塘3 896只雌蟹。至2013年4月14日,共获3 771只抱卵蟹和125只死亡雌蟹,越冬成活率达96.8%。

2.2 大规格亲蟹产苗量

截至2013年4月22日布苗结束,选择750只抱卵蟹进行布苗,其余亲蟹销售给其他育苗单位,其中产空603只,死亡12只。至5月21日淡化结束出苗,共生产大规格亲蟹优质蟹苗900 kg,这批“长江1号”核心种群蟹苗除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保种培育180 kg外,剩余部分销售至高淳、兴化、金坛、泗洪等河蟹主产地。

3 讨论

3.1 大规格亲蟹配对

笔者2008年、2010年采用大规格亲蟹进行家系构建[4],2010年、2011年分别选择“长江1号”、“长江2号”大规格亲蟹小规模繁育的实践证明,大规格亲蟹具有配对时间长,雌蟹抱卵量大、胚胎发育不易同步的特点。为此该研究采取雌雄亲蟹分批入池的方案,雌蟹先入池6 d进行强化培育,体力得以恢复,增强了体质,在海水刺激下加速性腺发育,之后再放入雄蟹。雌雄蟹先后入池避免了雌雄蟹过早在海水刺激下发情,因而减少了因追逐、打闹、配对等造成的机械损伤以及体力不支等因素对雌蟹存活的影响。配对期间根据气温的变化向交配池注入一定量的海水保持交配池水温变化不大,同时每天做到适量投饵,延长配对时间至2012年12月22日,此时90%以上的雌蟹已抱卵,顺利完成大规格亲蟹配对。

3.2 大规格亲蟹越冬

大规格河蟹因其价格高,作为繁育亲蟹成本高,且生产实际中大规格亲蟹配对难,越冬成活率低等因素,在2012年以前涉足大规格河蟹育苗单位较少[5]。雌蟹在捕捞、运输、放养、交配过程中因机械损伤导致病害入侵,越冬期间水质恶化以及投饲管理不当等都是影响抱卵蟹越冬成活的因素[6-9],而大规格雌蟹抱卵量大,取食困难,因营养不足而导致死亡亦是一重要因素。笔者在2010年、2011年11月分别选择“长江1号”、“长江2号”大规格亲蟹100组(♀∶♂=2∶1),进行大规格亲蟹繁育试验,越冬成活率分别为80%、70%。在总结前几次大规格亲蟹越冬基础上,采取亲蟹入池前消毒、池水消毒、不断加深水位以防水温剧烈变化、开启耕水机进行增氧和防止池面冻住、根据环境条件和吃食情况适量投饵并及时去除残饵等措施,合理进行病害防控、水质调控和营养控制,使得此次大规格亲蟹规模化越冬成活率达到96.8%。值得注意的是在该研究中,亲蟹交配期间死亡188只雌蟹,而越冬期间仅死亡125只抱卵蟹,这可能与有雄蟹存在及体质差的雌蟹先死亡有关[7]。

大规格亲蟹应用于育苗生产,除越冬成活率低之外,还存在因其抱卵量大,胚胎发育存在不同步的现象[10-12],在前两年试验的基础上,笔者选择在育苗基地气温低,水温低于12℃时亲蟹入池,且只注水0.5 m,在前期因水位低,昼夜温差大,对刚开始发育的胚胎进行低温刺激,促使同一只雌蟹的胚胎发育同步[10]。后期根据气温变化加高水位防止池水温差大,适时开启增氧机和换水防止缺氧和水质变坏,水温在5℃以下也坚持适量投饲,确保抱卵蟹有足够的体力孵育,综合创造胚胎发育所需的良好、稳定的生态环境,促使胚胎同步发育。

3.3 育苗管理

针对射阳每年4月10日前后存在一个寒潮,此次规模化繁育采取亲蟹延迟提温以达到延迟布苗,4月14日取亲蟹提温时,周边多数育苗场已布苗,4月19日寒潮来临不少苗场正处于Z1变Z2阶段,出现不少死苗情况。此时开始布苗,在此极端天气下,池中浪大温差大刺激溞状幼体破膜而出,布苗反而越顺利。“肥水”布苗避免了当时主流“清水”育苗单一投喂轮虫致使溞状幼体营养不均衡,且前期投喂量少,饵料密度稀,导致溞状幼体摄食难度大和摄食消耗大量体力,造成Z1变Z2阶段成活率低。布苗前“肥水”培育大量适口的饵料生物,使得Z1变Z2、Z2变Z3极为顺利,但此次试验由于管理不当,Z3后期浮游生物过度繁殖,部分塘口出现“倒藻”现象。Z4期轮虫投喂不足致使营养积累不足,Z4变Z5成活率低,又遇连续阴雨天致使个别池出现“倒藻”,严重影响了Z5变大眼幼体的成活率。“肥水”布苗在河蟹土池生态育苗中优势显而易见[13-16],但其存在可能因“倒藻”而导致产量下降甚至全军覆没的风险,绝不可掉以轻心,这也是当时育苗主流为“清水”布苗的原因。“清水”布苗后随投饵量的加大也存在“倒藻”的风险,因此如何在育苗过程中降低“倒藻”风险将是完善土池生态育苗技术中的重要一环[17-18]。

3.4 示范作用

该研究创新性地突破了大规格亲蟹繁育技术,如此大规模的大规格亲蟹繁育在当时整个射阳育苗区域是不多见的,在繁育过程中吸引了众多育苗单位的负责人、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前来参观交流。技术人员对大规格亲蟹越冬成活率高且活力强、螯足步足完整、胚胎发育同步性好极感兴趣。在育苗期间不时有养殖户到基地察看,对形态特征显著的大规格亲蟹以及所产蟹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长江1号”大规格亲蟹规模化育苗,向当地育苗技术人员和广大养殖户展示了“长江1号”这一新品种,有力推动了当地育苗技术理念的更新和增强了养殖户对“长江1号”新品种的信心,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该研究顺利突破大规格亲蟹规模化繁育技术中亲蟹配对难、胚胎发育不同步、抱卵蟹越冬成活率低三大关键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繁育,为大规格亲蟹规模化繁育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和技术集成。

[1]赵乃刚.长江河蟹种质资源混杂对养蟹业的影响[J].内陆水产,1998,23(5):2-4.

[2]王成辉,李思发.中华绒螯蟹种质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科学,2002,9(1):82-86.

[3]李晓晖,许志强,葛家春,等.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水产养殖,2009,30(10):42-47.

[4]朱清顺,夏爱军,潘建林,等.中华绒螯蟹家系定向构建与定向育苗技术研究[J].水产养殖,2009,30(10):19-23.

[5]柯小鹏,姜磊.大规格(150~200 g)河蟹人工半咸水繁殖试验报告[J].江西水产科技,1989(2):5-10.

[6]白锦海.室外土池河蟹亲蟹人工越冬技术 [J].河北渔业,1993(5):32-32.

[7]江涛.环渤海地区长江蟹抱卵越冬问题与对策[J].渔业现代化,2000(2):30.

[8]郭龙文,柴孟友.河蟹养殖技术之二——提高抱卵亲蟹越冬成活率的技术措施[J].中国水产,2003(12):57.

[9]李胜勇.提高河蟹亲蟹成活率和胚胎质量技术[J].齐鲁渔业,2003(11):37-37.

[10]赵云龙,堵南山,赖伟.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的影[J].动物学杂志,1993(1):49-53.

[11]刘贵波.关于河蟹人工育苗的技术浅谈河蟹秋冬季育苗中的胚胎发育不同步问题[J].中国水产,2002(1):61.

[12]徐建荣,陈志康.河蟹胚胎发育不同步现象的初步观察[J].水产养殖,2002(5):11-12.

[13]沈和定,黄小军,张国胜,等.不同布苗法对河蟹早期溞状幼体变态率的影响 [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5,14(2):149-155.

[14]刘俊杰,沈和定.清水布苗法和肥水布苗法对三疣梭子蟹Z1幼体培育效果的影响[J].中国水产,2006(2):42-45.

[15]王合全.河蟹纯天然生态育苗高产技术 [J].河北渔业,2005(5):42-43.

[16]陆开宏,周洪,茅树杰.河蟹土池育苗阶段性养水给饵技术的探索[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9(3):225-229.

[17]陈炳泉.河蟹健康生态育苗把“六关”[J].科学养鱼,2004(3):5.

[18]徐如卫,周锡瑞,余建来.河蟹土池育苗中Z5幼体骤死的原因及预防技术[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20(1):27-30.

2016-12-25)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5.010

国家“十二五”科技计划项目(2012BAD26B04-03);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12355);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DY2012-2、PJ2011-46、JS2009-12)

邓燕飞(1982-),男,助理研究员,从事水生动物遗传育种研究.E-mail:yf-deng@163.com

李跃华,研究员.E-mail:liyuehua1816@sina.com

猜你喜欢

河蟹越冬规格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罗氏沼虾越冬养殖试验
近3成苗企难以维持!规格越大越亏,2022如何让泥鳅赚钱?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鱼类越冬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闭月羞花
千里求师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流苏越冬种条低温贮藏扦插繁育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