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鄱阳湖刀鲚的影响及其保护性开发对策
2017-02-02王庆萍甘江英
王庆萍甘江英
人类活动对鄱阳湖刀鲚的影响及其保护性开发对策
王庆萍1甘江英2
通过走访渔民座谈,抽样调查,野外采样,江西水产科学研究所鄱阳湖刀鲚洄游时间和资源量研究课题组获取了大量宝贵的基础资料。现将人类活动对刀鲚洄游活动的影响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类活动对鄱阳湖刀鲚的影响
1.渔业方式
根据以往的资料和现在的调查,已初步查明鄱阳湖渔具渔法有40余种。目前,定置网和电拖网是鄱阳湖捕捞鱼类的主要网具和渔法。定置网网目在0.25-3cm,其中网目在0.25-2cm的定置网约占定置网的95%以上;电拖网也是鄱阳湖另一种主要渔捞方式,电拖网有双船电拖网和单船电拖网;电拖网的网目一般分为密网(网目1-1.5cm)和稀网(网目2-4cm)两类;一条电捕船安装2台柴油机,每台柴油机6-20kW,一台为动力,另一台发电输入电拖网;鉴于电捕鱼对鱼类资源造成较大损害,一直列为禁止使用的有害渔具,但现在许多渔民片面追求产量和捕捞的简单高效,仍非法使用,禁而不止;还有“堑湖”、围网等有害渔业方式,且网目越来越小,网具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非法网具屡禁不止。调查监测显示,由于大量有害渔业方式,灭绝性、掠夺性作业,湖内刀鲚资源急剧减少。鄱阳湖刀鲚小型化、低龄化趋势明显,严重影响了刀鲚种群的恢复,加速了鄱阳湖刀鲚资源的衰退。
2.过度捕捞
鄱阳湖刀鲚资源持续衰退,其直接原因之一是过度捕捞。根据2011年10月江西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省科学院、省农业厅有关专家所做的《鄱阳湖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专题调研报告》统计,2011年鄱阳湖区有捕捞渔船3万艘,渔业人口16万人,其中,持证渔船1万艘,渔业人口近7万人,其捕捞强度已经大大超过了鄱阳湖的承受能力。此外,“三场一通道”(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不断遭受严重破坏,对刀鲚资源的自然更新造成直接的冲击。尽管沿湖渔政部门对有害渔具渔法进行了清理取缔,但仍未得到有效地控制。若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湖区刀鲚资源将会进一步衰退。
3.生境破坏
近年来,长期极端的低水位改变了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入湖水量减少,使局部江湖水交换不畅,削弱了湖泊对污染的净化能力,使鄱阳湖湖区部分水体难以保持良好的水质, 湖区灾害损失承载能力变弱,难以保证最小生态需水量,自净能力下降。 鉴于水位下降对鄱阳湖洲滩显露的影响,极端低水位对鄱阳湖湿地结构和功能的长期效应不容忽视。同时,大量吸螺采蚌不但吸走了大量螺蚌,也严重破坏了湖底的水草和水质。
4.水质污染
总的来说,鄱阳湖水质进入新世纪以来变差了。鄱阳湖曾经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但这些年来,因为干旱和人类活动,已经慢慢走向亚健康。而鄱阳湖水质好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江西省的水质好坏。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鄱阳湖符合Ⅲ类及其以上的水占70%。而2000年以前,鄱阳湖通江水域90%以上的水是Ⅲ类及其以上的水。此外,鄱阳湖平均营养指数,2003年是43,现在已经到了51,超过了富营养化临界值,据湖泊专家分析,现在鄱阳湖富营养状态大致与太湖上世纪80年代差不多,值得警惕。随着沿湖及流域内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鄱阳湖异常水文情势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鄱阳湖水污染呈上升趋势,渔业水域污染事故风险将不断增加,会导致刀鲚的主要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功能明显退化,水域生产力急剧下降。
5.违法采砂
湖口-吴城之间是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点,大面积的草洲为鱼类提供了天然的产卵和摄食场所。而采砂船也在这一带集中,严重影响了“三场一通道”,特别是禁渔期的采砂,对刀鲚的影响则更为明显,既破坏刀鲚栖息洄游繁殖的生态环境,又污染水质,致使鄱阳湖刀鲚资源破坏。
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刀鲚的影响
1.关于人类活动过度干扰问题
渔业资源是一种流动性资源,其特征决定了渔业资源系统是共同使用的,但渔业资源单位却不是共同使用的,而是相互竞争的。任何渔民的捕捞活动均会增加其他渔业资源利用者的成本,这就是所谓的外部性理论。这也就是说,特定渔民的捕捞强度越大,其他渔民就越相对被动处于劣势地位。这样就不可避免导致捕捞能力的非理性增强,形成渔业资源越来越贫乏,捕捞工具越来越精良的恶性循环,其结果是渔业投资过度,捕捞季节缩短,捕捞获得的鱼往往呈现小型化和低龄化趋势,鱼类品质大大降低,而且往往以低价值鱼类为主,极大损害了渔业资源和渔业经济,产生鄱阳湖渔业的“公地悲剧”现象。长期以来不断地对鄱阳湖湖洲滩地进行开垦利用,使鄱阳湖水域面积缩小;而过度捕捞、疯狂吸螺、滥采湖砂、拦河筑坝、围堤养殖、随意排污等因素也影响了鄱阳湖的渔业资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升级,这些水电工程建设在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当长江水位高时,长江水顶托湖水,鄱阳湖水域变大;当长江水位低时,鄱阳湖水被长江拉空。一般认为,近10年出现的枯水,多是湖水被拉空所致。
2.关于市场需求问题
鄱阳湖水质优良,水域内营养盐丰富,历史上曾盛产刀鲚等名贵水产品。每年长江刀鲚上市时,特别是清明节前后,来自国内的大批客商纷纷前来鄱阳湖采购,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目前,长江刀鲚主要源于沿海口及长江天然捕捞,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刀鲚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与天然捕捞产量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刀鲚作为一种名贵水产品,与鲢、鳙、草鱼等大宗淡水鱼类相比,尽管产量不高,但价格昂贵,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据统计,长江刀鲚在2006年市场价维持在1600元/kg左右,最高时达到2600元/kg;2010年长江刀鲚价格达到7000~8000 元/kg;2012年价格达到12000~16000元/ kg,因为资源稀少,清明时节上海市场最高价可达到20000元/kg,成了餐桌上名副其实的高档消费品。2013年,受各种因素影响,尽管长江刀鲚价格骤降,但仍然维持在4800~6000元/kg的高价位。2014年,长江刀鲚捕捞量大幅下降,上市量仅有上一年的40%~50%,价格飙升至10000元/kg左右。
三、保护性开发利用鄱阳湖刀鲚资源可行性措施
为了养护鄱阳湖渔业资源,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包括发展生态渔业、整顿天然捕捞业等等。江西省也先后采取了多项相关措施,包括禁渔禁港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人工增殖放流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等。保护性开发利用刀鲚资源,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充分利用鄱阳湖优越自然环境优势,挖掘野生刀鲚种质资源,坚持“产学研推一体化”,走综合发展之路。
1.高度重视保护性开发利用鄱阳湖刀鲚资源,建立生境保护区
针对刀鲚资源急剧下降的趋势,鼓励和引导有关单位及时引进长江野生原种,进行保存;在刀鲚苗种繁育技术成熟以后,可以通过人工放流苗种等措施,增殖野外种群。加强鄱阳湖刀鲚洄游路线的动态监测,保护鄱阳湖刀鲚的栖息地和产卵场,加强鄱阳湖刀鲚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研究,为保护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开展相关恢复生态学研究。制订合理的捕捞措施,严禁酷渔滥捕,同时制定鄱阳湖采砂规划,确定可采区、可采期、禁采区和禁采期。严禁在鱼类“三场”采沙挖泥,杜绝无序采沙行为对鄱阳湖刀鲚栖息地和产卵场造成的生态破坏。建立鄱阳湖生态环境监测和水生生物资源信息网络,及时对鄱阳湖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进行预警与评估研究。加强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入湖污染。
2.加大鄱阳湖刀鲚保护性开发利用扶持力度,完善相应政策
加大科研经费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对鄱阳湖刀鲚生活习性、繁殖特性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为保护性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制定并实施更为严格的鄱阳湖禁渔制度,可以实行特定区域全年禁渔,并建议将执行年限确定在10年以上为宜,经过2个多世代的繁衍,刀鲚种群数量会显著增加,剩余群体量增大,方可考虑适当捕捞。参照靖江国家级长江资源保护区的成功经验,结合鄱阳湖自身实际,选择适宜水域建设鄱阳湖刀鲚资源保护区,开展鄱阳湖刀鲚资源保护。针对鄱阳湖半流水土池、标准化池塘、温室大棚3种不同的养殖模式,进行水质调控、底质改良、饵料生物培育和配合饲料投喂等管理技术的研究。研发鄱阳湖刀鲚亲本培育及人工繁殖技术。采取强化培育、调控水位和水流刺激等措施,促进鄱阳湖刀鲚性腺发育成熟,开展人工繁育试验。
3.制定鄱阳湖刀鲚保护性开发利用发展规划,促进产学研合作
刀鲚是鄱阳湖渔业的重要水产品之一,省级有关渔业管理部门与有关科研单位结合,制定刀鲚中期和长期开发利用规划,确定适度开发规模,按刀鲚特性和鄱阳湖特点,搞好科学布局和区域规划,使其可以健康持续利用。对鄱阳湖刀鲚优良遗传资源挖掘保护和创新利用,并尝试进行选育核心群、保种基础群工作及鄱阳湖刀鲚特有遗传标记及基因类型研究, 确定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 划定不同生态经济类型, 为今后建立不同鄱阳湖刀鲚品系及品系间选配提供科学依据。
(通联:1.330039,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2.330038,南昌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