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湖市淡水养殖现状及水产品质量提升对策与建议

2017-02-02

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16期
关键词:洪湖市养殖面积河蟹

黎 闽

区域渔业

洪湖市淡水养殖现状及水产品质量提升对策与建议

黎 闽

洪湖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东南端,是典型的水网湖区。全市辖21个乡(镇﹑区﹑办事处),总人口94万,水域面积810.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2519平方公里的32%,素有“百湖之市(县)”﹑“水产之都”美誉。2016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87.7万亩,水产品产量48.5万吨,渔业产值72.5亿元,占全市大农业产值的57%。水产业已成为洪湖的支柱产业,洪湖市先后被授予“中国淡水水产第一市(县)”“全国河蟹养殖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出口大闸蟹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市”“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市)”“中国名蟹第一市”等称号。

一、当前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提质增收﹑减量增效﹑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目标,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大宗淡水鱼养殖稳步发展。大宗淡水鱼是洪湖水产的基础产业。近些年,我们大力推广种青(菜)养鱼﹑四大家鱼轮捕轮放等模式,2016年,全市大宗淡水鱼养殖面积24万亩,年产量34.3万吨。

(二)河蟹生态养殖逐步普及。一方面,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形式,由六合公司负责培育黑仔苗,养殖户自发培育本地化蟹苗,3~5年内基本解决蟹苗瓶颈问题。另一方面,逐步引导蟹农改变原有虾蟹混养的模式,大力推广河蟹“3+5”生态健康养殖模式。2016年,全市河蟹生态养殖面积62万亩,产量4.8万吨。

(三)小龙虾养殖发展迅猛。近年来,洪湖市把小龙虾作为促进水产发展的亮点产业,突破性地发展虾稻共作模式。尤其是去年洪灾过后,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鼓励流转﹑鼓励规模经营”的原则,大力推广稻田养虾,仅当年就新增稻渔综合种养近8万亩。2016年,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90.7万亩,年产小龙虾7.5万吨,成为渔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

(四)名特优养殖持续稳定。随着水产产业调结构﹑转方式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在继续巩固河蟹﹑小龙虾﹑大宗淡水鱼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鳜鱼﹑黄颡鱼﹑黄鳝﹑泥鳅﹑甲鱼等名特优养殖。据统计,全市鳜鱼专套养56万亩﹑黄颡鱼养殖13万亩﹑网箱养鳝80万口﹑甲鱼养殖8万亩。

二、存在问题

(一)大湖水质状况亟待改善。由于历史原因,洪湖大湖围网养殖与部分水面珍珠养殖存在多年(目前已全部拆除),导致大湖水质状况逐步下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较为突出,影响了渔业品质。

(二)池塘淤塞老化严重。我市的精养鱼池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挖的,由于当时机械化程度低,鱼池标准普遍较低。加之多年来未进行有效的改造,导致池塘淤塞严重﹑水体利用率低﹑鱼池产出率低﹑病虫害频发,养殖效益不高。

(三)养殖区水电路不够畅通。我市淡水水产养殖面积大,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水产主产区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建设,但仍有部分养殖区道路未硬化﹑电力不完善﹑水系不畅通,鱼池进排水分家不够,严重影响了渔业生产。

(四)外来物种对水质影响较大。主要是水葫芦﹑水花生等外来物种,在部分公共水域泛滥,堵塞河道,污染水源,成为水产养殖中的一大灾害。

(五)养殖模式仍不够先进。目前,我市还是以传统养殖模式为主,虽然种青(菜)养鱼﹑净水养鱼﹑河蟹“3+5”﹑种草养蟹﹑稻渔综合种养等先进模式在各地不断试点,但推广普及力度仍然不够,提升水产品质的观念还有待加强。

三、主要做法

水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整个水产业的发展。针对洪湖水产实际,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提升水产品质量。

(一)净化养殖环境。清洁的养殖环境是保证水产品质量的基础。提升水产品质量必须先从养殖环境抓起。

一是全部拆除大湖围网。我市大湖拆围工作涉及41个村场﹑2033户渔民,面积12.5万亩,围网长度168.2万米。2016年11月全面启动,今年5月上旬全部完成,目前大湖水质正在逐步好转。

二是坚决取缔珍珠养殖。我市珍珠养殖是2006年通过招商引进的投资项目,涉及6个村﹑6491亩养殖水面,已历时10年。2016年9月开始取缔,今年5月初全部拆除完毕。目前养殖区水体正在进行生态养护,有望恢复到正常水质标准。

三是启动实施退垸还湖。市政府成立了工作专班,由水利局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实行湖长制,对全市湖泊现状进行调查摸底,近期将拿出具体工作方案后逐步实施。

四是着力推进退渔还湖。根据《洪湖市湖泊保护总体规划报告》,积极与原国有渔场承包方进行沟通,协商收回国有渔场,对收回的国有渔场采取人放天养的模式,修复湖泊生态环境。计划每年1家国有渔场退渔还湖,到“十三五”末,国有渔场全部退渔还湖,湖泊达到“增面积﹑优水质﹑强功能﹑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推广优化模式。通过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按照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生产,进一步提升水产品质量。

一是推广河蟹“3+5”生态养殖。以滨湖远景村和新咀村﹑万全黄丝村﹑小港管理区等地为中心,采取小塘3个月培育蟹苗﹑大塘5个月养殖成蟹的方式,种植水草,养护池塘环境,通过生态调节,控制河蟹疾病的发生,提高经济效益。计划全市每年推广河蟹“3+5”生态健康养殖面积5万亩。到2020年,全市河蟹“3+5”生态健康养殖面积达到40万亩。

二是推广种青(菜)养鱼。以大同湖为中心,采取鱼池种草﹑种菜养鱼的方式,减少人工饲料投放量,增加青饲料,提升产品品质。计划全市每年新增种青(菜)养鱼面积1万亩。到2020年,全市种青养鱼面积达到5万亩。

三是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稻渔综合种养是在稻田种植水稻﹑养殖鱼虾蟹等,既不减少粮食产量,又可生产优质水产品,实现稻渔双丰收。同时,利用水稻和鱼﹑虾﹑蟹等水产品共生互利作用,减少农药﹑化肥投用,有效减缓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沙口﹑瞿家湾﹑汊河﹑万全﹑螺山等地为主,大力推广稻蟹﹑稻虾﹑稻鳅﹑稻虾鳖等优化模式。计划每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万亩,到2020年,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60万亩。

四是推广藕(带)鱼套养。以万全﹑汊河为中心,推广藕(带)池套养鱼模式,鱼产生的粪便为藕(带)提供肥料,而藕(带)又可以净化水质,发展循环渔业,从而达到既不少减少藕(带)产量,又可生产优质鱼的目的,提高综合效益。计划每年新增藕(带)鱼种养面积1万亩,到2020年,全市藕(带)鱼种养面积达到5万亩。

(三)强化渔业监管。加强投入品监管,认真开展渔政执法,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全面加强水产投入品监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渔政﹑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加大渔政联合执法频次和力度,在预防上下功夫,在源头上出重拳,加强渔药﹑渔肥﹑渔饲料等投入品的监管,不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公布的禁用药物的行为。每年开展专项整治活动4次以上。同时,认真配合部﹑省﹑市三级抽检,加大抽检力度和抽检范围,确保抽检合格率100%。

二是常年开展打非治违。洪湖东接长江,内连四河(东荆河﹑内荆河﹑洪排河﹑汉沙河),境内沟渠纵横。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我们常年开展打非治违工作,尤其是禁渔期间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清理整治违规渔具,确保渔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持续开展渔业资源保护。在公共水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年投放鱼苗鱼种100万尾以上,养护洪湖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每年同步举办放鱼节。

四、相关建议

建议把水产养殖基地改造﹑物联网平台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等纳入重点工作,分年度﹑分批次予以支持,全面提升淡水水产品质量。

(一)成立淡水渔业支持发展专项基金,分批次改造渔业生产基础设施。财政专项预算,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积极鼓励鱼池标准化升级改造,加快升级重点养殖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达到“池成方﹑树成林﹑渠成网﹑路相通﹑排灌分离﹑三机配套”的标准,促进渔业生产全面提质。

(二)建设全省水产物联网平台。由省直相关部门及科研院所推动,积极动员各县市区参与,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提供渔业科技信息服务,建设湖北省河蟹产业研究院,建设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增氧投饵控制系统﹑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电商交易系统和投入品监管于一体的“六合一”全省水产物联网,促进生态健康及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

(三)建立完善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按照“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条件﹑有经费”的要求,建立健全县乡两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形成完整的监管模式和严格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同时,依托重点企业建设国家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产品质量检测,促进渔业健康发展。

(通联:434000,湖北省洪湖市水产局 电话:0716-2423381)

猜你喜欢

洪湖市养殖面积河蟹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出苗量增长30%仍畅销!养殖面积、饲料容量再增!这条“网红鱼”开年拿下第一局
洪湖市春露合作社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1斤鲫鱼能卖10元!现鱼苗紧缺,养殖面积和产量锐减!对这条鱼,养殖户是忍痛放弃还是继续坚持?
35元/尾却还是一苗难求!台山养殖面积锐减80%,这个品种还有未来吗?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Efficient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洪湖市清理整治无证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