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池塘高密度养殖杂交黄颡鱼F1试验研究
2017-09-08陈晔刘杨魏泽能
陈晔刘 杨魏泽能
科研园地
皖北地区池塘高密度养殖杂交黄颡鱼F1试验研究
陈晔1刘 杨2魏泽能3
杂交黄颡鱼F1是以黄颡鱼为母本,瓦氏黄颡鱼为父本杂交获得的子一代鱼种,主要肌肉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杂交黄颡鱼F1和黄颡鱼的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十分相似,形态特征接近,体色无明显差别,体背部褐色,体侧褐黄色,食性相同,属于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杂交黄颡鱼F1当年鱼种体长增长比母本快22.0%,成鱼阶段比母本快29.4%(王卫民),抗逆性,抗病性和养殖成活率表现出良好的生产和经济性状。
1.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条件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杂交黄颡鱼F1推广试验示范点之一位于阜南县阜蒙农场,试验池塘面积19亩(以下称1号塘),平均水深2m;另一示范点位于萧县杜楼镇,试验池塘面积15.6亩(以下称2号池塘),平均水深2.5m。每口塘配备4台3.0kW的增氧机,交通条件好,排灌方便。
1.2 鱼种放养
2016年5月29日从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购买杂交黄颡鱼F1鱼种15万尾,平均规格13.98g/尾,放养于1号池塘,平均放养量7895尾/亩,套养规格150g/尾的鳙鱼800尾,规格250g/尾的鲢鱼800尾;2016年7月4日从同一家鱼种场购买杂交黄颡鱼F1鱼种20万尾,平均规格2.5g/尾,放养于2号池塘,平均放养量12821尾/亩,套养规格250 g/尾的鳙鱼700尾,规格250g/尾的鲢鱼800尾 。
1.3 饲料与投喂
养殖前期投喂蛋白40%的膨化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6%,每天投喂3次,即早晨10:00时投喂总量20%﹑中午13:00时投喂20%﹑下午19:00时投喂60%。1号塘40天后改用含蛋白38%﹑脂肪6%的膨化饲料,2号塘55天后改用含蛋白38%﹑脂肪6%的膨化饲料,每天投喂2次。
1.4 水质管理
自6月中旬起,晴天每天白天13:00-15:00开增氧机增氧2小时,夜间23:00 -07:00开机增氧8小时。阴雨天视天气情况,适当延长开机时间。7月初池塘内出现蓝藻,分别于7月13日﹑8月17日使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每亩用量2kg,9月6日使用芽孢杆菌全池泼洒,每亩用量2kg,9月28日使用EM菌全池泼洒,每亩用量2kg。于7月﹑8月﹑9月分别加水一次,每次20~30cm。
1.5 疾病预防
分别于7月27日和8月23日每亩使用二氧化氯750g全池泼洒消毒,8月10日使用一次兽用葡萄糖粉全池泼洒,每口池塘使用25kg。每隔20天,在50kg饲料中添加VC300g﹑添加三黄粉250g,连续投喂3天。
2.结果与分析
1号池塘于2017年7月2日捕捞销售完毕,养殖周期为13个月10天,收获杂交黄颡鱼F1商品鱼17812.5kg。2号池塘2017年7月19日捕捞销售完毕,养殖周期为12个月20天,收获商品鱼18096.0kg(见表1)。
2.1 养殖鱼种放养、收获与生长速度分析
从表1可见,2个池塘放养的密度和规格大小不同,商品黄颡鱼的产量分别为1183.5kg/亩和1373.9kg/亩,商品鱼平均规格分别为173.3g/尾和128.8/尾;单位面积净增重量分别为1073.1kg/亩和1341.85kg/亩,净增重量倍数分别为9.72和41.87倍,1号和2号池塘日增长率分为2.4%和10.88%。
表1 全雄黄颡鱼养殖密度与生长速度分析
2.1.1 上述结果表明,杂交黄颡鱼F1放养量在8000~13000尾/亩,使用膨化饲料养殖,在良好的水质和病害管理情况下,能够获得1200kg/亩左右的产量,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净增重量超过1000kg/亩。
2.1.2 放养小规格的鱼种能够获得较高增重率和生长速度,但收获商品鱼的个体较小,因此,在市场上大规格商品鱼价格较高或只接受大规格商品鱼的地区,应该适当提高放养规格,适当降低放养鱼种的放养密度。
2.2 养殖投入与产出分析
2.2.1 1号池塘投放鱼种规格较大,收获商品鱼的规格大,获得9.72倍的增重,2号池塘投放鱼种规格较小,获得40.87的增重倍数(见表1),可见放养小规格鱼种能够获得较高的增重倍数。
2.2.2 因为杂交黄颡鱼F1的上市的规格与价格差异,1号塘商品鱼规格大,平均批发价格23.6元/kg,2号塘商品鱼规格小,平均批发价格20.2元/kg,但两口池塘产值分别为27930.6元/亩和27752.0元/亩,相差无几,然而净增产值分别为22962.6元/亩﹑26379.1元/亩,每亩相差3416.5元。因此,放养小规格的杂交黄颡鱼F1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尽管商品鱼规格和市场价格影响养殖经济效益,选择养殖模式和放养规格才是最主要因素。
表2 全雄黄颡鱼养殖的投入与产出分析
表3 全雄黄颡鱼养殖的饲料效率分析
表4 全雄黄颡鱼养殖的投入产出分析
2.3 养殖饲料效率分析
从表3可见,使用相同的配合饲料并经过大致接近的养殖周期,实际总净增重较为接近,但投喂的配合饲料量存在较大的差异,1号和2号池塘的饲料系数分别为1.82和1.64,饲料成本分别为14.2元/kg和12.8元/kg。因此,从饲料利用效率分析,放养小规格鱼种的饲料效率高于养殖大规格鱼种,单位产量饲料成本也较低。
2.4 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2.4.1 两口池塘单位面积养殖利润分别是7671.5元/亩和9065.8元/亩,经济效益显著。1号池塘放养大规格鱼种,密度相对较低,养成商品鱼规格大,价格高,但增重倍数低,饲料系数高,经济效益低于2号池(见表4)。
2.4.2 两口池塘的资金的投入分别为20295元和18686.2元,差异1608.8元/亩,收益率却为37.86%和48.52%,表明放养大规格鱼种投入成本较多,而收益相对较低,利润较少。
3.讨论
3.1 两口池塘鱼种的放养密度分别为7895尾/亩和12821尾/亩,在较好养殖条件下,单产分别为1183.5kg/亩和1373.9kg/亩。结果表明,杂交黄颡鱼F1,具有较强的耐高密度养殖的能力,养殖密度的可变动幅度较大,我们认为在试验的基础上,放养密度和单位面积产量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3.2 试验表明,放养小规格鱼种可获得较大的生长速度,较高的增量倍数,较好饲料利用效率,获得更好的养殖经济效益。生产过程中,在市场接受黄颡鱼规格的范围内,选择投放较小规格的鱼种。
3.3 在放养鱼种规格﹑密度差异较大,养殖周期相近﹑使用相同的配合饲料的情况下,两个试验池单位面积净增重量分别为1073.1kg/亩和1341.85kg/亩,单位面积鱼种投入4968元/亩和1282.1元/亩。因此生产中应选择较高密度放养小规格鱼种。
(通联:1.236000,阜南县水产管理局 鹿城镇;2.235200,萧县畜牧水产局水产站 萧县龙城镇;3.230601,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合肥滨湖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