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药的科学使用问题与水产品质量安全(1)
2017-02-02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孟思妤 孟长明 陈昌福
(1.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2.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渔药的科学使用问题与水产品质量安全(1)
孟思妤1孟长明1陈昌福2
(1.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2.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1 前言
有关研究报告指出,引起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较多的是抗生素类渔药的问题。自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中开始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1944年,链霉素的发现者Waksman对抗生素下的定义是:“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抑制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死其他种类微生物性能的化学物质。”从那个时候起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只有青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等少数几种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它们只起到抗菌的作用,所以,这个定义也是适用的。
在我国,最初是将“antibiotic”按照其原意译为“抗生素”的。但是,当时这类物质都是抗“菌”的情况下,又有人将其改译为“抗菌素”,这两个名称一直被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后,由于抗肿瘤、抗寄生虫等抗生素的不断发现,这类化合物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仅仅对微生物的作用范围。因此,一般认为,“抗生素”的定义应该是“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种类生物机能的、是微生物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大多数学者通常将那些完全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噁唑烷酮类等抗细菌药物以及像酮康唑类抗真菌药物称为抗菌药物,而不属于抗生素的范畴。而对于像磷霉素和氯霉素这些原来是来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硫霉素等,现在完全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一系列碳青霉烯β- 类酰胺抗生素等,通常将其归纳在抗生素的范畴。在很多国外的文献中通常可以看到相关的专业名词有:antibiotics(可译为:抗生素),anti-infective agents(抗传染剂),anti-microbiol agents(抗微生物剂)和antibacterial agents(抗菌剂),等。
我国现在水产养殖中允许使用的抗菌素类药物已经不多了,分别是硫酸新霉素粉(Neomycin sulfate powder)、盐酸多西环素粉(Doxycycline hyclate powder)、恩诺沙星粉(Enrofloxacin powder)、甲砜霉素粉(Thiamphenical powder)、氟苯尼考粉(Florfenicol powder)、氟甲喹粉(Flumequine power)、复方磺胺甲噁唑粉(Compound sulfamethoxazole power)、复方磺胺嘧啶粉(Compound sulfadiazine powder)等。
2 抗菌素药物滥用不仅导致我国水产品声誉受损甚至人类生命安全堪忧
最近几年来,由于在我国水产品中先后出现了氯霉素、环丙沙星、孔雀石氯和硝基呋喃等药物残留问题,使我国的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并且直接导致国内外水产品消费者对我国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了怀疑。现在,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已经超越了水产养殖行业内人员关注的范畴,成为了涉及食品卫生与公共安全的热点问题。在上海等地销售的大菱鲆由于被检测到体内有多种药物的残留,引起我国许多地方对大菱鲆采取了“封杀”的措施,其结果直接导致了大菱鲆主养地区出现大量养成水产品的滞销,养殖业者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损失;出口到欧洲的对虾和斑点叉尾鮰由于出现了药物残留问题,导致欧盟对我国水产品的禁运。屡次出现的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问题已经对我国水产品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了恶劣影响,同时对我国的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地、不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的耐药率迅速上升。2007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将细菌耐药列为威胁人类安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淑芳指出,如不采取措施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人类将会面临无抗菌药可用的局面。滥用抗菌药物,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用药者的安全性更无法保障,每年我国约有10万人死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等问题。更严要的后果是引起细菌耐药,而且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速度。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退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状态,很少人能用得上抗生素,人类将再一次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生命安全实在堪忧。
为了控制抗生素的滥用,我国卫生部、中国执业药师协会等相关协会以及辉瑞公司联合启动“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的要求,在今后两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培训3万至4.5万名基层医药卫生技术人员,而培训的内容就是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