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苗种人工繁育技术
2017-02-02李丽
李 丽
泥鳅苗种人工繁育技术
李 丽
目前,我国泥鳅养殖所需的苗种许多是人工捕捞的野生苗,由于化肥﹑农药﹑工业三废等污染,导致泥鳅野生资源锐减,野生苗种资源已不能满足规模化养殖的需要。2016年笔者开展了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现将技术总结如下。
1 泥鳅人工繁殖
1.1 亲鱼培育和挑选
催产前30~40d,挑选3龄亲鱼,要求体质健壮,黏液较多,无外伤,无畸形,并将雌雄鱼分池强化培育,饲料为豆粕﹑动物内脏,日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5%~8%。成熟雄鱼要有明显的婚姻色,体色鲜艳,体重一般20g以上。成熟雌鱼要腹部饱满﹑柔软,生殖孔乳突大而突出,孔圆呈现红晕,体重一般30g以上。
1.2 人工催产
在水温25℃左右,从暂养池中挑选亲鱼(雌雄比例为1∶1.3~1.5)进行催产。注射药物为宁波生物制药三厂生产的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三者混合注射。注射剂量为:LRH-A22~4µg/kg+DOM1~2mg/ kg+HCG400~800IU/kg。采用背部肌肉注射,雄鱼注射剂量减半,一次注射。
1.3 受精过程
将打针后的亲鱼放入产卵网箱内暂养待产。产卵箱使用100目筛绢布缝制而成,规格为长2.5m×宽1.0m×高1.0m。产卵箱放在室内水泥池中,水泥池为长5m×宽8m×深1.3m。每网箱投放100组鱼,以水泵循环流水刺激亲鱼产卵和增氧。利用暖气循环水调试水温为24~26℃。药物效应时间10~14h,催产后18h,将亲鱼转移到暂养池,收集受精卵,放入孵化桶。
1.4 受精卵孵化过程
受精卵经清水冲洗后,放入孵化桶,每桶放5万卵左右。孵化桶直径15cm﹑高40cm,置于装满清水的平面孵化槽中(孵化槽为长方体,长2.5m×宽0.45m×高0.3m),使用过滤器反冲式微流水孵化。孵化槽水每天更换2~3次。预先备好一个平面槽,槽内悬吊和平放60目网片。当孵化桶内有15%鱼苗出膜时,把桶内鱼胚倒在备好的平面槽的网片上继续孵化。孵化水温保持24~26℃,鱼胚胎发育大约30~35h出膜。
2 泥鳅苗种培育
2.1 土池培育
2.1.1 池塘条件
面积以300~1500m2为宜,池埂高出水面30cm,池深80~100cm,淤泥深15cm左右,水深保持在30~50cm,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排水口设在池塘正常水平面相平处,用10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
2.1.2 水质培育
水花放养前15~20d,池塘加水至10cm,每亩用150~200kg生石灰化水均匀泼洒。清塘10d后施基肥肥水,每亩施鸡粪350kg,以培养浮游生物。鳅苗放养前5d再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彻底消灭有害生物。苗种放养密度为30万~50万尾/亩。
2.1.3 饲养管理
泥鳅食性为杂食性,喜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底栖动物等。在苗种培育开始阶段,除施基肥外,还应投喂蛋黄。同时,根据水色及时追肥,以培育天然饵料,保持较高的天然饵料丰度。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泥鳅苗达到2~3cm时,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一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的5%~10%。投饵时应根据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在15~28℃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超过30℃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投饵做到定时﹑定量﹑定位﹑定质。
2.1.4 日常管理
调节水质,及时冲注新水和增氧,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坚持每天巡塘,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塘埂,发现漏洞及时修复。
2.2 水泥池培育
2.2.1 水泥池条件
水泥池培育泥鳅苗面积以5~20m2为宜,深度60~80cm,水深保持在25~40cm,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
2.2.2 水泥池消毒
水花放养前5d,清洗储水池,清除池壁上的附着物及池底的沉积物。用漂白粉清洗育苗池,然后加水至25cm,再加入0.1%的食盐消毒曝气预处理1天。每个池中放入3~4个曝气石。
苗种的放养密度为0.5万~1.5万尾/m2。
2.2.3 饵料投喂
待泥鳅苗卵黄吸收完毕后,开始投喂经处理的丰年虫。投喂时首先消毒投饵用具,均匀泼撒丰年虫到育苗池中。投喂时以苗量比例分配各池投喂量,每天投喂4~5次。此外,视水质情况施用光合细菌,并用维生素C拌饲投喂。
2.2.4 水质控制
水泥池培育泥鳅苗难点是水质控制,水泥池底的沉淀物会造成水里的亚硝酸氮﹑硫化氢等物质高度集结,导致泥鳅苗种大量死亡。可以通过换水和施洒生物制剂方法来控制水质。此外,可经常泼洒EM复合菌,改善和调节水质。
3 注意事项
3.1 大规格种鳅是提高人工繁殖率的基础。雌鳅要求个体大,怀卵量多,性腺发育成熟度好,外观的卵巢轮廓明显,体长最好在14~18cm,平均体重30g,平均绝对怀卵量达2万粒。此外,由于泥鳅个体小,每尾注射催产剂量不超过0.5mL,以0.2~0.3mL为宜,避免身体肿胀或药液溢出。泥鳅黏液多,很滑,为了不损伤鳅体,要用湿纱布包裹后注射。
3.2 孵化期间为防止水质恶化,胚胎发育缺氧死亡,应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防止水霉病发生。当仔鱼全部出膜后,迅速将死卵捞出,避免卵子腐败造成水质恶化。
3.3 泥鳅苗开口饵料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泥鳅苗的开口饵料是浮游生物和轮虫,用浮游生物喂养开口的仔鳅不仅成活率高,而且长得快。因此,要保持泥鳅苗种池中有足够的天然生物饵料。当仔鱼渐渐长大,再逐步投喂配合饲料泥团。豆浆容易在水中形成悬浮物,影响溶氧,且易发酵,因而不宜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只能泼洒在池中培养浮游生物。蛋黄作为生产实践中常见的一种人工开口饵料,在传统的鱼苗培育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蛋黄易沉降﹑散失和败坏水质,致使鱼苗生长慢,存活率低。生产中可将蛋黄用80目筛绢过滤,使蛋黄颗粒变小,从而在水中呈雾状均匀分布,再控制合理的投饵量,蛋黄就可以较好地被泥鳅仔鱼吸收。
3.4 鱼苗培育池一般水深保持在30~50cm,原因是鳅苗过小,还不能用肠道呼吸,当水质过肥﹑天气突变时容易造成缺氧死亡。饲料泼洒要均匀,原因是鳅苗游动能力较弱,主动觅食能力不强。此外,鳅苗天敌很多,如蝌蚪﹑野杂鱼﹑蜻蜓幼虫﹑水蛇等,防治方法主要是清塘消毒﹑拉网清理﹑人工驱赶﹑设置拦网等,及时捞出残饵﹑漂浮物及蛙卵。池塘用水要经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
(通联:223800,江苏省农民培训学院 宿迁 电话:13852807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