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浉河区均衡实现水稻700千克产量技术集成和推广

2017-02-02信阳市浉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王庆志刘亚丽

河南农业 2017年7期
关键词:粳稻种粮农技

信阳市浉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王庆志 刘亚丽

浉河区均衡实现水稻700千克产量技术集成和推广

信阳市浉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王庆志 刘亚丽

浉河区位于信阳市西部, 地处大别山、桐柏山余脉向淮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呈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分为山地、丘岗、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区南、西和西南部,丘岗主要分布在区东北部、淮河以南,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淮河、浉河两岸。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全区耕地面积2.28万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67万hm2。近年来,农业科技人员通过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集成和推广水稻高产、优质、绿色新技术,全区粮食产量稳中有升,高产创建示范区水稻均衡实现700 kg产量,一些示范田块水稻产量在800 kg以上,凸显了农业科技的强大作用。

一、浉河区实现水稻均衡增产推广应用的几项关键技术

(一)水稻两段栽培技术

水稻两段栽培技术是根据水稻高产稳产发育规律,分别从群体构建、形态构建和机能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栽培设计,按照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进行定向培育的一种栽培方法。水稻两段栽培技术将水稻群体、形态和机能构建作为高产栽培的首要目标。按照高产群体、形态和机能发育的要求,明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栽培任务,确定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实现阶段数量、形态和生理机能目标。近年来,浉河区大力示范推广水稻两段栽培技术,全区推广面积达0.8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8%,与传统栽培方法相比每667 m2提高50 kg,单产增长12%,倒伏风险降低70%,稻瘟病、纹枯病发病指数降低75%。

(二)水稻泥质法育秧抛秧技术

水稻泥质法育秧抛秧技术是河南省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河南省科技厅精准扶贫重点应用技术,同时,麦茬粳稻抛秧是豫南稻—麦耕作制度修复和重建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浉河区推广水稻轻简化栽培实现节本增效的一项主推技术。由于该技术操作简便可靠,用工少,秧苗素质高,秧苗育成后即可进行抛栽,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拔秧、插秧传统习惯,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现在浉河区大面积应用,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村劳动力缺乏、人工栽秧劳动强度高及信阳南部山区田块小不便于机械作业等问题,同时确保水稻种植密度,增加低位分蘖,实现了水稻生产轻简、节约、高效的目的。据统计,水稻泥质法育秧抛秧每667 m2节省劳动力成本在120元以上,每667 m2增产稻谷30 kg以上,目前全区水稻泥质法育秧抛秧总面积超过0.27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6.4%,其中东双河镇、柳林乡等南部山区的水稻抛秧面积达到80%。

(三)麻膜育秧机械插秧技术

麻膜育秧是利用麻等植物纤维研制出的适宜育秧育草的麻纤维育苗基布作为育秧盘基垫,提高机插秧盘根能力,可大幅度提高机插秧育秧质量的一种育秧方式。随着农村政策的利好,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信北平原乡镇许多种粮大户和种粮合作社,水稻种植都开始采用机插秧的形式。机插水稻要成功,育秧是重要环节。而在传统的育秧环节中,一直存在着秧苗根系不牢、容易散秧、取秧运秧不便、漏插率高等问题影响机插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种植户想出许多办法,如加大育秧盘播种量提高播种密度,增强盘根,但效果不佳,还影响了秧苗的个体发育。有的让秧苗在育秧盘里多生长发育一段时间,但由于秧苗生长期过长,错过机插的最佳时期。2015年,浉河区引进麻育秧膜在游河乡必果农机合作社示范推广效果较好。实践证明,使用麻膜育秧,可大幅度提高盘根效果,提高秧苗素质,单位时间内可提高机插功效15%以上,漏蔸率降低25%左右,比无膜育秧机插水稻增长5%~10%。

(四)“籼改粳”技术

豫南“籼改粳”技术的重大突破和生产上的示范成功,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豫南不宜种植粳稻的观念,为豫南“籼改粳”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通过推迟粳稻播种期和抽穗灌浆期,有效避过了高温和稻瘟病、纹枯病及三化螟三代的危害,实现了粳稻的优质高产,建立了粳稻晚播技术平台。浉河区自2011年开始粳稻新品种小规模的引进试验和生产示范,效益显著,粳稻种植面积从2012年种植0.07万 hm2发展到 2016 年 0.3 万 hm2,粳稻种植大面积均衡产量在700 kg左右。通过技术攻关,形成一套高产节本高效安全的生产集成技术体系,实现了良种良法有机结合的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模式。

(五)再生稻栽培技术

近年来经信阳市农科院科研团队的科研攻关,信阳再生稻生产发展迅速,种植示范户普遍实现再生稻一种两收,两季产量每667 m2超700 kg水平。由于再生稻米质好,食味佳,省工高效,受到种粮大户的青睐。

(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通过土壤养分的分析测定,科学调配氮磷钾等肥料的最佳使用量和比例,达到减少肥料浪费,增加水稻产量和效益的目的。自2007年以来,浉河区通过大量稻田取土化验、“3414”试验、肥效效正试验等基础性工作,建立了浉河区测土配方施肥管理系统,县域耕地施肥专家咨询系统,95%以上的农户拿到了“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并按照肥料丰缺科学施肥,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和水稻产量。

(七)水稻“三控”栽培技术

在确保水稻基本苗的情况下,通过控肥(控制氮肥使用总量和基蘖肥施氮量)、控苗(控制无效分蘖和最高分蘖)、控病虫害的三控技术,达到省工、省肥、高产、高效的目的。近年来,通过大面积示范推广和应用,技术人员和农户基本掌握了其技术要领和技术措施。现在已看不见农民施肥“一炮轰”的现象,实现了配方施肥和前氮后移的科学施肥方式。通过适时适度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和最高分蘖及防治病虫害,大大地提高了水稻单产和效益。

(八)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近年来,浉河区在防治水稻病虫害方面着力抓住稻田提前耕沤、移栽前、破口抽穗初三个关键时期,大力推广送嫁药、混合保穗药、安全科学用药等无公害防治技术和耕沤治螟、灯光诱杀、性诱剂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重点防治稻穗温、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等重大病虫害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信南山区乡镇和信北平原乡镇水稻栽培技术集成模式

由于信南山区和信北平原在日照条件和光热资源利用及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在水稻栽培技术集成上要有所调整。信南山区受山区小气候的影响,日照时数较信北平原的少,降水相对比信北平原的多。信南山区田块小,不便于机械化作业,信北平原地块平整种植大户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在产业结构上信南多是茶乡,水稻育秧和移栽与春茶采摘发生用劳力冲突,信北以粮食种植为主。基于以上情况,区农业局技术人员因地制宜集成水稻栽培技术加以推广。在信南乡镇主要集成以推广生育期相对较短的籼稻品种(育秧时间安排在4月20日前后)、水稻两段栽培技术、水稻泥质法育秧抛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三控栽培技术、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为主。信北平原乡镇以推广生育期相对较长的水稻品种(籼稻品种育秧时间安排在4月15日前后,粳稻品种育秧时间安排在5月20日前后,再生稻育秧时间安排在3月上中旬)、水稻两段栽培技术、水稻泥质法育秧抛秧技术、麻膜育秧机械插秧技术、“籼改粳”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三控栽培技术、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为主,扩大再生稻生产示范面积。

三、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的成效

水稻是浉河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浉河区以实施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积极推广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水稻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单产稳步提高。高产攻关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游河乡、吴家店镇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高产攻关田块水稻单产突破800 kg,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水稻单产达到700 kg。全区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机械化程度得到较大提升,农机农艺集合更加紧密,水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利用率达90%,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科技示范户水稻单产水平超700 kg的占65%。全区水稻种植水平得到质的跨越。

四、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随着基层农技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业技术普及和农技推广力度加强,浉河区各乡镇都出现水稻高产的典型,集成技术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成效显著。但在推广应用上仍存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不平衡,专家产量和农民产量悬殊大,示范区产量和非示范区产量差距大,种粮大户及种粮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收益较大,技术成果转换快,而大多数散户表现不明显。二是水稻生产仍以分散种植为主,散户种植以口粮为主,如信南山区以茶叶生产为主,水稻只是以口粮生产的附属产品,不以产量为目标,缺乏使用生产技术的主动性。三是技术人员精力不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不健全,部分乡镇农技人员老龄化、在编不在岗、在岗不专业的问题依然存在,乡镇科技力量不平衡带来科技推广水平的不平衡。针对以上问题,信阳市农业局提出加快农村土地确权进度,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培育更多的种粮大户、种粮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规模化生产。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规模效益和经营水平,尤其是扶持水稻育秧中心、水稻机插秧服务组织、水稻病虫害专业防治合作社和谷物烘干企业等,通过合作组织的带动,将各项技术应用到户,落实到田。健全基层农技队伍的建设,稳定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加大对其技术培训力度,加强和细化基层农技人员的绩效考核,确保农技推广的时间和推广效果。

猜你喜欢

粳稻种粮农技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画画就如种粮
一个粳稻早熟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育种应用潜力的初步评价
播期播量对晚粳稻宁84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