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地区水稻生产的几点注意事项
2017-02-02王迎宾
王迎宾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7)
营口地区水稻生产的几点注意事项
王迎宾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7)
营口地区处于北纬39°55′至40°56′,东经121°56′至123°2′,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适中等主要特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持续天数每年达到180~200 d,营口稻区内有以大辽河为首的大、中、小河流57条,气象条件与河流分布状况适合水稻生产,现有水稻种植面积4.7万hm2左右,平均单产达到650 kg/667 m2,是辽宁省内水稻主产区之一。与辽宁省内其他稻区相比较,营口地区水稻生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品种选择
因营口地区无霜期较长,所以应选择生育期在157~163 d的中晚熟品种,如果选择生育期较短的品种,会因早衰导致减产,目前生产上适合该地区种植的品种有辽星系列、辽河系列和盐丰47系列品种,其中以盐丰47系列品种分布最为广泛。水稻品种盐丰47在营口地区全生育期为157 d,产量670 kg/667 m2以上,抗稻瘟病,稻米品质一般。
2 育苗及管理
2.1 播种时间
大部分发表的文献中都提倡适时早播,尽量在4月10日前播种。本人在近几年的水稻育苗中发现,水稻育苗时间早,虽然能抢得农时,但是苗期病害程度会加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播种过早,在二叶一心期时容易遇到低温阴雨天气,诱发立枯病。如果是中棚或者大棚会好一些,有些农民就采用做小床不搭架起拱的方法育苗,夜间棚内温度仅比棚外高1~2 ℃,诱发立枯病的风险很大;二是育苗过早,外界温度低光照差,幼苗生长纤细柔弱,放风降温时由于蒸发量大很容易患生理性青枯病或形成弱苗;三是外界温度过低,土壤水分流失慢,一次浇透水后,几天内都处于低温高湿环境,不利于培育壮秧。因为营口地区无霜期长,适当延后育苗播种时间不会影响水稻正常成熟,所以建议在4月15日~4月20日之间播种。
2.2 苗期管理
营口地区水稻育苗在施肥、打药、调酸等技术环节与其他地区没有差别,不同之处就是温度控制和水分管理。
温度控制。如果在4月15日~4月20日之间播种,在幼苗长到一叶一心期时就要注意外界温度,近几年在5月1日之后,气温有迅速跳升的情况,外界温度可高达25 ℃左右,此时,如果晴天无风情况下,不开膜通风,床内最高温度可达60 ℃,中午几个小时就有可能把苗全部烤伤,在完全撤去床膜,只覆盖无纺布的情况下,也要时刻关注苗床温度。经本人实验,在外界温度26 ℃的晴天中午,只覆盖无纺布(无纺布直接贴着苗),苗床温度能达到43 ℃。所以在一叶一心期要关注床面温度,外界温度过高就采取大通风的做法,同时,要注意避免幼苗受阳光直射暴晒,如果高温直射暴晒,有可能使幼苗干枯或者床面板结,后期生长慢,方法是搭无纺布或遮阳网遮光。
水分管理。在水稻育苗过程中,水分管理是培育壮秧的关键因素,浇水过多会导致地上部徒长,根系发育不良。浇水过少,高温时幼苗因缺水叶片打绺,时间过长就会枯死。在水稻育苗过程中,浇水的依据主要是三看,一看幼苗叶片在晴天中午时打绺,打绺说明已经干旱,需要浇水;二看早晚幼苗叶片是否吐露珠,没吐露珠说明已经干旱,需要浇水;三看床面是否因缺水而裂缝,出现裂缝说明已经干旱,需要浇水。浇水时需要一次性浇透水,只能喷洒不能漫灌。营口地区因育苗晚,二叶期以后气温高,大通风时床面可能随时缺水,此时要细心观察,增加浇水次数,可由一日1次改为一日2次,靠近苗床边缘的幼苗更容易缺水打绺,要及时单独补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水分管理方式是要有变化的,比如说,喷施丁扑合剂封闭药的情况下,播种时土壤水分不能太大,否则因膜内昼夜温差大,水分上下反复浸润,水稻很容易受到药害,出苗不齐,并且根系受害。当发现幼苗受药害时,一定要多浇水大通风,药害严重时应该在保持水层的情况下大通风,这样能洗掉除草剂并促进新根萌发,还能防止因地上部蒸发量大枯萎死亡。受药害的幼苗喷洒碧护等药剂和叶面肥效果更佳。
3 稻曲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营口地区水稻生产在整地、插秧、施肥、水分管理、化学除草等方面和其他地区没有差别,主要差别是在病害防治上。营口地区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尤其靠近渤海区域,再加之营口稻区种植的多为紧穗型品种,所以稻曲病的发病情况较重。
稻曲病是发生在水稻穗部的一种病害,为害水稻谷粒。稻曲病侵害病粒同时还消耗穗部营养,使穗部子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同时稻米品质严重下降。感染稻曲病的病粒有毒,科学研究表明,当稻曲病的病粒含量达0.5%以上时,会引起禽畜慢性中毒,内脏发生病变甚至死亡。
3.1 稻曲病发病规律
稻曲病病菌以附于种子上或落入土壤中菌核的厚垣孢子越冬。第二年7~8月,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早期侵害花柱、柱头及子房,后期侵入颖果外表皮并蔓延到胚乳中,然后迅速繁殖形成子座。外观变化上,病菌侵染后,在颖壳合缝处形成淡黄色菌块,然后膨大,整个颖壳变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
3.2 影响稻曲病发病的因素
3.2.1 水稻品种及种子因素 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一般紧穗型品种因穗部通风性差容易发病;穗大、矮秆、叶片较宽而直立的品种容易发病;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容易发病。种子本身带有稻曲病菌的容易发病。
3.2.2 气候因素 气候条件也是诱发稻曲病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24~32 ℃温度范围内均能发育,最适温度是26~28 ℃。因稻曲病菌孢子借助风雨侵染花器,抽穗扬花期如遇降雨低温,田间湿度大、日照少,发病就会较重。
3.2.3 栽培管理因素 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量,导致田间生长茂密,通风透光差,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化期至始穗期,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发病就会较重,病穗病粒亦增多。3.3 稻曲病防治方法
3.3.1 选择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 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好的散穗型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
3.3.2 消灭侵染源 在生产中尽量消灭初次侵染源,具体方法是耙地后插秧前,打捞菌核。透过药剂浸种杀死种子所带的稻曲病病菌,可以选择的药剂有2%~3%石灰水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强氯精500倍液。
3.3.3 加强栽培管理措施 在生产上应施足基肥,早施多施分蘖肥,少施或者不施穗肥,切忌迟施、偏施氮肥,避免营养生长过旺。在水分管理上应干干湿湿灌溉,适时适度晒田,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3.3.4 化学药剂防治 稻曲病以预防为主,至少用药两次,抽穗前7~10 d或全田三分之一以上茎秆剑叶全部抽出时正是病菌的初次侵染高峰期,此时用药一次;二是破口期,一般提前3~5 d用药。稻曲病预防药剂主要有:每667 m2用18%多菌酮粉剂150~200 g;水稻孕穗末期14%络氨铜水剂250 g,稻丰灵200 g;5%井冈霉素水剂100 g,施药时可加入多菌灵或三环唑兼防穗瘟;每667 m2用50%DT可湿性粉剂100~150 g;每667 m2用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60~75 g,兼治水稻叶尖枯病、纹枯病等。
■ 王迎宾
男,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讲师,系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系教师,主要从事水稻栽培技术教学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