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及其栽培
2017-02-02胥丽娜,曹德宾
羊肚菌及其栽培
本栏目由山东省食用菌协会与本刊合办
羊肚菌,是一种自然条件下稀少又名贵的食用菌。具有补肾、补脑、提神等功效,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益肠胃,是治疗消化不良,痰多气短的良好中药,有独特的保健作用,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羊肚菌的生物学条件
1.基质。可在多种基质上生长。可在遗留的没有收获出土的作物或其副产品中,或腐烂的树枝、树皮和树根组织中生长。
2.温度。该菌属低温真菌,多于3~4月的雨后发生,8~9月在有常流水的沟渠边缘也有发生。菌丝生长温度为21~24℃,子实体形成与发育温度为5~16℃。3.湿度。相对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在65%~85%。
4.土壤。选择壤土、沙质混合土,土壤pH值宜为6.5~7.5。
5.空气。野生羊肚菌的发生地,多为丘陵地带或沟渠边缘,通风条件极好。充足的氧气对羊肚菌的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羊肚菌菌种
山东省农科院土肥所曾在20世纪八十年代承担过一个羊肚菌的研究课题,菌种生产很是成功,主要是通过组织分离获得原始菌种,基质分离也可获得纯菌种。初次栽培时,最好选择直接引种。
三、人工栽培
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分为有料栽培和无料栽培两种形式。前者可根据技术要求配制基料,按常规进行铺料播种。后者则是将相应的基料进行腐熟后,撒入地里,通过翻耕进入土壤,而后直接开沟播种,并要求栽培地块的土质肥沃,通透性好,持水适宜,气候温和。现将人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筑畦整平。将地翻深20厘米,整平后进行筑畦,畦宽1米,畦沟深15厘米、宽30厘米,打碎土块并整平。
2.开沟播种。畦面上居中开两条播种沟,间距50厘米,有料播种的沟宽25厘米、深15厘米,铺厚5厘米料,然后将菌种撒到料表。无料播种的沟宽15厘米、深8~10厘米,直接撒入菌种即可。
3.覆土处理。撒上菌种后覆土,厚度4~5厘米为宜。覆土后随即清水喷雾,最好做定时喷雾,一天内喷数次,将覆土湿透。不要喷重水,以免土壤因水下降沉实,造成板结。
4.菌畦覆盖。覆土并喷透水后,在出菇前不会出现5℃以下气温的地区,使用秸秆类覆盖菌畦。中北部地区应予修建菇棚予以保温,多以拱棚或平棚为主。
5.发菌管理。保持畦面较高的湿度,不要使土面失水发白。当气温达到8℃左右、即出菇前夕,采取人工方法将杂草植物类拔除,一旦现蕾后,就不可再拔草。若杂草疯长影响光照和通风的时候,可将之折断或压倒,但不可拔除。
6.补充营养。大约播种后一个月左右(根据温度等条件),畦面上就会形成白色霜状物,说明发菌成功。为保证出菇所需营养,应给予适量的营养补充,一般可使用有机氮源物质配合中微量元素,对畦面进行多次喷洒,补充营养操作结束后,采取清水镇压的办法使表面营养物质渗入土层,切勿任其滞留表面。
7.出菇管理。气温达到10℃以后,补充了营养的畦面上开始有白色原基出现,随即在土面和土缝中出现针尖状原基。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原基进一步分化形成顶部黑色、下部灰白色的针状子实体。此时应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在10~15℃的温度条件下,一般10天左右长成熟。
8.采收。在羊肚形网眼充分张开后,菌柄仍为白色时,使用不锈钢尖刀从紧靠畦面处将菌柄基部切断即可。注意切动作要轻、快,避免覆土松动、带动土层内的菌丝,影响其他幼菇生长。采回的鲜菇及时削掉基部泥土、杂物,装箱待售。(胥丽娜 曹德宾 0531-83179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