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的综合防治
2017-02-02叶县农技中心贾云东
叶县农技中心 贾云东
小麦锈病的综合防治
叶县农技中心 贾云东
一、症状类别
(一)小麦条锈病
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小斑,后逐渐形成黄色的粉疱,即小麦锈病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而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二)小麦叶锈病
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片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生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
(三)小麦秆锈病
危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连成大斑,孢子堆周围表皮开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二、发生规律
小麦锈病是典型的气传病害。以夏孢子堆随季风往复传播侵染,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可造成病害大流行。
(一)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菌在我国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越夏区产生的夏孢子经风吹到其他麦区,成为秋苗的初侵害源。病菌可在发病麦苗越冬。春季在越冬麦苗上产生夏孢子,扩散后造成再次侵染。
(二)小麦叶锈病
小麦叶锈菌越夏地区很广,在我国各麦区均可越夏,越夏后成为当地秋苗的主要污染源。病菌可在病苗上越冬,夏季产生夏孢子,随风扩散,条件适宜时造成病害流行。
(三)小麦秆锈病
南方麦区是小麦秆锈病的主要越冬区,小麦秆锈病可在南方麦区不间断发生。
小麦锈病是否流行,取决于当地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菌量以及气候条件。同时外来菌源数量大,且来的早,病害造成流行的几率就大。
三、防治方法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及栽培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锈病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各地要根据生理小种的种类及数量分布,进行抗病品种的合理化布局,使分布多样化,避免品种单一化。
2.适期播种。根据当地锈病发生情况调整播种时间,错开发病期,从而避免锈病大发生。
3.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在小麦分蘖拔节期追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4.及时排灌。多雨高湿地区要开沟排水,春季干旱地区对发病地块要及时灌水,努力做到去病保丰收,做到旱涝湿度均匀,减少发病条件。
5.麦收后及时翻耕,铲除自生苗,减少来年发病病源。
(二)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秋苗发病重的地区,用20%粉锈宁(三唑酮)乳油按种子质量的0.03%(有效成分)拌种。
2.喷雾防治。秋苗发病早的地区或田块,用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喷施发病中心,或进行全面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