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广播主持人救人看广播“亲近者”的价值

2017-02-01涂有权

视听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救人广播主持人

涂有权

澎湃新闻报道,2017年9月1日,一男子爬上杭州复兴大桥桥顶,扬言自杀,并拒绝现场公安、消防等部门的救援,要求与媒体人沟通,最后在浙江民生996电台主持人、60岁的叶峰44分钟的劝说下放弃轻生,并被消防人员安全救援至地面。

据报道,叶峰已不是首次介入这类救人事件,七年前他就有过同样的经历。单条新闻只能看到事情的表象,相关新闻并列在一起,更能发现问题的实质。这里要说到的是广播作为“亲近者”对民生的意义和价值。广播主持人救人不是叶峰一人的“专利”,2006年3月,黑龙江电台主持人叶文被轻生者点名对话;2016年11月,甘肃交通广播主持人晓红也被“我吃了很多药,现在可能活不了多久了”的一名轻生男子点名通话,为了挽救这名男子的生命,主持人迅速报警并发布寻人消息。一时间,公安、交警、市民全力搜索,终于找到这位男子,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正因为不是特例孤例,才好对此做进一步的剖析与总结。与新兴媒体相比,广播对社会生活的渗透性更深入、更深刻,不仅仅是传播新闻资讯,履行社会教育职能,更重要的是和本地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不但知晓本地事,而且参与本地事。一位资深广播“发烧友”这样表达自己的广播情结:“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收音机让我很快就了解当地的情况,更快地像一个当地人,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喻国明认为:“传统媒体在某一个地方深耕多年,因此他们对那个地方的一草一木、每一层面、每一个机构都有自己的根基和联系。”在这样的“根基和联系”基础上,广播逐渐陪伴成长起与受众荣辱与共的情感,更有甚者在长期从事本地化事务中积累了大量公众数据,成为一种极具优势和权威性的公共资源,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统媒体的贴近性与本地化为其可持续发展锁定了更加精准的价值定位。广播的区域性覆盖特征决定了其必须“贴地”生长、贴近服务,越贴近越有价值。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主任梁勤俭认为:“最有价值的媒体就是近媒体,哪一个媒体离受众最近,这个媒体就是最有价值的。”在这一点上,中外广播从业者有着共同的体会:“广播就是要针对区域内听众对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深入挖掘,精耕细作,全面而深刻,赢得市场。”(范少俊《融媒体时代广播发展的几点思考》)美国广播谈话节目主持人马克·戴维也认为:“听广播谈话决不逊色于围坐在旧饼干桶周围欢谈,或聚会在社区论坛上讨论公共事务。在今日美国,电台谈话节目已经成为一个‘电子市政大厅’。”(张勉之《世界广播趋势》)在这样的“电子市政大厅”里,广播主持人围绕特定的主题与听众侃侃而谈,也许难以获得标准答案、左右社会行为,但是人们在“安全又纯净的讨论场所,就像从前在你邻居家的后院里一样”,获得了信任,得到了尊重,释放了心情,增进了认同,扩大了共识。在危机到来的时候,人们就会自觉地联想到这个值得信任的“场景”,以及这个“场景”里的人,并寻求相关的帮助。

正是在这样持续走近、走进、争取、获得的过程中,广播提升了内容、风格、服务的热度,深化了与受众之间的亲近性、信任度,广播主持人受命救人的外表下,凸显出广播作为“亲近者”的价值。

孟伟在《互联网+时代音频媒体产业重构原理》一书中提出:“下一代广播发展的关键,是必须将广播做成‘深入生活的广播’,将广播内容本身纳入或嵌入当代听众的深度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去。如此才能够使得广播在当前媒体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从这个角度讲,广播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无非是再深入,再融合,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手段亲近受众,赢得尊重与信赖,赢得优势和未来。

猜你喜欢

救人广播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救人命的灭鼠药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诸葛瑾救人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