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市场化转型及困境
2017-02-01师念
师 念
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广播电视编导11级2班,贵州 贵阳 550025
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市场化转型及困境
师 念
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广播电视编导11级2班,贵州 贵阳 550025
纪录片从出现开始就相比其他电视类型来说显得更曲高和寡,颇具精英文化的色彩。作为少数民族的纪录片来说要兼顾其文献性、艺术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它的商业价值就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怎么样面对整个纪录片创作与营销的大转型则是少数民族纪录片工作者们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就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形式的转型和困境进行梳理以得到相对合理的认识。
少数民族;纪录片;转型;困境
一、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纪录片渐渐开始发展。80年代的该类纪录片多偏向于对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经济建设等方向。主要的作品有《中国穆林斯》、《凤凰城情节》、《天山交响曲》等。到了9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内容上转向了平常大众身上,渐渐地也开始关注一些即将消失的文化。那时候有著名的作品《最后的山神》、《马班邮路》等等。到了21世纪,这一种类型的纪录片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革新和创造了,只是在原有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更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该时期的纪录片主要有《青藏铁路》、《永生羊》、《学生村》等。
二、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市场化转型中遭遇的困境
(一)制作链条不完整,缺乏市场观念
有很多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剧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剧组成员当中能拍摄,能做后期的人才不胜枚举。但是,真正管理营销的职位却寥寥无几,甚至有些剧组将营销人员这一类划分为“其他成员”①。虽然这一类的纪录片与一些娱乐化的节目是有差别的,娱乐化的节目更加方便与市场接轨。但是,少数民族纪录片要有发展就必须将自身放置到市场这个大环境中。并且,纪录片本身也有一些营销特征。故,扭转创作人员的市场观念是少数民族纪录片达到转型的最大障碍。
(二)不注重成片在大众之间的影响力
少数民族纪录片从出生开始就担负着文献性的重要使命。所以创作者本就不太注重成片在大众之间的影响力。他们只是一味地去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但是一旦谈及迎合受众的口味就满脸沮丧。这里笔者并不是要否认纪录片创作的文献性,这本身是属于纪录片的一种特点,如果将其磨灭则等于毁掉纪录片的本身。我们在治理只是希望创作者在进行纪录片的创作时可以多站在大众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受众的眼睛去发现那些蕴含在少数民族文化宫殿当中的瑰丽宝石。
(三)制作周期漫长,资金消耗大
众所周知,纪录片的创作从前期策划开始到最后的成片出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有不少纪录片从开始策划到最后的拍摄结束甚至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显然地,这样的漫长制作周期是跟不上市场需要的。并且,少数民族地区在我国一般都在较不发达的地区。创作者与被拍摄主体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要克服这些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要将这些文化差异转化为大众能够理解接受的形式又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一来,少数民族纪录片相比非少数民族纪录片来说就遇到了更加巨大的障碍。
三、少数民族类型纪录片市场化转型的合理对策
(一)寻找与平民大众的共鸣点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没有真正能够和最浅层次的观众产生共鸣。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但是各民族之间有融合也有不兼容,不同的民族很难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内涵。要有强大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有吸引受众的点作为支撑。我们必须承认电视产业化趋势下,所有的节目类型就是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有交易就必须谈利益,所以找到能够吸引受众的因素就十分必要了。让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浅显易懂但又不失内在的元素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就能在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上致胜。
(二)宣传造势打造专业民族品牌
对于少数民族类题材的记录片来说,我们的纪录片制作走的仍然是艺术之路,并没有实现产业化和产业化转型。因为市场化需求,很多电视节目类型由于自身的有力因素,能够做到将商业化属性优先和提前。但是少数民族纪录片这一电视节目类型来看,这种文化类型本身就有局限性,要让其娱乐化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怎么样在前期的造势上做好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三)把艺术创作植入市场化的大环境中
谈到市场,就不得不谈到资金问题。要资金必须要投资,现今的投资方式一种是广告时间买卖,另一种是制作版权卖买。所以,在这一点上纪录片也是一样的,要有强大的制作团队,要精益求精的制作技术,要能够做足前期的宣传造势一切都离不开资金的强烈支撑。所以,纪录片一旦要进行创作就必须遵照市场原则,讨巧地去吸引投资方进行投资。这样一来,资金能够得到足够的保证,后期的制作就能够较为顺利地开展起来了。
(四)善于与多种产业互补达到齐头并进
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就具备这样一种营销功能,在影像传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画面和声音向观众传递和反应当地的景观和环境,这样一来少数民族生活地域或拍摄地的知名度就可以得到提高了。而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经济可以通过影像的传递方式得以发展,就会有更多的投资商愿意为创作进行投资。少数民族类型的纪录片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了,例如《山中金花》、《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等等。据有关单位估计,仅仅是这两部纪录片就为云南的经济创造了超过1000亿人民币的利益。实践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善于将影像化传播的宣传手段与旅游营销相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魅力。
总之,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要适应市场化需求就必须要求创作人员在创作期间考虑目标受众的期待以及他们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结构,并且以市场趋向为主要目标,把握不同文化中的对立和同意,创作出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相一致的纪录片来。
[ 注 释 ]
①学者陆地在参加全国“跨世纪的都市电视”主题研讨会之机,进行了一次调查,旨在了解我国电视从业人员对一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基本看法.
[1]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253).
[2]胡志峰.电视的观念[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20).
[3]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1).
[4]沙香莲.传播学:以人为主题的图像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72).
J
A
1006-0049-(2017)13-02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