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与践行初探
2017-02-01王新奎
胡 南 王新奎 许 欢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抚州 344000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与践行初探
胡 南 王新奎 许 欢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抚州 344000
面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的理想信念方面的问题,国家层面及时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注重发挥其主渠道作用,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强化思政队伍建设,发挥社团、志愿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与家庭、社会等方面一道发力,做好教育工作。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学生这个青年群体能接触到的各种思想呈现出愈加多元化的趋势,他们所面临的对主流思想的冲击和负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解决高校部分学生所存在的主流意识淡薄、思想信任危机等问题,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潮流,方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继承,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特点,既彰显了其强烈的时代价值,更展现了其对现实问题强有力的指导能力。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意义重大,一方面是出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出于大学生进行理论提升途径的考虑。
一、目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各方面未能形成合力,高校力量单薄
诚然,高校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场所,但是如果仅仅依赖高校,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就变窄了。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很多已经成年,或是接近成年,已经接受过十多年的系统教育,尤其是能起到启蒙作用的家庭教育,此时他们的想法已然接近成熟。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套用一句话,应该“从娃娃抓起”。可当前的教育现状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没有意识到本身应承担的责任,缺乏对这方面的引导,一味推崇学校教育,一旦出现了问题,就归咎于学校。要知道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校时间也比较有限。所以,这使得原本应该是社会、家庭和学校“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未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就受到了影响。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吃香”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是必修课,虽然各个学校都作了硬性规定,但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却要打个问号。作为高校的第一大公共基础课,收到的吐槽也是最多的。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这类课程比较的空泛,很多思政教师也是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没能很好的联系实际,导致学生们听起来感觉老师就是在讲大道理,离他们很远,索然无味;其次,各个层面的重视度也不够。虽说这是国家统一安排的课程,由于务实思想观念在作怪,很多时候还是得给专业课程让路,上到老师不觉得教这门课有多光荣,下到学生不觉得上这门课有多重要;再次,高校的“思政课”内容未能充分联系实际,存在教育教学内容重复空洞,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教育方式创新不足,满足不了当前大学生追求新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长此以往,模式化教学、单一化讲授的教育活动只能加速受教育者对课程的厌倦情绪,产生疲于应付的心态。
(三)高校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受冲击
当前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校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是积极、向上的,普遍具有较好的政治信仰。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新事物不断涌现,传统的思想观念与外来的思想观念进行着碰撞,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确面临着不小的诱惑。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原本就不足,再加上缺乏岁月的历练和人生经验的积累,对于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等抽象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刻,看待问题也不成熟,很容易出现思想观念滑坡。一旦多样化,实用、功利主义盛行,就会加剧价值观上的选择困难,如果又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精神,高校大学生就容易陷入矛盾困难的境地,道德诚信缺失的现象随之产生。比如,有些大学生明明知道考试作弊、材料作假不对,但一旦牵涉到其个人利益,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这直接导致大学生的思想管控能力下降,在选择和确立价值观念时就会出现多变性和多样化的趋势。这些因素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
(一)摆正社会、家庭的教育地位
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能光靠高校单兵作战,要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可以把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同时在社会实践教育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扩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途径。家庭教育要注重从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行为引导,不能只看重成绩的好坏。在现实中,很多家长过分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一旦这些孩子出了问题,进了学校后,学校即使花大力气去不断弥补,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社会教育也应注意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多进行正面宣传和榜样示范。高校教育除了要进行必要的文化课教学,更要注重习惯养成和行为塑造。虽然各方面的教育应有所侧重,但都应该在同一个目标下通力合作。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除了强调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自责任,还要注意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无缝连接,建立信息对称、有效沟通的机制。学校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家长多主动了解学生的动态,并根据反馈有针对性地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当然,这些沟通可以充分借助最新的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来完成。
相信在社会的正面引导下,辅之以家庭教育的支持,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定能取得好的成效。
(二)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强化思政队伍建设
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以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首先得让大学生喜欢上这门课,才能入脑、入心。但目前高校的思政课内容乏味、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单一已经饱受诟病,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进行课程改革。改革的方向应注意更加的联系实际,从大学生能引起兴趣的点出发,不局限于各种条条框框,把各种理论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多样的学习方式中去。现在的学生渴望更多的自主,课程就应该尊重其特性,以生为本,因势利导。同时,还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多考虑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新媒体、互联网等先进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思政队伍的建设。既要有专业的思政教师通过课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有学生管理队伍通过日常管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教师,无论是在进行理论传授,还是在进行实践活动,都应该先自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弄透彻,进行必要的思考,多结合实际,率先垂范,才能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掌握精髓。这也就要求教师要自己主动去加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大彻大悟。当然,高校方面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及时关注和督促教师的学习进展情况,并引导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多总结、多思考,才能打造一批过硬的思政教师队伍。
(三)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显身手
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以外,高校里还有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尤其是各级党团组织,它们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学生可能不太喜欢高高在上的教师,但必定融于常伴身边的同学。同是学生的学生会干部,能够清楚学生喜欢什么,也能够较好地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通过精心组织各级各类的党团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必然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社团活动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价值。
同时,高校应多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投身志愿服务,如进社区、进养老院、参与各种文明创建,既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也能在行动中凝练理论,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陈思.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2]徐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
[3]王华彪.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J].品牌,2015.
G
A
1006-0049-(2017)13-02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