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就创业指导课程融合教育研究
2017-02-01李柳
李 柳
辽宁理工职业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7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就创业指导课程融合教育研究
李 柳*
辽宁理工职业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7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学历、能力、素质等条件虽然是大学生就业的决定因素,但毕业生就业心理也成为能否在毕业时顺利就业的关键。高校的《大学生就创业指导》课程,在理论和方法上虽然能够给与大学生一定的理论指导,但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倾向却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本文致力于探索将追求美德与潜力的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就创业指导》课程的有效融合方式,希望真正能够解决学生所需,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实效。
积极心里学;就业;指导;潜力
当前高校就业创业课程,或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过程,都忽视了对学生成功就业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就(创)业指导,不仅是就业知识、能力和方法的指导,更涵盖了对于人成长本身的指导。积极心理学是一种追求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将其理论与方法贯穿于就(创)业指导全过程,建立心理疏导和干预机制,对大学生成功就业,成就美好人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认知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积极心理学”最初是由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 E.Seligman 2000年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他提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1]。他认为,心理学的力量不仅是预防和治愈心理疾病,更可以帮助人们,特别是普通人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潜在力量,提升个人素质、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
它的研究内容都是与人的快乐相关的内容,如:(1)积极的体验包括快乐,幸福等;(2)积极的个人特质,如自我决定、美德等;(3)积极的社会环境,如文化规范、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2]
二、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在就(创)业融合的必要性
笔者在讲授《大学生就(创)业指导》课程时,很多章节采取“访谈”式教学方式,发现学生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应该就业、创业还是升学?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专业不对口怎么办?是寻求高薪还是寻求家近?在单位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怎么办等等问题。这也表现出学生在求职时普遍存在的潜在问题:没有目标、害怕失败、无法自决。此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如:认知上的功利主义心理、情感上的嫉妒怨恨心理、信念上的等待失望心理、意志上的消极从众心理等。但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中,以往注重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就业准备等理论指导,而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却没有受到重视,教育寻求理论与实践上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未来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和就业质量。将关注人类美德和潜力等积极力量、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相关理念和方法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相融合,在授课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在掌握就业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营造课堂上、课外的积极环境,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最终形成积极的个人特质,这不仅对学生就业至关重要,对学生成人成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就创业指导课程融合的途径
(一)将培养学生的积极特质作为大学就(创)业指导课程的最终目标
就业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一些优秀品质不仅能助推一个人就业成功,更能够帮助人生成功。因此,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育理念上,要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潜能和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在课程设计中加入挫折教育、幸福观教育、自我决定教育等。如在就业招聘这一专题中,为学生播放2017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学生通过观看影片鹬如何自行觅食、如何在朋友的帮助下克服恐水症,最终找到食物的过程,让学生明白走出校门毕业求职时的自己就如同影片中的鹬,遇到挫折、失败、打击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只有勇于失败,积累经验,学会创新,借助外力帮助,才能最终走向成功。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将培养学生积极特质贯穿其中,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与就业指导内容融会贯通,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个人品质和处事方法,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让学生在就(创)业课堂学会客观分析形势
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恐惧是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因此,在课堂中除要给予学生准确有效的就业指导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真正的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虽然据估算2017届毕业生近800万人,但是在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宏观调控、微观调整的大趋势下,提供满足毕业生人数的就业岗位不成问题。只要毕业生放平心态,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原则,毕业后顺利就业是不难的。因此,要将当前客观的形势、国家政策为学生讲解清楚,在就业方法上给予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兴趣、能力、素质、专业技能等各项因素去寻求合适岗位,减轻压力,不盲目,不从众,不攀比,不自卑,按照内心需求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作出正确决定。
(三)让课下心理干预机制为课程保驾护航
作为就(创)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在课上进行就(创)业指导,更要在课下、课余活动中建立心理干预机制,为学生做好心理疏导。这种疏导,不仅是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可以拓展到任何心理问题。因为有些心理问题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因此,对于课上、课下发现的问题,就业指导教师要及时干预、问询,并做适当辅导、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充满积极的力量,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正能量影响。
[1]SheldonKM,LauraK.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Am Psycho,2001,56(3).
[2]SeligmanME.LearnedOptimism.NewYork:AlfredA.Knopf,Inc.,1998:137-173.
李柳,女,辽宁理工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13-01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