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育种体系与管理问题分析探讨

2017-02-01郭庆辰邓秀峰白玉梅赵福兴陈志远王建民窦秉德

中国种业 2017年7期
关键词:自交系种业玉米

郭庆辰邓秀峰白玉梅赵福兴陈志远王建民窦秉德

(1山东隆平华研种业有限公司,德州禹城251200;2金海种业;3乌兰浩特种子站;4运城种子站;5兴丰种业;6冀农种业;7陕西省科学院生物农业研究所)

玉米育种体系与管理问题分析探讨

郭庆辰1邓秀峰2白玉梅3赵福兴4陈志远5王建民6窦秉德7

(1山东隆平华研种业有限公司,德州禹城251200;2金海种业;3乌兰浩特种子站;4运城种子站;5兴丰种业;6冀农种业;7陕西省科学院生物农业研究所)

从体系与管理的角度对玉米育种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是多年来与国内育种及管理者思想碰撞与管理实践的总结,深入到玉米育种的程序、人员管理和团队建设,涉及种质管理、育种规模及基地建设,谈及育种人的苦衷与从业现状,涉及对国家种业管理的政策期待,期望通过讨论,共同应对我国玉米种业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

育种效率;育种人;育种规模;公司管理;行业政策

自笔者在《中国种业》2016年第4期撰文“玉米育种存在问题及其浅析”以来,得到许多同行的广泛热议,许多专家和育种工作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踊跃给出答案。笔者又总结归纳了27个新问题,涉及育种科技(发表在《中国种业》2017年6期)和科研管理体系两个方面,本文从科研管理体系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希望通过讨论,上升到理论角度来思考辨析,旨在促进玉米育种的进步和繁荣。

1 科研基地西移问题

“南繁北育”由吴绍骙教授最早提出并倡导,大大加速了育种进程[1]。现在育种单位又在探讨科研基地西移问题。

黄淮海地区在整个玉米生长季灾难性气候多,风、旱、病、高温、持续阴雨天等。对授粉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持续高温和阴雨天。不良环境有利于逆向淘汰,增加胁迫压力,选出优良的自交系。河北石家庄、保定有几个县就是风口,玉米生长季节几乎年年有强对流天气,刮大风,在这些区域能站住的材料应当抗倒伏;在山东莱州能选出高抗大斑病和高抗锈病的自交系;在河北邯郸能有效检验一个材料(自交系)是否抗青枯。问题是极端灾难天气可以造成宝贵的科研材料严重欠收或绝收。为了防止科研材料毁于一旦,许多育种单位在播种时种子都留备份。

在宁夏、甘肃、新疆一带建立春播科研基地,可以规避风险。没有上述逆境,能否选出综合抗性好的自交系?一些单位把自交系扩繁,小量制种,一父多母制种转移到了西部,既提高了成功率又大大降低了科研费用。有专家建议二地同时进行。有的单位变代处理,一代一个地方。科研基地西移,许多单位在讨论、尝试,还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有些技术问题还需在实践中完善。

关中平原,玉米黄淮海生态区的锅底,“锅底加火,锅盖冒泡”意指关中的光温条件没有黄淮东部好,从熟期上讲,在西部选出适于机收熟期的品种也会适于东部,但有人也不完全赞同,认为光温组合是随机的,用不可知论否定光温分布规律,但至少可以用东西部的生态差异穿梭育种或测试,增加了广适性,降低育种风险,增加成功机率。

2 如何破解种质交流与交换难题

种质资源匮乏一直是困扰育种界的“瓶颈”,对于刚起步的育种单位更是如此。无论大小育种单位都对种质资源极其重视,科研规模不管大小,只要划分部门,必有种质资源部。如何收集或利用种质资源?

育种刚起步时手头材料匮乏,渴望与同行交流交换资源,一旦育出一个品种,小有名气,或有了一定数量的骨干系,就开始自我封闭。小人物出大品种,大人物不出品种或出垃圾品种,原因是多方面的,钻进象牙塔内,不与外界交流是主要原因,闭门选系,选不出好东西,把自己孤立于育种界之外怎么可能再出好品种?

商品交换讲对等交换,种质交换如何做出对等?其价值没法衡量,一个自交系在河北育种家手里多年不出东西,到了辽宁育种家手里可能一下子就能配出好组合。

大家都知道交流交换种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没有公共平台,没规则可循,迈不开第一步,有限的交流交换也是在与知己朋友或私下进行。吴景忠(金博士种业)讲,“以开放的心态搞育种,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对外合作。”道出了育种界的心声。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怎么才能找到有效的合作途径?

山东华良种业、吉林宏泽种业真正以开放的心态搞育种,不封锁、不自傲,真诚与同行合作,他们育种时间不长,科研规模不大,但科研水平提升的很快,华良781、泽玉8911都成了过硬品种。

闫永生教授(金博士种业)讲,种质资源交流应“先里后外”,先在公司内部各站之间进行,这样做比较容易一些,再搭建公共平台,开展广泛的对外合作。为了防止“混昧”现象(不承认别人给了材料或自交系)可采用DUS技术[2],对自交系和材料“贴标签”,谁用了都跑不掉,一目了然。利用分子技术,运用高科技可能是破解种质资源交流难的有效途径。

3 科研规模问题

常言道:科研规模要适度。科研规模多大为适度,因公司而异,吃饭穿衣量家当。公司小,实力有限,刚能维持,硬撑着前行,当然挣不出更多钱来投到科研上。中型公司或大公司,挣到钱了,年年有积累,想扩大投资规模,但不知从何下手,又不知道投多少合适。笔者应邀讲课,科研投资规模是公司老板常问到的一个问题。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中国的种子企业,科研投入随意性比较大,一个或几个人说了算,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科研计划也是短期行为,以是否出品种为参照,出了品种就多投,出不了品种就少投。科研是长期投入,不能立竿见影,科研是规模效益,小打小闹,单枪匹马,撒芝麻盐式的干法较难出品种。但科研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比例,多投入就多出品种,出好品种,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我国种业界科研投入超过1千万而不出好品种的单位比比皆是。这更动摇了投资者决策者的决心。科研投入这么大,科研人员素质不低,技术手段不落后,种质资源比较丰富,为何出不了好品种、大品种?

笔者长期从事玉米育种工作,总结出了一些称不上规律的东西,供投资者参照。

科研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一定克服摸彩票撞大运心理,科研成果是多年心血结晶,是赌不出来的。

科研投资不能只围着品种转,种质资源固然重要,但人员素质是第一位的。科研投入应在人员培训、技术更新、生物技术等方面,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有了尖端技术,有了新的种质资源,还怕不出品种?

科研投入短期效果不明显,但长期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投入与产出基本成正比,只要思路正确,技术路线先进,肯定会出品种。金博士种业公司自郑单958以后,进入10多年的沉寂期,拿不出大品种,但他们广泛收集资源,不断调整育种思路,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在2014年来了个大爆发,金博士781、金博士702、乐乐18先后国审,金博士705、金博士785在河南省审定,这些组合是地地道道的创新,科技含量高,一经推出,就表现出强劲势头,受到专家赞誉和农民欢迎。金博士科研团队还在不断发力,他们不搞同质化的东西,用姊妹系配制类似组合重复审定,而是定位在差异化、区域化、专业化,不断推出精品,在东华北、黄淮海两大区,金博士的组合和品种正成为育种家关注的焦点和育种界的亮点。

4 异地选系有何意义

测试体系的作用被育种界大多数人所认可,有实力的大公司在玉米生产区根据不同物候区和环境条件建立了众多试验站。遗传背景越丰富,遗传距离越远,越容易选出优良的自交系,根据表观遗传学原理,环境多样性可增加选择后代的适应性和综合抗性[3],异地选系又提上了议事日程。

金博士公司先行尝试,从2014年开始,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同一材料放到不同生态区域试验站,各自选拔,汇总数据,进行决选。据金博士公司吴春来介绍,异地选拔,表现差异大,许多材料在选择时难下决心,多点表现好的材料一般下代表现也优越。

笔者过去与不同生态区朋友合作,就某一基础群体进行多地选择,在广适性及抗逆性上效果显著,但异地选择在产量上的效果不太明显,可能因为产量是个极复杂的问题。

建议有条件的公司在异地选系上进行踊跃尝试和研究。

5 育种业入门难,难在哪里

育种界有句名言:提速容易入门难。有人认为,一个农业院校本科生或硕士生,育种入门需8~10年时间。大多数老一代育种工作者认为,没有十年八年功夫入不了门。

一个学生大学毕业,23岁左右,奋斗10年,33岁了,育种才刚刚入门,哪年才能出品种,哪年才能在理论上有所建树?难道育种界的专家非得加个“老”字不行!许启凤教授60岁搞出了农大108,河北农科院高楷研究员退休后才搞出了冀丰58。传奇人物“魏巍”被誉为“中国最年轻的育种家”,也有三十好几了。

农业科学重在实践,坐在办公室冥思苦想想不出好品种。难道育出一个跨越性好品种比探究宇宙奥秘还难?

宋建成教授(烟台大学)认为,我们的育种模式大多处于低级阶段,像师傅教徒弟一样,传帮带,一招一招教,一式一式学。出品种靠的是吃苦耐劳和机遇,许多品种是“碰”出来的,没有规律。光基本操作技术也得学习3~5年,庞大的材料,自交系,各种数据的熟悉,认识病虫害,又是几年过去了。没有完善的科研体系,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全盘接收他积累了大半生的全部知识,而这些知识大多是独立的不连续的知识,属于经验的积累。分工不细,不是团队育种,不能协作攻关,学生在学校啃书本,跟着育种人则是下地背数据。

有的育种人自己没有理论,只会带着学生干,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干的灰头土脸,对育种不产生兴趣;还有单位把学生当成纯劳动力,只让学生干活,连血缘都不让学生知道,怎么可能入门。张世煌教授把这套育种模式称为“经验育种”。“经验育种”不可传承,不但弟子们无法传承,连取得一次成功的育种者自己都不可能复制第二个成功。

想让学生一步踏入育种门槛,一是建立科学完善的育种体系,搞流程化育种。流程化育种会淡化个人“经验”的作用,按程序办事,用数据说话。二是分子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搞精准育种。过去摸索多年,测试多年,才能吃透一个自交系,现在利用SNP或DUS测试技术[4],很短时间可搞清一批材料或自交系的血缘及成分。

6 玉米育种是否让女性走开

有人认为,育种苦,育种累,一年有250天以上时间是在玉米地度过的,不适合女性。笔者认为,这是地地道道的偏见。科学、宗教、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体现。心灵纯洁高尚、富有创造天才的人才都能从事这项工作,与性别关系不大。育种界有多少女中豪杰!被业界赞誉为“杂交玉米之母”的姜惟廉,丹玉系列贡献突出;金海种业翟艳举(金海5号育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姚翠珍(3个国审品种);金博士公司女技术骨干,王凤莲、李素荣、郭晓霞是杰出代表。新疆玉米花梁晓玲、玉米仙子陈永欣、“草帽专家”侯廷荣、玉米育种女英杰何晶、金色农华郑淑云等,都是著名的多产育种家。陕西女育种家代表杜翠萍、杨金惠、雷格丽育出许多品种,包括双国审品种。

男女有别,各有所长。女性在体力上不如男性,但是她们耐心细致、干事专一,在操作技术、调查记录、整理数据上比男性更具优势。把女性排斥在科研队伍以外,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笔者有多年带实习生的经验,这些实习生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烟台大学、商洛学院等,有灵性、悟性高、能吃苦、肯钻研的女学生比比皆是,有些已读研,许多人从事玉米育种工作,且卓有成就。

7 一个科技人员能管多少地

搞玉米育种,设计科研方案,一要考虑科研投入,二要考虑技术力量。再完善的方案,也得有人来实施,一个科技人员能管多少地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目前国内育种体制、育种队伍水平、育种家思路来说,大多认为一个技术人员可管1~3亩地,最多5亩地,极个别人认为可扩大到10亩地。

同是管理,水平差距很大。金海公司不论是试验、示范、高产攻关田,还是科研用地,水平之高,令人咋舌!横平竖直,根苗不缺,寸草不生。有些单位管的地行不成行,垄不成垄,到处缺苗,杂草丛生。精细管理和粗放管理投入的人力当然就不一样。

8 品种审定制度之锐变

品种审定制度重大改革,渠道拓宽,企业联合测试和鉴定品种,可绕开职能部门。有能力的种子企业,有相应品种,可以过,有的亿元公司一年“过”十来个品种,品种不再是制约种业发展的瓶颈。好品种凸显优势,一个好品种可以托起一个公司,一个垃圾品种足以毁掉一个公司,这样的典型很多。企业自己为自己把关,应慎而又慎。

品种审定制度重大改革能否带来种业繁荣,是否会“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品种审定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5月农业部颁布《全国农作物品种试行条例》,通过4年改进和完善,1989年12月农业部发布《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当时玉米育种还是少数人的“专利”,集中在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且规模很小。山东省农科院有玉米研究所,河北省农科院只有作物所玉米室,企业或个人搞育种的人很少,品种审定时,参试组合少,开设不了一组,审定的也少。省种子管理站发动公司搞育种,动员大家报品种。2000年以前,玉米育种是公益事业,一个玉米品种出来,谁都可以用。

199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出台,200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生效,种子形势大变。种子市场放开,国营种子公司“一统天下”被打破,品种权受法律保护,个体公司遍地开花,但没有科研没有品种就没有竞争力,出现了种子公司“全民皆兵”搞育种的局面。

玉米品种从育种人手里到农民地里有个过程。育种人所育的品种能否为农民接受、能否带来增产?有人来把关,为农民负责,这大概就是品种审定的初衷。但随着市场的放开和种业的发展,品种审定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2016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对品种审定作出了调整,不仅减少了品种审定数量,还开通了绿色通道。既满足了企业面对市场选择品种的需求,又增加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培养企业自我约束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导向作用[5]。

9 育种人的苦衷

20万人玉米种业大军,人才济济,博士、硕士、本科生、自学成才者,应有尽有。有刚入门的,有干了半个世纪的育种家。凡入了这一行,能坚持下来的,都有执着精神。这是一支高智商队伍,都想出品种,但成功者毕竟是少数。苦、累、孤独,自不必说。只要投入到育种队伍,就得全身心投入,育种工作拼得是体力、耐力、毅力。育种人的苦衷远不止上述这些。

韩非子说:“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育种人有太多的难言苦衷。育种家也好,育种人也好,不是背着十字架干工作,就是带着紧箍咒在干工作。

吴春来能出品种,宋协良能出品种,魏巍能出品种,孙铭元(山东华良)能出品种,陈志远(内蒙古兴丰)能出品种,董福贵(内蒙农兴)能出品种。因为他们既是育种家又是企业家,能有效配置资源,实现突破。

10 河北玉米自家品种为何不当家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玉米种植面积4500万亩左右。但河北玉米自育品种长期不当家。河北省每年审定不少品种,也有一定推广面积,能被人们记住的品种比较少,大部分品种是过眼烟云。笔者与河北育种界朋友就该问题进行过长期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现象。

10.1 大公司少,科研规模小 河北省有5家亿元公司,4家在张家口、承德,1家在沧州。沧州这家公司以做棉花为主。在张家口、承德的4家公司,靠生产起家,由国营公司转制而来,科研起步晚,规模不大,张家口承德地区地处长城以北,属于东华北春播区,与长城以南玉米种植区不是一个物候区。

10.2 封闭保守 河北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四通八达,但育种界的思想并不开放,只知埋头苦干,对外交流太少。

10.3 人才外流 在全国育种界,在大公司,在外企,到处活跃着河北人的身影,有些还是风云人物。自身公司小,待遇差,留不住人才,有些大公司对人才不放心,不给人才自由发挥的空间,有作为的人,想实现自身价值,只能跳出来。

10.4 职能部门难做为 套牌种子遍地都是,不套郑单958就套武科2号,假冒不伪劣,科研有其名无其实,拿来主义。科研需要人才和技术积累,需要长期投入,公司老板讲实用,低价卖别人一个组合,在审定环节上下功夫,轻轻松松出品种。

10.5 地域问题 蠡玉公司在河北省比较强劲,出品种多,也有成气候的大品种,墙里开花墙外香,蠡玉所育品种在河北市场份额不大,在外省往往能一炮打响,蠡玉16在南方曾风靡一时,蠡玉88在安徽、河南南部又推开了。

山东、河南育成的品种能进入河北,山西、辽宁育种的品种就进不来。学术界有种观点,称作育种的地域问题,河北气候条件相对于河南、山东处于劣势,不宜于搞育种,这种观点不断有人提起。莱州一度成为中国玉米育种“硅谷”,夏玉米高产纪录不断被刷新,与莱州湾特殊环境条件有关。宋协良(良玉种业)说,辽宁育的品种可进吉林,吉林育的品种可进黑龙江,反之则行不通。这种品种由南向北推进的论点确实应引起重视。

11 测试体系存在问题及改进

“哑铃型”中间细,两头粗。加大生物技术或分子技术投资力度,有的放矢组材选系,精准测配。建立科学的测试体系,依靠数据来筛选组合。前后两个环节科学合理,中间环节(常规选系)可以压缩规模。

生物技术类似应用基础研究,测试体系属于常规技术,测试体系先走了一步。有实力的大公司大多建立了测试体系。吴春来(金博士公司)介绍,测试体系投资占到科研总费用的1/2,有些大公司费用比例可能更高。变多年试验为多点试验,以空间换时间,这一先进的测试理念不难理解,但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是不灵,测试体系在筛选品种时往往“打瞎”,对自己公司各试验站自育组合判断失误,推荐上去的组合要么审不了,即使通过审定也推不开;对外来组合判断失误更大;许多区试性大品种在某大公司的测试体系中都被打了下来。

花这么大代价,投这么多钱,派的是精兵强将,见不到实际效益,育种界对测试体系纷纷提出诸多质疑:(1)数理统计力量不足。笔者与有关人员进行过不少探讨,有一些线索,但很难形成统一共识。现代玉米育种有三大理论支柱:遗传学、高等数学、生物技术。笔者有多年带农业院校实习生的经验,他们不缺乏专业知识,但高等数学是薄弱环节。

张铭堂教授介绍,先锋公司有一百多个数学博士。我们的测试人员不乏高学历者,对专业技术不外行,但对统计分析大多不熟悉。不能把数学知识(统计分析)与环境条件、栽培技术结合起来,不能建立动态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会大打折扣。

(2)片面追求产量。玉米育种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筛选组合,把产量指标放在第一位理所当然,但不能片面追求产量。构成产量的生物要素很多,要考虑组合(品种)的综合表现。产量是什么?“抗性即产量!”

王家瑞(金色农华)长期从事玉米新组合筛选试验,他认为,基础数据调查没问题,调查指标大同小异,但处理数据分歧比较大,各公司对数据权重掌握差异大,有的公司对株高穗位不太在乎。穗位高度有的公司有严格指标,为防止倒伏,有的公司认为玉米有很强的顶端优势,适当的穗位高度有利于结实及单穗产量。

有专家指出,高产与稳产是一对矛盾。高产品种不会稳产,高产品种一般对光温敏感,或对水肥反应敏感。在试验中突然冒尖的组合不等于好组合,这样的组合往往年度表现差异大,不如稳产组合适应性强。除了产量指标外,如何对玉米其他主要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对玉米组合进行综合评估,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3)好材料≠好自交系≠好组合≠好品种≠大品种。一个育种工作者,全身心投入,耗尽大半生精力,能搞出一个大品种就很了不起,能搞出一个好自交系也算是对育种事业做出了贡献。前期工作属于育种范畴,一个品种,能否成为好品种,能否成大品种,似乎不可捉摸,没有可预见性。

一个品种要成为好品种或大品种,受当地当时种植习惯、栽培技术水平、环境条件、公司推广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没有成熟规律可循。测试体系只能提供比较合理的数据,供公司在申报品种时参考。

12 擦边球还会打多久

修饰育种,动两个基因位点,搞近似值,说白了就是模仿和抄袭,在育种界叫“打擦边球”。偷窃式育种为人所不齿。这种打擦边球式育种被斥为“低水平重复”。

有些农户问经销商郑单958和类似品种的区别,经销商幽默地解释道“单眼皮与双眼皮”。在国审和省审品种中,类郑单958的品种有多少?哪个品种能够超越958,哪个能成为大品种,有些是过眼烟云,有些品种使购买品种的公司血本无归。

创新是科研的生命,一味模仿,科研非死掉不可。育种工作者,刚起步时不知路在何方,跟别人学,逐渐入门,初学者都有这个过程。大公司、大育种家不搞种质资源创新,不搞选系,不在测配上下功夫,一味模仿,科研的希望何在?一个育种家,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必须有高尚的情操和很强的道德底线,否则可能都会走既省力又来钱快的模仿之路。

在东北,先玉335被模仿了10年,连接近先玉335的品种都没有,还是套包卖种子。模仿品种投资少、见效快,砸价,搅局,扰乱种子市场,破坏公平竞争原则;打擦边球更是对育种家多年心血的侵害和掠夺。育种界认为现在打擦边球的少了,不是育种人一下子觉悟了,而是不知道模仿什么。先玉335、郑单958属于半过时品种,面积在萎缩,而新的苗头大品种还没出来。

13 种子企业未来之路

前一段时间网上又在议论,中国种业进入新一轮兼并重组期,遍地丛生的种业公司不利于种业发展,应营造中国种业航母,应对外国公司挑战,有5~10家公司就可以了。

2005年以前,玉米种子市场呈现周期性,表现紧缺—持平—积压的循环,现在玉米种子已是饱和市场。小农经济比较效益低下,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玉米价格下降,农民种地不挣钱,玉米种子市场受到巨大冲击,市场低迷,种业公司度日艰难。坚持住,出众;坚持不住,出局。有人放言,种子企业又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刻。倒下一批,崛起部分,这很正常,全国有多少家种业企业合适,看不清,说不准。

笔者尝试对育种业发展做一些预测。(1)偷窃式科研,押宝式生产,忽悠式经营肯定垮台。面对跨国大公司的强劲竞争,靠投机取巧过日子的公司混不下去了。(2)绿色通道、“八加一”、科企联盟、引种备案等,品种审定渠道大大拓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行将结束,靠品种说话,拼实力的时代即将来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只有加大研发能力才能生存下去。(3)机收籽粒品种呼之欲出,等待观望将错失良机,谁率先搞出了籽粒机收品种谁将拥有话语权。黄淮海是个特殊区域,搞籽粒机收品种难度大。正因为如此,品种的科技含量需更高,才更有生命力。(4)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公司怎么办?没有研发实力、没有生产基地、没有技术人员,套牌套号,肯定会退出市场。

育种,不仅是技术科学问题,而且也是体系管理问题,这个体系可大到国家行业管理政策,小到公司管理艺术,都需要与时俱进,科学化、人文化、国际化大视野,把我们的玉米种业创新放在国际竞争的潮流中去考量。本文对育种体系进行了初析,只是抛砖引玉,或谈及公司标本,或提及地方凡例,望引起大家重视,大家各抒己见,不断实践,探索育种行业管理之精髓,把握产业发展之大局,实现种业人的梦想和价值,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1] 陈冠铭,李劲松,林亚琼.国家南繁育制种历史沿革与阶段特征分析[J].种子,2012,31(12):62-65

[2] 郝彩环,李淑芳,侯佳明,等.玉米新品种DUS测试性状的选择与测试指南修订[J].玉米科学,2007,15(6):146-147

[3] 马克学,马克世,席兴字.表观遗传跨代继承表型研究进展[J].遗传,2014,36(5):476-484

[4] 宋伟,王凤格,田红丽,等.利用核心SNP位点鉴别玉米自交系的研究[J].玉米科学,2013,21(4):28-32

[5] 邓光联.法律保障支撑 推动种业发展——学习新修订《种子法》的体会[J].中国种业,2016(2):1-7

2017-04-23)

窦秉德

猜你喜欢

自交系种业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自交系雌雄穗开花间隔与产量及抗旱性的相关性
玉米自交系京92改良后代单穗粒重的杂种优势研究
我的玉米送给你
玉米自交系京92遗传改良研究
玉米自交系保纯和提纯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