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2017-02-01李哲张国青玄静马云石晓晨张玉
● 李哲 张国青 玄静 马云 石晓晨 张玉
药物研究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李哲 张国青 玄静 马云 石晓晨 张玉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是因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的糖代谢紊乱,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当高,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机制及临床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中药;糖尿病;机制;临床研究
糖尿病与遗传,肥胖,高血压等因素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病人数越来越多,有调查研究分析我国或以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1]。近年来,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和增长率引起人群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糖尿病是继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健康杀手,一旦患病则很容易引发并发症。迄今为止,西医治疗糖尿病容易引发各种副反应,效果不甚理想,而应用中医药理论,中药在预防、治疗糖尿病上可以发挥显著优势。
1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机制
在临床上,中药治疗糖尿病以养阴生津,益气补肾为主,其治疗原则是:降火、生津、滋阴。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中医主张三消理论:上消以烦渴多饮,中消以多食善饥,下消以多饮多尿[2]。另有主张在降低血脂,改善肾功能,提高免疫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高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
通过刺激机体胰岛β细胞的分泌,血清胰岛素(INS)的含量升高,胰高血糖素的含量降低。INS为降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为升血糖激素,两者共同作用可以维持体内正常血糖水平。因此,通过升高系统INS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能够减轻糖尿病症状。
复方降糖宁的降糖机制是:促进胰岛β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提高其对葡萄糖的反应能力,进而升高系统胰岛素水平[3]。公素琴等[4]实验用糖尿病小鼠研究地骨皮煎剂的疗效,结果显示:患病小鼠血糖平均降低14%并且效果持久,小鼠体内结构有所损坏的胰岛β细胞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1.2 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王行宽[5]研究显示滋阴润燥法,清肝泻心法均可用来降低型II糖尿病的血糖,提高胰岛素的亲和性,改善其抵抗,因此这两种方法的降糖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高胰岛素血症来完成的。此外,甲醇玉竹的提取物[6]也可通过增强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来达到降糖的目的,番石榴中的黄酮苷类成分[7]能促进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进而提高组织中葡萄糖的利用率。
1.3 抑制醛糖还原酶的作用
醛糖还原酶作为聚醇代谢途径的关键限速酶,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机体系统的聚醇代谢通路异常,纠正血流动力学的异常,通过恢复神经营养因子的正常供应来恢复神经的传导速度,减轻肾小球小动脉的扩张,恢复肾小球的正常滤过率,进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目的[8]。谢学军[9]研究表明糖障明对糖尿病大鼠晶状体组织中的聚醇通路异常活跃现象具有抑制作用,能够减轻晶状体组织中的蛋白异常渗透,从该研究可推测:糖障明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作用机制。
1.4 抑制磷酸二酯酶的作用
机体内发生胰岛素抵抗作用的关键介质是肿瘤坏死因子α,有实验研究表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进而起到降低机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效果。因此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以用于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的生成,增加胰岛素的亲和性,改善血糖的控制,其作用效果显著。葱属植物中的新甾体皂苷,新螺甾皂苷具有改善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在于能够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此外,猪苓多糖也可以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提高机体细胞内的cAMP水平, 进而起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10]。
2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方面无论是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单味中药的筛选还是对中药复方研究均取得重大进展。临床降糖药物常选用苦瓜醇提取物作为活性成分,苦瓜醇提取物能够起到类似胰岛素的作用,能够增加正常小鼠体内肝糖原的含量,改善正常小鼠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并且还可有效地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血糖水平[11]。吕红霞等[12]临床研究用金连降糖胶囊来治疗1450例II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体内血糖水平降低明显,并且该药物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也有一定的临床效果。高鹰等[13]用滋阴补肾法治疗糖尿病,通过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血糖明显降低,其临床治疗率可达69.7%。可见中药在治疗糖尿病上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1]中国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S1-S37.
[2]周鲁,周晓芳,付超等..271首治疗糖尿病中药复方用药规律研究[J].新中医,2004,36(11):40-41.
[3]熊学敏,石扬,康明,等.复方降糖宁疗效的评价[J].中医杂志,1999,40(9):236.
[4]公素琴,孙兆祥,朱孟国.糖尿病单味中药治疗的药理研究及应用进展[J].中医康复,1994;(4):19.
[5]王行宽.清肝泻心法滋阴润燥法治疗B型糖尿病心肝郁热证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20(2):196.
[6]刘玉萍,付桂芳,曹晖.黄精及其制剂在抗糖尿病方面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7):438.
[7]蔡仲德,吴杰,朱惠荣.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8(6):56.
[8]何慧敏.醛糖还原酶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3):95.
[9]谢学军.糖障明对糖尿病大鼠晶状体多元醇通路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7.
[10]侣丽红,赵余庆.苦瓜的降血糖作用及活性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2002,25(6):449.
[11]骆静,王玉坤,王棘等.苦瓜醇提物的降血糖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5):31.
[12]吕红霞,赵孝文,赵文贤,等.金连降糖胶囊(系列)治疗II型糖尿病1450例又观察[J].新疆中医药,2005;23(5):17-19.
[13]高鹰.补肾滋阴法治疗糖尿病33例[J]中药材,2002,25(11):846-847.
李哲(1995~)2014级本科中药学专业。
张玉(1992~)2015级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质量控制。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物质高效分离纯化单元技术平台”(2010ZX09401-3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