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7-02-01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7年10期
关键词:示范区辽宁省出口

武 建

(辽宁省农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心,沈阳 110001)

辽宁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示范区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龙头,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公司+基地+标准+品牌+市场”为模式,由省级农业部门和辽宁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共同认定的出口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区域。辽宁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具有一定的规模,良好的基础设施,标准化、可追溯、化学投入品控制、监测预警与应急、企业诚信及组织保障等完善的生产管控体系,明显的出口优势和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是申报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农产品出口、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1 辽宁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发展现状

1.1 示范区数量规模不断扩大

辽宁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建设从2012年开始,至今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2012—2014年的快速发展期,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下,到2014年底,全省共开展两批示范区考核与认定,共认定省级示范区36个,此时期的示范区普遍出口基础较好、出口规模较大;二是2015—2017年的平稳发展期,期间共认定省级示范区8个,所建成的示范区虽然出口规模不如快速发展期,但产业特色鲜明、基地管控突出。目前,辽宁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示范区数量已达44个,其中获国家级示范区资质的有28个,数量位居全国第3位;示范区分布地区涵盖全省14个地级市;示范区出口产品包括水产、种植、畜牧、林业四大类50余种;示范区涉及出口企业160余家。

1.2 示范区出口农产品生产管控体系得到认可

示范区建设以“企业+基地+进口国标准+国际市场”为模式,重点打造了标准化生产、质量可追溯、化学投入品控制、监测预警等农产品生产管控体系。示范区标准化体系要求对区域内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实施备案登记和统一管理;具有保障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要求或操作规程;配备相匹配的专职植保员、兽医、生产技术员,开展有成效的培训或指导;生产基地、企业或产品获得国际或进口国认证一项以上(如ISO,HACCP,GAP等)。产品追溯体系要求区域内的出口食品农产品可追溯查询到种植/养殖、加工、出口等各环节的相关信息。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要求建立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对示范区农业化学投入品及其销售网点实施备案和监管,农业化学投入品流通及使用信息可追溯。监测预警体系要求区域内具有动植物疫病、有毒有害物质监控计划或实施方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及重大风险隐患开展监控,适时发布预警信息。通过示范区体系建设,瓦房店苹果、盘山河蟹、喀左蔬菜先后获得美国、台湾及日本的准入资质,实现了零的突破。2017年,示范区农产品的国外通报率为零,国内产品合格率达100%,示范区企业获得国际认证110余个、国际品牌17个,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

1.3 促进农产品出口、拉动农民就业与增收作用明显

近3 a,辽宁省平均年农产品出口额达49亿美元,出口额位居全国第5位,其中,示范区出口额近10亿美元,占全省的20.4%。据商务部测算,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28个就业岗位,10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共创造就业岗位280万个。以2016年新民市果蔬出口示范区输韩萝卜种植为例,按玉米产量 700 kg/667 m2计算,每 667 m2种植萝卜比种植玉米增加纯收入300元/a。

1.4 培育出口优势产业的效能逐步显现

示范区建设将企业、农户、基地和国际市场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形成了较强的企业集聚效应,培育了一批优势出口产业。辽宁省出口杂粮超过全国出口量的70%,出口辣椒占韩国市场的50%,杂色蛤、裙带菜和海蜇等水产品出口量超过全国的50%。

2 存在的问题

2.1 全省各地示范区发展不平衡

在全省44个示范区中,大连10个、丹东6个、沈阳5个、朝阳5个,其他各市均不超过3个,其中鞍山、抚顺、本溪均仅有1个。造成不平衡的原因,一方面是各地的区位条件和农业资源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是各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同、认识高度不同,尽管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基础良好,但一些地区出口企业培育力度不足,企业、基地与市场没有很好地结合,不具备创建示范区的条件。

2.2 示范区内各项政策与职能还需进一步整合

目前,由地方政府主导组建了由农业、检验检疫、环保、工商、外经贸等部门组成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示范区各成员单位已初步形成了同抓共管的工作氛围,但地方政府对土地、种植养殖、加工、流通、贸易等环节的政策扶持还需要总体规划和科学统筹,相关部门在生产基地备案、检测实验室认可、疫情疫病管控等方面还需要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2.3 市场导向作用发挥不充分

高标准生产的根本动力来自市场的认可和需求,政府部门的引导、培训与监管只起到助推和保障作用,只有稳定的市场渠道、合适的市场价格才能保证企业及农户生产出好的产品。近年来,在政府支持资金减少的情况下,一些地区示范区推进迟缓或运行不好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发挥好市场的作用,高标准和严监管没能带来效益,反而导致企业和农户积极性不高,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出口优势。

3 思考及对策

3.1 继续加强示范区运行监管,保障示范区产品质量

强化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地位,发挥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出口农产品生产管控体系建设,提高出口标准覆盖率和产品可追溯能力,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提供基础保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强化对示范区的动态监管,开展示范区产地环境、原料及成品定期检测,进行生产管控体系定期考核,对运行不达标的示范区取消资质,持续发挥示范区管理规范、质量优异、特色鲜明、市场广泛、出口顺畅的引领带动作用。

3.2 加大国内外推介力度,打造“出口示范区”品牌

依托辽宁省农委在境内外设立的辽宁出口食品农产品展示中心、利用境内外知名展会,集中展示宣传示范区生产管控体系及优势农产品,帮助示范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有关部门、协会及企业共同打造示范区品牌,注册商标,加强与国内外销售渠道对接,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企业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要由原料生产向终端消费品转型,为打造品牌奠定基础。

3.3 加强政策与职能整合,确保品质、提高效率

各示范区所在地方政府要站在国际市场的高度,结合地区产业基础,将示范区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及农业发展相融合,充分利用有关政策,发挥资源优势,形成产业优势,培育出口优势。围绕基地备案、产品检测、疫情疫病防控等环节,加强职能部门的配合,探索程序简化、环节可控、结果互认的操作办法,在部分示范区试点推行,总结完善后全面推开。

3.4 开展信息、技术及金融服务,推动示范区向出口产业集聚区升级

有关部门组建专家团队,开展重点出口市场、出口产业监测及研究分析,为政府决策与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加强市场与企业、企业与基地及农户的信息对接服务,加速产业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围绕国际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开展风险分析,制定技术标准和应对措施,保障示范区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要求。促进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与出口企业的对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加强企业合作,共同应对行业风险,合力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推动出口优势产业发展。

[1]欧孟.行业组织应对贸易壁垒的作用[J].国际农产品贸易,2008(1):36-39.

[2]徐维.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效应[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盛顺喜.经济下行压力与新增长活力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2):5-8.

猜你喜欢

示范区辽宁省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给情绪找个出口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