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浅析

2017-02-01张译月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暴力青少年校园

张译月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中学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浅析

张译月*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校园暴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青少年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而学校教育的失衡、家庭教育的不完善以及社会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泛滥,都是校园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立足于社会现状,结合实时的校园暴力事件和国家政策对校园暴力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并提出校园暴力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来预防和惩治。

校园暴力;青少年;中学

校园暴力在学校范围内所发生的各种暴力行为,青少年的这类不良行为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引发人们的讨论和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传媒通讯技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浮出水面,事态之严重令人诧异。

我国应对这些负面现象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在逐渐完善中。2016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教育部要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同年11月,总理在第六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指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社会道德文明、尊重保障人权、国家法治水平的体现。要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督和政策执行力度,严厉打击校园欺凌、暴力、虐待、性侵、拐卖等侵害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批示的强调和治理覆盖广泛而且成效明显,也代表了现阶段国人对校园暴力及其重视的态度。就在2016年12月19日,一则新闻引起全国人民的注意,7名欺凌他人的少女均获刑,最长的是被判处六年有期徒刑。正是因为长期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处,才导致青少年行为无底线无限度侮辱、欺凌同学的行为不断发生。所以,虽然这次霸凌时间发生地点不在校园内部,但本次事件的解决仍具有标杆意义。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运用网络来寻求帮助,揭发事实,媒体对事件的曝光既引起人们的重视、促进法律法规的健全,但也给青少年一个效仿的方向,极有可能成为“负面的榜样”。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应该是孩子快乐学习和成长的一片净土,可是为什么会校园暴力长期以来频发不断呢?经过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们最直接关注到的就是学生长期所在的、学校教育环境极其它的影响。

当前校园暴力的频发与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教育环境压力大,有很强的目的性,学生们在学校环境中总是感到枯燥、乏味。这使学生的情绪容易紧张,并且稍微再成绩上落后一点,就失去了自我价值,挫折感与自卑感的积累容易引发暴力事件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和力量。试想如果一个教师自己都没有发自内心地觉得素质教育课程很重要,那学生如何信服口服的其接受和学习呢?不懂得如何正确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也不懂得如何寻求保护自己的途径。因此叫教育的内容有所偏颇,依然是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

校园暴力也与近些年频频曝光的另一类新闻息息相关,那就是——教师对学生体罚甚至施暴的现象,无论体罚的原因是处于好意还是恶意,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学生模仿老师,学会以暴力来解决问题的这种方法就会促进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形成。另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也不容小觑,那就是教师的“冷暴力,教师对学生的不理睬、讽刺挖苦等语言行为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导致学生厌学、自闭、被其他同学们孤立,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只让老师支付医药费用,但却把事件的导火索归于学生的不是,甚至很多情况还要学生向老师道歉,这样会对学生造成非常严重的挫败感和背弃感,甚至会引发学生以及家长针对教师的新一轮报复行为。

第二,家庭方面的原因也十分重要,家庭暴力是青少年暴力行为产生的根源。

家教是学生形成性格的重要场所,家庭也是孩子成长路上受影响最紧密的环境。那么主要促成青少年暴力倾向的家庭因素总结为以下两方面:其一,专制性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管教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法,不给予孩子沟通、表达和倾听的机会,那么孩子对其他事情的处理也很可能是简单粗暴的;其二,家庭氛围的不和谐无法给孩子一个温馨健全的成长环境,比如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暴力频发、父母离异等负面刺激情况的同时,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保护,就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理投下阴影,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并产生欺凌他人的行为,来获取心理上的平衡。

第三,青少年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接触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文化,但辨别能力不够成熟,极易收到负面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中,语言及其地自由化,人们在网络上享受着来自快速且广泛的资源,也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受现实制约的特点,有一部分网民不对自己的语言负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而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弱,且具有高模仿性。网络中的暴力语言也会引起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不仅如此,网络暴力甚至会直接威胁到学生的身心安全。

在全社会高度重视校园暴力事件的积极条件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应共同努力、协调共进、齐抓共管、密切配合,不仅要严厉打击校园中的欺凌、暴力等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而且要做好生命教育和防治工作,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让校园做回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1]高铭暄,王作富,曹子丹,主编,力康泰,丁慕英,马克昌,等编.中华法学大辞典·刑法学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628.

[2]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6/12/content_5081199.htm,2016-06-12.

[3]中国政府网.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6/12/id/2369692.shtml,2016-12-12.

张译月,女,汉族,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G

A

1006-0049-(2017)09-0131-01

猜你喜欢

暴力青少年校园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青少年发明家
“暴力”女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向暴力宣战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