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梨园戏艺术融入闽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7-02-01郭雅静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闽南赏析价值观

郭雅静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2021



梨园戏艺术融入闽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郭雅静*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2021

目前,各地高校逐渐加大了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程度,但是戏曲艺术却很罕见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事实上,许多优秀的戏曲艺术所蕴含的优秀价值观正是当前大学生所不具备的。黎园戏艺术作为闽南传统文化之一,代表着闽南地区的人文思想,同时又有高尚价值观的宣扬。同时梨园戏发展的困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创新教育方式的途径和解决难题的可能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梨园戏艺术;传统文化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即越来越创新和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作用于90后、95后学生相比老手段作用于80后、85后学生起到效用甚微。在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献中,这一难题产生的原因被归咎于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大学生似乎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传导的价值观,变得更加自我、更加反叛。从这一观点来看,当大学生缺乏对国家、民族、区域传统文化的认知时,当大学生感到无所事事生活没有兴趣可以培养时,当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固执于用老办法向青年学生传播价值观时,这一趋势下的大学生就有了信仰冷漠、行为激进或者缺乏理想的表现。

(一)对国家和区域传统文化的认知薄弱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熏陶十分有限。一方面收录于课本当中的传统文化文本内容更多的是对学生成长有着正面意义的大家名言,高雅却不通俗,学生知“礼”却难懂“礼”;另一方面由于生活中所见的传统文化大都隐含在于仪式、庆典、饮食习惯和建筑风格之中,经口口相传或技艺传承,大多并未被通盘记载,人们很难对背后的传统文化一探究竟。而戏曲艺术一类的传统文化,已离大学生的生活很远了。

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和区域传统文化的认知薄弱并不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和家乡的热爱,然而在没有传统文化认知下的爱国、爱乡情感,就显得比较苍白和不自信。民族自豪感不应该仅仅来源于国力强大,作为中国人更应该以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而感到自信,知国知乡才能荣国荣乡。

(二)宅文化在高校蔓延体现当前大学生兴趣匮乏的现状

宅文化指一种对于私人空间的追求,趋于封闭的心理状态和不拘泥于形式的文化,是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亚文化现象。宅文化在学校蔓延,越来越多大学生课余时间都留在宿舍,通过网络提供的娱乐平台填充生活,这是大学生兴趣匮乏的表现。相比之下在生活、艺术、专业上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会比较积极、努力,不会宅在宿舍荒废时间。兴趣的发现和培养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问题,但是呈现给当代大学生有趣的同时最好能是积极向上或者有社会意义的选择十分有限。

(三)思想政治教育仍崮于价值观传递的老办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会议传达、文娱活动的开展和社会实践进行的。一些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是行之有效的,比如通过篮球赛、拔河比赛向学生传递团结、奋斗和健康生活的信息。但在面对一些无法从活动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比如尊师重道的理念时,高校一般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比如指定曲目的合唱比赛,效果可谓一般。

事实上,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已经有了创新行的有效经验,每年国庆节前后,陆续有关于抗战、维护民族大义的影视剧出现,而且形式越来越迎合青年人的口味。在这些作品的影评中,青年人们感动于主角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以及专心致志奋斗的品质。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路,是不是能有故事性并且具有可教育性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梨园戏传承的困境

梨园戏自汉致宋初,在泉州孕育发展逐渐成熟;自明清起,梨园戏走进民间社会,与闽南地区的民俗文化紧紧相连。而今梨园戏若不是作为一项非物质遗产被保护起来,恐怕难逃消亡的结局。但哪怕是有政策保驾护航,与其他戏曲一样,梨园戏的传承始终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梨园戏来源于市井却束于高格窘境,由民间艺术变成“遗产”,其困境主要来自于对梨园戏的赏析上出现的文化断层现象。60、70一代人中能够赏析梨园戏的已经十分稀少,更妄论直接从这群人身上接受文化熏陶的更年轻的一辈。同时,改革创新一直是这几十年来的主调,摒弃旧观念这一点也深埋在国人的潜意识之中,哪怕近两年传承传统文化的呼声之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依靠的还是少部分人和政府。

三、梨园戏艺术与闽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助于减少高校培养误差带来的不良后果

当前,全国高校普遍面对一个难题,即高校学生培养产生的成品,与社会真实需求始终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一误差最终反映在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愈发严峻这一结果上。这种误差来自于高校根据市场进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滞后性,也来自高校培养一名应届毕业生需要花费至少3-4年的时间成本。等高校终于培养出符合当时社会需求的应届毕业生时,社会和市场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培养出来的成品与真实的社会需求始终误差。

近几年,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支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较少培养误差上面提供了思路,比如梨园戏艺术与闽南地区的高校。梨园戏要发展和传承靠的不仅仅是梨园戏唱做的艺术家们,还需要用于梨园戏传承中心管理的行政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需要梨园戏网络宣传的技术人员,需要对梨园戏有着一定了解的人员联系市场、制定拓展方案,需要对梨园戏艺术热爱的人推进黎园戏艺术的创新,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梨园戏与闽南地区高校在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上的合作,既符合国家当前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要求,又能为闽南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梨园戏艺术中的价值观体现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即是传统文化中所传达的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许多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并批判的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梨园戏《陈三五娘》倡导对爱情坚贞不移,《高文举》则体现了主人翁承诺与富贵不能淫的品质,《十朋猜》主人翁虽满心疑虑但仍不忘礼节的行事作为。梨园戏的剧目虽大都以小家之中的爱恨离合为主线,但不同的故事中都能反映出人物的闪光之处。梨园戏剧目中所宣扬比如孝、礼、仁等价值观,正是快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人忽视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的宣导也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所在。梨园戏艺术在青年人中的传播,恰能将这些价值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青年。同时,梨园深耕于闽南这一片土地,传递着闽南民众的情感、传播闽南文化的精神。借梨园戏的推广,让闽南学子们了解闽南文化,习得闽南人优秀的品质,培养青年学子爱乡、知乡、荣乡的情怀。

(三)有利于促进梨园戏走回民间

对于梨园戏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是社会思潮动向的引领者,是梨园戏在新时期广泛传播的优质合作对象。作为来自市井的艺术,梨园戏既不高不可攀、又不晦涩难懂,终其原因,在于青年人大都是梨园戏曲零基础。同样是传统文化的诗书古文,古文学习在青年人的中学时代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现在的青年人都能懂诗书、赏诗书,甚至写诗书。如果通过梨园戏艺术与闽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之契机,将梨园戏的剧目赏析的基础带给青年,就为这些青年学会赏析这一项艺术打开了一扇门。

四、梨园戏艺术融入闽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一)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梨园戏艺术传达的价值观

“梨园戏所寄寓的是市井文人的价值观,她的行为规则不需要那么鲜明的价值决断,可以在实用、世俗、注重利害关系中兼顾伦理规范,可以优先的越界,可以根据现实需要比较有弹性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决定。”无论是为了艺术的张性,还是因为梨园戏来自于市井的背景,梨园戏主角并非只是具有正面价值观艺术形象。

以辨证的眼光看待梨园戏艺术传达的价值观,是正确处理传承发扬梨园戏艺术的前提。既要看清主角身上确实存在着利己或寡断等缺点,更要看到主角在自己与国家、在私利与情义之中,无私的选择。必须看到,主角在欲与义、在小我和大我之间的矛盾犹豫,使得主角最终选择大义更加值得称赞。投射在社会生活之中,作为社会一员处理社会关系时,会时常面对这样的两难,而剧中人物给青年人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二)将梨园戏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放入闽南高校思政理论课体系建设之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校应办出特色,应分类体系和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合理定位形成风格。闽南地区高校应发挥特殊的区域文化优势和学术优势,开设有关闽南民俗文化相关的课程,涉及人文、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高校应响应国家关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建设闽南传统文化赏析的相关课程。重视闽南传统文化赏析学科体系的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中单独建设传统文化赏析学科,吸收、培养相关领域的特殊人才作为这一学科体系建设的设计者与执行人,以传播传统文化、传递经典思想为主要目的,制定符合传播规律、吸引大学生的教学计划。

其次,将作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富闽南特色魅力的梨园戏加入到闽南文化赏析学科建设之中。梨园戏艺术赏析课程建设,应协调好梨园戏赏析的专业理论与梨园戏赏析的实操关系的把握,对于没有梨园戏艺术赏析基础的青年来说,应从如何赏析这一门艺术入手,在具有一定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的探究。

(三)搭建多重平台展示梨园戏的艺术魅力

1.组建一支以梨园戏艺术、梨园戏优秀价值观传播为主要任务的团队

借助闽南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社团联组建梨园戏艺术鉴赏导师团队和学生社团,集中服务于在梨园戏与闽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梨园戏实验剧团与高校的精神文明共建、梨园戏艺术赏析以及梨园戏精彩角色与价值观传播这项工作之中,完善管理制度、予以资金支持。

2.推动闽南高校与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精神文明共建

高校为梨园戏实验剧团的研究、演出和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平台支持。比如创新梨园戏在闽南地区推广的方式、为梨园戏实验中心的网站建设、计算机技术培训等提供服务,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助推梨园戏实验剧团进一步对梨园戏进行深入研究与广泛宣传。而梨园戏实验剧团为高校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专业的指导,如开设关于梨园戏艺术赏析的讲座、在校级晚会中提供梨园戏艺术表演等等。在精神文明共建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3.利用新媒体创新梨园戏艺术宣传方式

迎合青年人的喜好创新梨园戏的宣传方式。,习当前流行与网络媒体的影视作品宣传方式,用更加吸引当代青年的语言和思维制定梨园戏的宣传方式。比如以诙谐的语言、剧目高潮的剪影制作成视频、漫画、海报等宣传工具,吸引青年人对梨园戏的求知心。

(四)融入到多彩的校园活动之中

借由特殊节日、主题活动,将梨园戏融入到高校的校园活动之中,通过开展写作比赛、书画比赛、知识竞赛带动大学生享受梨园戏的艺术风采,通过艺术赏析座谈会,发掘梨园戏中传扬的价值观,通过特殊节日演出让大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近距离享受梨园戏的风采,借助科技文化节的开展,让学生借鉴梨园戏的艺术价值运用于专业领域,并展出优秀成果。

借助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梨园戏之中。组织专门研究梨园戏传播的社会实践团队和志愿者服务团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对梨园戏的传播发展进行考察、课题调研和志愿服务,在锻炼自我的同时直接感受梨园戏文化,而调查研究也有利于梨园戏的创新性发展。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

[3]乐程,陈九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校园文化,2015(12).

[4]宋妍.浅论梨园戏与闽南文化之传承与传播[J].戏剧文化探幽,2013(1).

[5]宋妍.从《陈三五娘》看闽南文化及其形成原因[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6]黄文娟.黄五娘的道德困境与梨园戏市井文人核心价值取向[J].福建艺术,2012(4).

郭雅静(1988-),女,回族,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09-0093-02

猜你喜欢

闽南赏析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闽南文化传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