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实践及其理论意义
2017-02-01马瑶
马 瑶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实践及其理论意义
马 瑶*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在社会生活中,人类主要的生存方式就是通过不断地进行科学实践,理论探索,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适应和改变自然世界。我国也通过不断实践去探寻适合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道路。自从我国进入新常态以来,社会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客观来说,我国依然是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依旧是弱势产业,农民也依然是弱势群体,所以在我国经济和政治快速提高的同时,扶贫工作的政策完善和实施工作也应该与之相适应,不断提出新的认识。
扶贫产业;社会生活;农业大国
一、全面的开展扶贫实践工作
在探索扶贫工作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有系统的理论作为基点,时刻把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准确把握时代的大方向,才会让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共同进步。近几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满足人民基本温饱问题向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知识文化觉悟、改变国家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方面的转变。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是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最大的民生工作,还是极为重要的政治工作”。通过国家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扶贫工作在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的顺利进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方面:重新定位扶贫工作
我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而扶贫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艰辛的任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进行国内考察和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经过实践调研,最终将连续两年减贫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作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可以说,理论的进步带动实践的进步,我们在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的同时又常常被所学到理论的知识限制自身思维的多变性。以往的“粗放式”扶贫政策促使贫困工作实施困难,脱贫效果效率低,人民得不到真正福利等问题尤为突出,同时在我国很多的贫困地区,物质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经济仍然搞不上去。针对这些现象,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我国重新对贫困地区进行了新的定位。对这些物质资源富饶的地区合理开发利用,找准目标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已经成为扶贫工作中新的核心所在。而精准扶贫首先要做的基础性工作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弄清楚贫困地区的范围,再对以前扶持的贫困情况进行总结,了解该地区新的发展情况,不错过一个家庭、一个个人是我们主要的任务,最后把已经脱离贫困的家庭有序的退出去,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资金、资源和人力能够公平公正的分配到户乃至个人手中。
(二)经济方面:加大动力来源
在扶贫工作开发过程中必须尊重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看到工作中取得的进步又能接受实践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由此来总结经验教训。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虽一直处于上升期,但是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悬殊。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村地区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群众基础薄弱这些都成为阻挡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说到底,农村问题终究是农村经济调整的问题。虽然兵马未动,但是粮草仍先行,国家只有拿出真金白银,增加动力才能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进程。今年,国土资源部也颁布了相应的政策以此来增加贫困产业开发建设用地和减少贫困户的搬迁等土地占用费用,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及其他各行、金融机构将提供长期资金保障用于扶贫工作的周转和构建,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真正搭上贫困救助的“动车”。
(三)社会方面:激发社会合力
在扶贫工作中,脱贫攻坚是一场长期消耗体力的战争,如果仅仅依靠党的单一力量是不够的,社会各界都要聚集人力、物力、财力为扶贫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志愿者服务,爱心捐赠,慈善义卖等社会公益活动动员更多扶贫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当中。同时,争取获得金融界、教育界、社科界支持,让各方以无条件的资金投入、无偿的义务教育以及帮助贫困群众寻求更好的发展路子为主要目的,促进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充分发挥社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消除贫困不但是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还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二、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一)现阶段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每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标志着旧问题的消亡,新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过程就是对现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也同样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首先,贫困的调查不够全面。我国主要是对贫困县进行扶持,但是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山区以及非县区的贫困地区没有被调查,甚至没有被发现。由于此类地区现代化技术落后,消息传播不够迅速,政策实施滞留等问题,使补助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一些原本贫困的地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经济取得一定的成绩,却仍然以贫困的名义向国家寻求资金补贴,占用人民的公共权力。
其次,上级政府重视贫困人数增减状况和贫困程度是否减轻,而地方政府更重视对上级交代的任务的完成情况,客观的来说,贫困问题在短期内很难解决,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贫困政策在地区实行就会出现执行不及时、扶贫机制有失公平,产生的影响就是扶贫效果差和实施过程掺假等一系列问题。最后,贫困人民的排斥心理。贫困地区不仅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和文化等方面也同样得不到提高。在许多偏僻的地区、山区,生活地区信息闭塞,资金的缺乏导致大量的劳动力选择进城打工,不会留下来自主创业,随之而来引发现在很严重的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的社会隐患,地方发展不平衡,贫困加重。
(二)对扶贫工作的建议
首先在新时期,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换血”“慢流”地推动贫困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结合,使精准扶贫工作以稳步有序的进程跨入发展的道路上。减小城乡差距,有效统筹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之间要素资源共享和公共设施配置均衡。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大管理力度,做到人民群众的钱再多一分都不能要的自觉自律性。简化救助形式,对贫困人口的具体数量进行精准的统计,合理的分配资金,让扶贫群众可以直接拿着身份证明去银行开户领取一定量的生活救济资金,避免资金断条、流失的现象。
其次,根据不同地区的贫困程度出发,“因地制宜”寻求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产业。农业的担子不能放,发展农业生产仍然是主要的产业依托;比较偏远的地区,可以凭借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和农家乐生活体验项目促进地区发展;当地类似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开发产业链条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既不能发展农业也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地区,改善环境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造科技村、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现代化产业。
最后,脱贫先治愚。相对于落后的地区,生活环境差,教育文化水平较低,人们的精神面貌落后也会影响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一代落后观念不能影响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把文化教育引进贫困区,让贫困的下一代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贫穷的原因。通过教育的引导,引导外出打工的人们回到故乡,改变愚昧无知的想法,不再单纯地做一个挣钱的“机器”,学会凭借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生活的现状。留住贫困地区的年轻劳动力,也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三、扶贫工作的理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短短几句话,不仅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为取得共同富裕胜利限定了基本的条件。现阶段我国取得世界瞩目的扶贫成就是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不断推进。从理论上说,关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方面的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让没有能力没有条件的人跟上社会的步伐,先富带动后富,每个人都能过上脱贫致富的好日子,共享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扶贫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实施,不仅是对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强大凝聚力的重要诠释,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强化。
在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的指导地位,积极推进其与时俱进,是自觉推进社会文明的要求,是深化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由马克思与时俱进的性质决定的。我们需要学会合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则其适者而从之,其不适者不从之,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思想理念,完成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1]徐贵恒.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扶贫开发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理论研究,2016(3).
[2]赵武,王姣.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1).
[3]顾仲阳.精准扶贫攻坚拔寨——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述评[DB/CD].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6),2016(02).
马瑶(1992-),女,吉林松原人,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
D
A
1006-0049-(2017)13-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