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和生态文明建设
2017-02-01梅杰
梅 杰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和生态文明建设
梅 杰*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也愈加突出,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发展经济利益,也不能一味保护自然而放弃经济发展。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经济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资源保障,而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建设也同时需要经济技术的支持。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可以理解二者之间的深刻联系,从而促使我国生态文明良好有序建设。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生态文明,既是文明的延续,又是生态的发展;既是对工业文明先进文明成果的继承,又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把握;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人类能动性的伟大创造。建设生态文明,不管是对自然的保护、社会的进步还是对人类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1.环境破环的现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过度开发,比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资源、能源资源、淡水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将污染物向环境过度排放,比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化学物理工业排放、气候污染。技术失控或滥用引起的负效应,比如核技术污染、转基因产品、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的应用。
2.环境问题的特点。从局部性、区域性的环境污染至全球整体气候异常,水资源污染。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交流频繁,生产国际化、资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导致全球气候异常。从表面环境问题演变至深层次的环境污染,长期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问题从“第一代环境问题”恶化至“第二代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加剧。发达国家转移污染产业,发展中国家过度开发。发达国家不是消除环境污染,而是转嫁污染,促使污染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过度开发,导致环境退化。
(三)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3]
二、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
(一)一分为二的观点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处于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上,经济建设必然会对生态文明产生消极影响。中国的经济建设处于稳步上升阶段,但是在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大量生产产品,破环了中国的青山绿水造成了生态污染。把生态环境比喻成木桶的短板,即使经济建设的长板如何增长,也无法保证整体建设的协调发展。所以,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协同发展,在对立统一中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同事物存在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矛盾。矛盾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资源环境角度上看,过去的环境资源丰富,经济建设初期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型产业,消耗了大量能源环境资源。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愈加突出,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已不能允许大量破环生态环境,此时我们不能一味用以前发展的老思路、老路线指导现在的经济建设,与时俱进的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思维把握现阶段现时期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三)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在处理事物矛盾的过程中,矛盾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抓住次要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根据我国国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分清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次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把经济建设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手段。随着经济的长期发展,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尖锐的环境问题,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生态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三、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人类利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提供前进动力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消除的破坏,伴随经济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不断加深。
经济建设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和基础上的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不可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守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并举的原则,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经济得以大力发展的同时更要兼顾生态文明的建设,创造生态价值,促进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四、我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放弃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创建一个符合现今社会发展模式与速度的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重要一项是转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变革原有产业结构,由工业文明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向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产业转变。在生态理念、生态政策和生态技术的推动下,努力转变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推进绿色生态产业的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比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注重以生态效益输出为目的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丰富经验、先进技术等。通过技术的进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实现传统企业向绿色生态产业的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推动生态文明的有序建设。
(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相关制度政策的保障,尽快制定相关配套的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生态文明的建设如果想要达到预期的实质效果,就需要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系统的同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法规。
首先要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的突出地位。在宪法中增加相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出台一系列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在法律的层面上维护人民的环境权利,在法律的广度上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在法律的深度上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法律制度的完善,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行政执法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治理。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制度的保障和支持。
(三)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依据现今中国的实际人口、资源、能源、需求状况,借鉴其他发达国家丰富的环境保护经验,优秀的人力和技术,思想层面上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提高人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对全国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普及。通过宣传教育,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贯穿于经济、社会、人类发展进程中。扩大宣传力度,可以利用新闻媒体,社区街道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普及。促使整个社会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道德氛围,更重要的是激励人民投入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实践中去,使人们切实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使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更行之有效的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综上所述,我国的生态问题愈加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刻不容缓。相较社会发展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意义更加深远,关乎全球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长久发展。二者的协调发展需要政府、民众、企业的多方面统筹与协调。我国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统一发展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还有艰辛的路程要走。但在党和政府以及多方面的努力支持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1]何玲玲.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为研究视角[J].哲学研究,2015.
[2]余谋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的战略思考[J].桂海论丛,2013(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8).
梅杰,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在读。
B
A
1006-0049-(2017)13-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