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抗病毒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17-02-01鄂尔多斯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 乔 轲 鄂尔多斯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食品中抗病毒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乔 轲 鄂尔多斯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尽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例如禽流感、H7N9流感、台湾发生的H5N2与H5N8流感等造成的大量人畜伤亡,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人们通过研究一些抗病毒类药物来解决这些流感问题,如金刚烷胺、吗啉胍和金刚乙胺等,这些抗病毒类药物被养殖户掺入饲料中喂养动物,由于这类药物在长期,导致药物残留、病毒变异等,人们在饮食过程中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我国在对这些抗病毒药物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不过对测定食品中的药物残留没有具体标准,本文结合当前的相关研究文献概述,希望通过本文能够给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
病毒感染;抗病毒类药物;食品检测
1 色谱法
1.1 气相色谱法
用气体作为移动相的色谱法。根据所用固定相的不同可分为两类:固定相是固体,称为气固色谱法;固定相是液体的则称为气液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色谱法的一种。色谱法中有两个相,一个相是流动相,另一个相是固定相。如果用液体作流动相,就叫液相色谱,用气体作流动相,就叫气相色谱。主要通过物质的沸点、极性及吸附性质的差异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进样前需对化合物气化,因此气相色谱不适于直接分析沸点高及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1]。
1.2 气相色谱-质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气相色谱方法一致,样品需要衍生化,操作过程繁琐,因此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抗病毒类药物的文章较少。Herold等创建内标法测定金刚乙胺的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法,该法以金刚乙胺-D3为内标,通过氰基柱提取,甲醇洗脱,氮吹至干后衍生化反应,得到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衍生物,经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仪器扫描测定。
1.3 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是通过液体流动相将待测物质引入整个系统,分析过程不受样品的挥发性和热稳定性的限制。目前,测定抗病毒类药物的液相色谱法中主要采用两种检测器,即紫外检测器(UV)与荧光检测器(FLD),然而大部分抗病毒类药物无较强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吸收,因此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也会进行衍生化操作。
1.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目前,80%以上的抗病毒药物残留检测方法均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有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回收率高、重现性好等优点。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结合了液相色谱的高分离性能与质谱的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等的优点,是目前食品检测行业的主要仪器。
1.5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分辨率高、稳定性好和消耗溶剂少等优点,可以作为液相色谱的替代或互补技术。但由于其重现性差,使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降低,从而制约了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广泛应用。
2 酶联免疫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相结合的原理分析测定,该方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并且该方法所制备的免疫试剂盒,可大大提高样品的检测速度,是当前快速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此方法不受其他基质的干扰,准确性高。
3 光谱法
3.1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其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应用广泛、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和分析成本低等优点。
3.2 近红外光谱技术
近红外光谱(NIR)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样品定量分析技术,具有快速、操作简单、样品少、不消耗化学试剂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若参比方法精度不够,近红外所测定的结果也会有偏差。因此目前近红外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还不能得到广泛应用[2]。
4 芯片法
芯片法操作快速简便,可高通量测定,是以后快速、高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热点之一。蔡自由等在2011年首次提出通过微流控芯片来测定金刚烷胺。该方法以PMMA十字型芯片上的微通道为分离通道,在高压直流电场的驱动下,通过非接触电导检测器检测,所测得的检出限为0.6 mg/L,加标回收率为97%~98%。该方法消除了电极污染,降低背景噪音,提高了检测灵敏度,使得稳定性和重复性也大大提高。
5 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法
电化学传感器是由能够与被测组分某种化学性质相关电信号的敏感元件所构成,操作简便,反应迅速,测定准确,可用于日常监督检测中。Salem等基于修饰碳糊和石墨涂层的离子选择性电极(ISES)制备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测定金刚烷胺和吗啉胍,分别考察了膜的成分、均匀性及增稠剂的类型等的影响,其新电极所测定的检出限为0.19~2.08 μg/mL。该电极制备简单,使用方便,并且成本低,可用于实际样品中金刚烷胺和吗啉胍的含量测定[3]。
6 结语
抗病毒类药物已经被很多国家列为养殖业禁用药物,这类药物如果长期使用,很容易造成动物中毒和病毒变异等,从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尽管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抗病毒药物残留国家标准,但很多文献在抗病毒类药物方面有详细研究,通过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对比分析,以期对食品中抗病毒类药物的残留检测方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1]何红春.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2013(2):153-155.
[2]孙雷,李丹,毕言锋,等.抗病毒药物的毒性及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13(10):57-61.
[3]王明明,许娜,唐云,等.食品中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6(8):2202-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