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食品监督管理
2017-02-01昝晓涛濮阳市食品监督所
□ 昝晓涛 濮阳市食品监督所
食品安全与食品监督管理
□ 昝晓涛 濮阳市食品监督所
我国是人口大国,对食品需求较多。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加强食品监管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尤为关注。无论是对社会发展而言,还是对食品行业而言,加强食品监管尤为重要。因此,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并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促使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
监管工作不到位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遵循“一个环节,一个监管部门”的原则。因此在具体监管中,应对食品品种展开监管,并对食品安全问题分段监管。相对而言,食品生产过程较为复杂,涉及部门较多。每个部门需要负责食品生产的不同环节,但是并没有准确划分食品生产与流通消费之间的接线,导致食品监管不到位和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不同部门的权责范围之间存在一定的衔接漏洞,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权责不明的问题。
监管制度不完善
相对而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立法较为完善。但是监管制度不健全,导致地沟油、皮鞋奶等安全事件频发。比如,近期的毒豆芽事件,被告最后却被判无罪,究其原因是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出现这一安全事件的根源是监管制度不完善、立法不严。加之监管部门权责不明,监管工作漏洞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食品准入标准不高
由于我国特殊国情,食品标准没有和国际标准接轨。因此与国际食品准入标准相比,我国食品标准不高。比如,畜牧类食品在国外发达国家会准确记录着每一只猪和鸡的来源,并对其加工流程记录。既可以确保食品安全,又可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但对于我国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其道路遥远。
强化食品监督管理的措施
健全和完善食品标准体系
为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到实处,国家需加大宣传力度,并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视。相关立法机关需要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加强立法,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比如制定《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这样既可以为监管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又可以确保各项责任主体明确。并依据法律法规,对徇私枉法的监管部门加以惩治,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坚实的后盾。
除了立法建设,国家需要加强对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视。结合国外食品标准,认识到我国食品标准的缺点,加快与国际食品标准接轨步伐,提高我国食品标准。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引入国外先进食品生产技术和监管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食品监管情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标准。
完善监测体系
首先,调整和优化监测资源配置。现阶段,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主要有安全部门和质检部门等,但是这些部门的资源在分配方面不够科学。具体表现在一些部门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物资资源,都较为紧缺,一些部门存在资源闲置情况。技术人员工作能力不高是影响食品检测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
为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完善检测体系,确保各部门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将各部门食品检测机构整合为第三方公立检测机构。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定期加强对检测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对于新入职的监测人员,应展开岗前岗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用人制度,确保各项监测工作的顺利展开,为提高食品监管工作效率和质量做出努力。
优化监管机制
针对食品监管部门权责分散问题,国家应结合监管工作实际情况,出台和实施食品监管工作文件和制度,既可以有效解决职责分散问题,又可以确保各部门职权明确。针对食品监管架构不合理这一问题,国家应将各个监管部门的食品监管权限集中起来,整合为一个独立的监管部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改变食品监管权责分割问题,又可以提高监管工作效率,进而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结语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对促进社会和谐、促使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注我国民生问题,所谓民以食为天,食品是否安全,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现阶段,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食品监管工作的重视,并从立法、制度等各个角度加强食品监管。结合我国国情健全和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积极引入国外发达国家食品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制定与之对应的解决措施,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最终促进我国和谐、稳定发展。
昝晓涛(1987—),男,河南清丰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新型食品安全监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