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检疫性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2017-02-01李桂杰于飞
李桂杰 于飞
(辽宁省康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10500)
●植物保护●
几种检疫性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李桂杰 于飞
(辽宁省康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10500)
1 樱桃番茄斑萎病毒病
斑萎病毒病为樱桃番茄的重要病害,仅在局部地区国外引进品种上发生,仅个别植株染病,对生产无明显影响,严重时发病率达5%~10%,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樱桃番茄生产。
1.1 发病症状
此病全生育期都可发生。苗期染病幼叶呈铜色上卷,以后形成许多小黑点,叶背面叶脉变紫。有的生长点坏死,在茎上产生褐色坏死条斑,植株矮化或呈半边生长,严重时萎蔫,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坐果后染病,果实上即出现褪绿环斑,中央突起,具不明显轮纹。青果上产生褐色坏死斑,中央突起,病果易脱落。成熟果染病,呈轮纹状,褪绿斑在全色期明显,后期病斑亦变褐坏死,严重时全果僵缩。
1.2 发病规律
本病可汁液接种,种子亦传播。生长期主要通过多种蓟马进行持久性传毒。蓟马在幼虫期获得病毒,经体内繁殖后,具终生传毒能力,在田间长时间传毒,使病害扩展蔓延。一般潜育期4天。
1.3 防治方法
根据本病发生特点,野生寄主较多,病区应及时铲除苦苣菜、野大丽花及田间杂草。蓟马获毒后经一定时间才传毒,番茄苗期和定植后施药防治传毒蓟马对防病是有效的,最好把药喷施到蓟马蛹生活的根茎基部。
2 菜用大豆疫病
2.1 发病症状
此病在菜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并造成危害,可侵染植株的根、茎、叶和豆荚,引起根腐、茎腐和枯萎死亡。播种后至出苗前染病,常引起烂种和烂芽,出苗后引致猝倒,病苗主根变褐软化,子叶节下表皮开裂,胚轴腐烂,最后倒伏。真叶期被害,幼苗茎部呈水渍状,叶片变黄后枯萎死亡。成株染病,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向上不同程度地扩展至下部侧枝,病斑断续出现,病茎髓部变黑,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靠近病斑的叶柄基部变黑,凹陷,随即叶片下垂凋萎,一般不脱落,其病株下部叶片发黄,很快上部叶片失绿,随即整株枯死。叶片直接受害,常形成灰绿色,或浅黄褐色至灰褐色不定形坏死大斑,外围常具有灰绿色宽带,随病害发展病叶干柘或腐烂。豆荚染病,基部呈水渍状,逐渐往端部扩展,致使整个豆荚变褐干枯,荚内豆粒表皮失去光泽,呈现淡褐色、褐色至黑褐色,皱缩干瘪,有的表皮呈现网纹,豆粒明显变小。根部受害变成黑褐色,除根尖外,茎部、侧枝及主根通常形成坚硬的边缘模糊的病痕。
2.2 发病规律
病菌可黏附在种子表面,也可随收获时混杂在种子中的土壤果粒进行传播,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发病后土壤是病菌在田间传播的主要途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为田间再侵染的重要形式。病菌以卵孢子随土壤和病残体越冬,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长出芽管发育成菌丝和孢子囊,孢子囊在土中不断形成积累,土壤积水产生大量游动孢子,通过水流传播。游动孢子萌发侵入根部,以后病菌向上扩展至茎部和下部侧枝,病土颗粒被风吹溅到叶面,使叶部染病。病害发生与降雨、土壤、耕作、品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土壤湿度是发病的关键。土壤湿度饱和利于游动孢子形成和传播。土壤被水淹没或雨后排水不良,或地势低洼积水时游动孢子大量形成并释放和随水传播,有利于病菌侵入和发病。土壤温度是影响此病的重要因素,病菌生长温度8~35℃,最适温度24~28℃。冷凉潮湿有利于病害发展。此外,土壤板结、黏重、施肥过多等,利于病害发展。
2.3 防治方法
严格检疫,不从疫区引种。选择地势高燥的地块种植,避免在低洼、排水不良或黏重土壤种植,加强耕作,防止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通透性。
3 地中海实蝇
3.1 发病特点
成虫直接产卵在果实上。幼虫在果实内蛀食果肉,诱发病害,致果实腐烂或变质。
3.2 发病规律
以蛹或成虫越冬。在有果实存在的温暖地区可终年活动。发育起点温度为12.4℃,全代发育积温为399℃。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15℃为4.4天,20℃为2.6天,25℃为1.7天,30℃为1.2天,35℃为1天;幼虫期15℃为22.7天,20℃为11.5天,25℃为7.7天,30℃为5.8天,35℃为11.9天。成虫有趋光性,常年在寄主植物顶部的光亮处活动,很少在较荫蔽处栖息。在有蜜露、果汁、植物汁液时,存活时间较长。夏季平均寿命1~2个月,冬季平均2~3个月,最长可达6~7个月。成虫产卵前期主要受温度影响,在15~16℃以下不产卵,20℃下产卵前期12.8天,25℃为5.3天,30℃为3.3天,35℃为2.4天。雌虫产卵时先用产卵器将果皮刺成空腔,然后产卵于其中。雌虫可在同一产卵腔内重复产卵,其它雌虫也可在其中产卵,形成一腔多卵。大果皮产卵处周围常出现黄斑或遗留褪绿色痕迹。每雌可产卵100~500粒,每次产3~9粒,每天平均可产6~21粒。幼虫卵出后,大多立即侵入果实,并在果瓤内发育。
3.3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禁止从地中海实蝇发生地区引进茄果类蔬菜。在新传入地区,采取封锁、清除野生寄主,拣拾并销毁虫果,以及在成虫发生期用引诱剂诱杀,或选用50%灭蝇胺乳油4000~5000倍液、1.8%虫螨克乳油2500~3000倍液、12.5%保富悬浮剂8000~10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2.5%强力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雾防治。
4 南美斑潜蝇
4.1 发病特点
以幼虫和成虫危害。幼虫在寄主叶上下表皮层内潜食叶肉,嗜食海绵组织,尤喜欢沿中肋、叶脉取食,有时还危害叶柄和嫩茎。潜道由细变粗,迂回弯曲,较美洲斑潜蝇潜道相对较直。因多在下表皮内危害,田间多种寄主叶面看不见明显潜道。成虫产卵、取食刺破叶片表皮,形成较粗大的产卵点和取食点,致叶片水分散失,生理机能严重受抑制。
4.2 发病规律
南美斑潜蝇冬季主要在保护地内越冬。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分别为-12.27℃和11.01℃,低于美洲斑潜蝇,因而比美洲斑潜蝇更耐寒。该虫喜温凉,耐低温,抗高温能力差,田间世代重叠。卵、幼虫、蛹及全生育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78℃、41.52℃,6.24℃、117.19℃,7.97℃、140.70℃和7.37℃、298.35℃。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8~25℃,30℃以上高温或干燥条件对成虫羽化、取食、产卵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2℃左右低温此虫仍可危害,仅活动减弱,发育缓慢。25℃时卵、幼虫、蛹及全世代历期分别为2.1天、5.8天、7.9天和15.9天。成虫多在上午羽化,可取食花蜜,羽化后当日即可交配,具有趋黄性和在寄主植株上层顶端飞翔活动特性,新羽化成虫有趋光性。成虫寿命5~25天,雌雄虫均可多次交配,将卵产在叶表皮下,多分布在植株中下部,平均产卵量约550粒,最高780多粒。老熟幼虫一般在上午脱道,在叶表面或表土中化蛹。
4.3 防治方法
由于南美斑潜蝇幼虫白色,多在叶背面取食危害,叶面被害状多种蔬菜不明显,早期不易发现,且喜食寄主多为匍匐类蔬菜,防治更加困难。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控制,高度重视农业措施防治,多种蔬菜喷施药剂需重点针对叶片背面。
10.16627/j.cnki.cn22-1215/s.2017.0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