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的探讨

2017-02-01广东省普宁市畜牧水产局庄秋文谢晓杭

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 2017年6期
关键词:猪群猪舍猪场

■文/广东省普宁市畜牧水产局 庄秋文 谢晓杭

对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的探讨

■文/广东省普宁市畜牧水产局 庄秋文 谢晓杭

预防猪场疫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是建立健全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是指能以某些方式减少病原体进入猪场的各种措施,以及能避免这些病原体在猪场中长期存在的所有措施,是经济有效的猪场疫病防控手段。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能够净化猪场的饲养环境,为猪群营造一个卫生、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让其生活在最佳状态的环境之中,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保障猪群免受疫病的困扰,确保生产正常,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文章就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进行综述、探讨。

猪场;生物安全;疫病控制;猪

我国是养猪生产大国,生猪饲养量和年出栏量均居世界首位。改革开放39年以来,养猪业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生猪饲养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猪疫病防控水平突飞猛进。但随着饲养环境恶化和猪疫病发生的复杂化,给猪疫病的整体预防带来较大的困难,使养猪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也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其他社会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控制猪疫病的发生,必须建立健全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加强猪场生物安全管理。

1 猪场的选址和布局

1.1 猪场的选址

猪场的场址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选址兴建,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既要考虑养猪场产生的废弃物不要污染周围的环境,也要考虑养猪场不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猪场应距离乡村、城镇、集市,学校1km以上;应距离畜牧场、畜禽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化肥厂、皮革厂2km以上;应距离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3km以上。同时应考虑猪场周围要有足够的农田、林地、果园、苗圃,鱼塘等,才能更好的实现农林牧的有机结合,走“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之路。

1.2 猪场的布局

从生物安全角度考虑,应将猪场划分为3个功能区,即生活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并以围墙隔开。进入场区和生产区都应设有消毒通道。3个功能应根据当地全年主导方向,按照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的顺序由上风到下风排列,各功能区的间距不少于50cm。场区净道和污道分开,互不交叉,利用绿化道隔离。猪场大门口处设有值班室,大门口和猪舍门口应设有消毒池,每栋猪舍间距以10m为宜。场区排水在道路一侧或两侧,设明沟排水、暗沟排污。必须设计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粪污处理、污水处理,病死猪处理等场地和设施。围墙内侧设装猪台,运输车辆停在墙外装车。猪场四周应筑有围墙,猪场的建设布局要符合环保要求和动物防疫条件。

2 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和内容

2.1 日常饲养管理

猪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应根据猪群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加强猪群的日常饲养管理。要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合理的饲养密度和猪舍良好的通风,以保证舍内空气清新。要给不同生长期的猪群饲喂不同营养标准全价饲料,注意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保证营养全面及均衡,以满足猪群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生长期猪群药物保健方案,认真做好保健和药物预防工作。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温。要供给足量的清洁饮水,并注意观察猪群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查明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转群、高温、寒冷、换料、惊吓等引起的应激反应,给猪群营造一个安静而舒适的良好生活环境,让猪群生活在最佳的生活环境之中。通过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可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使猪群处于最佳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以减少疫病的发生。

2.2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

在猪群的整个饲养过程中,大批或小批猪的饲养都应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可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以生产区内的各栋猪舍为单元,每一个单元的猪只要尽量做到日龄相同、品种相同、来源相同、免疫状况相同。猪只转栏进入下阶段饲养或育肥出栏后,要对猪舍、走道、周围环境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扫,冲洗和消毒。空置15d,再全面消毒1次,才能整批进猪饲养,以利于消灭病原体,确保饲养场地净化。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不仅有利于同时保育、同时空栏、同时消毒和同时上市,而且有利于做好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和充分利用饲养场地。实践证明,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是预防疫病、降低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

2.3 规范引种

猪场必须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尽可能不从外地购买引进种苗,以防传入猪病。如果不能做到自繁自养,需要到外地购买引种时,必须到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禽场引种,同时要了解产地疫病流行情况和该场的饲养管理情况,并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签发检疫合格证后方可启运。经运输到达本场后,隔离观察饲养20d,证明是健康的,方能在本场饲养。许多猪场的疫病往往是由于购进病猪,康复带毒猪或病害猪产品而引起发生和流行的,所以猪场执业兽医师务必做到规范引种,严把引种关。

2.4 环境净化

猪场值班人员要尽忠职守,严格把关,严格管制外来人员和车辆,切实做好有关消毒净化工作。来访客人需换专用工作服、帽、鞋和洗手消毒后,在场内有关工作人员陪同下,经由生产区人行消毒通道进入生产区;饲养员要坚守岗位,不得串栋,减少交叉感染;猪舍内用具要有标记,固定本舍使用,不得串用;饲养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患人畜共患病者不得直接从事养猪生产;猪场执业兽医师不可参与场外单位的猪病诊疗服务活动;进入生产区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经淋浴、消毒,更换消毒工作服、鞋等方可进入;进入猪舍要经脚踏消毒池或消毒垫和消毒液洗手后方可进入;猪场物品实行单向制,凡是猪舍清除垃圾,均须经污物通道运出,不得倒行;外来运猪车辆经严格消毒后,在墙外装猪台等候,凡是出场猪只严禁运回场内;场内各类消毒池由专人管理,责任人应当定期更换不同类型消毒液,以净化饲养环境,确保生产安全。

2.5 病原监测

病原监测是要搞清楚猪场内存在哪些疫病及其危害的严重程度,特别是发生与母猪繁殖有关的疫病时,更应做好病原监测,搞清楚病因。做好病原监测有利于猪场实时掌握疫病的流行和感染状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和调整疫病控制计划,及早发现疫病,及早防制,确保生产安全。

2.6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猪群发生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免疫接种可使猪只获得特异性抵抗力,减少传染病的发生。猪场执业兽医应根据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免疫抗体监测情况,猪只日龄和疫苗种类、性质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有选择地进行相关疫病的免疫接种,经免疫接种的猪只可获得全面的免疫保护,有效控制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免疫接种时要控制好适宜的猪舍温度,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保证每头猪确实获得规定的免疫剂量。免疫接种后,要加强饲养管理,饲养场地要实行全面消毒,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C、速补14、多种维生素及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免疫效果,促使机体产生坚强免疫保护力。免疫接种过程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时做好自身的清洁消毒工作,废弃的针头、针管,疫苗瓶等都应做无害化处理。免疫接种后应详细记录,如疫苗的种类、接种日期、接种方法、接种头数、生产厂家名称,生产批号及操作人员等。

2.7 饮水消毒

饮水消毒就是使用消毒药物对饮用水进行消毒。饮水消毒是猪场的经常消毒措施,用于杀灭水中的病原体,防止病原体的扩散和传播,还可净化水质。饮水消毒不能长时间使用或大剂量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饮水消毒时要选用有GMP认证的兽药生产厂家所生产的合格消毒药物,如季铵盐、氯制剂等,并按说明书规定的剂量进行稀释使用。

2.8 重视环境消毒

在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舍内高密度饲养的条件下,环境消毒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养猪业主要真正将消毒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管理的每个环节去。要建立一个常规的消毒制度并持之以恒,杀灭饲养场地的病原微生物,降低猪群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会。应选购多种不同类型的高效消毒剂,经常性地对猪舍、走道、周围环境进行轮流消毒,每周消毒1~2次,轮流使用消毒剂可优势互补,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产生耐药性。要使用高效、广谱、低毒,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消毒剂,将药残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2.9 药物预防保健

根据本场猪群发病情况和疫病流行特点,制定一个投药程序(方案),有计划地在一定龄期或在气候转变时期,对猪群投药做到预防在先,防止或减少发病。为了有针对性的用药和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应做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并常变换给药的种类。在生产实践中,当猪群大面积发病时,治疗效果常常不佳,因此应在某些疫病流行季节(疫病未发生)之前,或流行初期,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加入饲料或饮水中,进行群体预防或治疗,可收到明显效果。在炎热高温的天气或转群等应激条件下注射疫苗时,应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多种维生素等抗应激和增加机体抵抗力的药物。

2.10 避免或减少应激

猪病的发生、流行及造成的严重程度与应激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干扰。猪群受到各种应激因素,如长途运输、通风不良、过分拥挤、天气突变、免疫接种、高温、寒冷、混群、惊吓、转栏等的影响,常常可引起猪群抗病力下降而诱发疫病。人们也许难以完全消除上述的各种应激因素,但却可以通过精心的管理来尽量避免或减轻对猪群的应激干扰。例如:尽量减少混群转栏、惊吓、捕捉、拥挤等;饲养员进出猪舍时要有规律,在猪舍内操作时动作要轻,避免干扰;特别要防止粗暴喧哗引起猪群惊慌,保持环境相对安静,尽量避免应激因素的出现。在有可能发生应激时,可在每1kg饲料中添加琥珀酸盐150mg或多种维生素500mg或按0.3%的比例添加抗应激Ⅰ号,连用5d,效果良好。这样就能给猪群创造一个安静而舒适的生活环境,使猪群保持良好的生理状况,减少患病的危险,保障猪群健康生长。

2.11 疫病控制

猪群发生疫病或怀疑发生疫病时,执业兽医师要及时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初步诊断,当怀疑发生疫病又未能做出准确诊断时,应尽快采集病料送当地或上一级兽医防疫机构做实验室检查,在未得出实验室检查结果之前,应根据初步诊断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病的传播与扩散,当确诊为重大动物疫病时,猪场全体员工要积极配合当地县级兽医主管部门,依照相关疫病防控应急预案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和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迅速扑灭疫病。

2.12 严格处理病死猪和废弃物

病死猪是场内的主要传染源,必须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T 16548-2006)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污染环境或造成疫病的传播。粪便、垫料和其他废弃物等必须按照《粪便无害化处理卫生标准》(GB/T 7955)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业用肥。污水经分级净化处理后要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T 18596)的要求才可排放。通过无害化处理,能有效地杀死病原体,消除病害因素,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的扩散和蔓延,保障人畜健康安全。

3 结语

建立健全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从整个养猪场的正确选址、合理布局开始,到饲养场地的合理利用、猪群科学饲养管理、规范引种、环境净化、免疫接种和疫病控制等,不仅能预防疫病入侵猪场,而且能通过对猪群实施合理的免疫接种和饲养环境的消毒,控制疫病在猪场内的发生、传播,确保养猪生产顺利正常,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在畜牧兽医工作实践中,要正确指导猪场业主建立健全猪场生物安全体系,落实各项防疫制度,切实做好疫病防制工作,杜绝疫病的发生。总之,只有科学构建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并全方位做好猪场防疫工作,才能全面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使猪群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养猪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猪群猪舍猪场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
阳光猪舍与普通猪舍育肥对比试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