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海镇草原管理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7-01-31周应斌
摘 要:会泽县者海镇是山区农业大镇,也是畜牧业生产大镇,境内立体气候明显,草料资源丰富,本文梭理了全镇草地资源的管理利用情况,总结了草地管理成功经验,提出了加强领导,完善机构;科学规划,试点先行等加强草原管理利用的一些举措,对全镇草业生产有较好指导作用。
关键词:草地管理 畜牧业 现状 发展对策
1 者海镇地理概况
会泽县者海镇位于县城东南部,位于N26°33′21.91″,E103°37′24.43″,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势高低差异大,最高海拔2587m,最低海拔2020m,相对高差567m,年平均气温12.6℃,年降雨量560~1200mm,立体气候特点较为明显。政府驻地距县城40公里,东邻大井镇,南接新街乡,雨碌乡,西连乐业镇、宝云街道,北与矿山镇接壤,境内有一个长海子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辖区总面积282平方公里,辖茂源、小闸、小街、新华、育英、石咀6个社区居委会和蚂色卡、阿依卡、柳树、新村、新店子、发基、拖木、三家村、犀牛、者海、鲁基、三多多、瓦窑、石河、五里牌、钢铁、七五卡、盖胜、陶家村、拖茨、中村、陆兴、油房、付家村、多发25个村民委员会,共193个村民小组。全镇有耕地面积8.4万亩,2018年,全镇完成存栏生猪149700头,大牲畜56915头,其中牛存栏56292头,羊存栏达29867只;出栏肥猪244144头,肉牛28158头,菜羊27619只,禽肉产量946吨,畜牧业产值完成43168万元,畜牧业收入达37144万元,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3658元。
2 草原基本情况
2.1面积概况
者海镇地形复杂,山脉多为南北走向,西高东低,西部山梁较大,但地势平坦,形成特有的高山缓坡草场,往东山梁相对较小,但坡度大,山势交错,形成很多沟壑河流。根据1981年草山资源普查资料统计,全镇共有天然草地17400 hm?,其中6667 hm?以上的有1片,占总面积的4%;3333~6666hm?的草地共有1片, 占草场总面积的2%;667~3332hm?的草地共有4片, 占草场总面积的34.5%;66.7~666hm?的草地共有9片, 占草场总面积的5.2%。
但后期,因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大面积植树造林,以上数据参考性已大幅降低。在2017至2018年的全国草地资源清查工作中,会泽县与省、市相同,经购卖服务的方式,由云南某测绘公司结合“国土二调”和全镇草原奖补数据清查得,全镇共有草原面积1759.9hm?,其中100hm?以上连片草地2片,主要分布于多发、油房村等,草地资源261.42 hm?。
2.2草地气候类型
者海镇地处低纬高原,属南亚热带、温带等共存的复杂气候类型,有典型的立体气候,大部分地区光、热、水资源充沛,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湿季节分明,具有獨特的高原季风气候和丰富的立体气候特色,适宜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草地畜牧业。
2.3牧草种类及分布
据草山资源普查资料统计和县级业务部门的标本采集整理,全镇共收集到饲用植物110科621种,在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植被主要有西南野古草、羊茅草、短柄草、西南萎陵菜、云南米口袋等;海拔在2000~2500m的高山,植被主要为红裂稃草、鹅观草、画眉草等;海拔在2000m以下的山地,草地植被主要为白茅、鸭茅、清香茅、紫羊茅、金茅、画眉草、扭黄茅、狗牙根、狼尾草、扭黄茅等。主要饲用植物有:西南野古草、狗牙根、雀稗、画眉草、西南异燕麦、直穗鹅观草、糙野青茅、刺芒野古草、红裂稃草、马唐、箭竹、棒头草、狗尾草、牛筋草、臭根子草、羊茅、牛毛草、绒毛草、短柄草、四脉金草、白茅、鼠尾粟、狼尾草、川滇翦股颖、硬秆子草、河八王、荩草、竹叶茅、鹅观草、知风草、早熟禾、毛叶荩草、黄背竹、青香茅、二花珍珠茅、砖子苗、烟台飘拂草、夏飘拂草、云雾苔草、光茎栓果菊、滇苦买菜、野冬菊、山莴苣、燕麦灵、白地紫苑、白草梅、云南米口袋、紫苜蓿、金花菜、五叶豆、截叶铁扫帚、刺夹苜蓿、野荞麦、胎生廖、西南委陵菜、火棘、地石榴、老鹳草、杏叶防风、寸金草、水红木、白绿叶、山苍子、车前、山杨柳、杨梅、鸡素子、响柏杨、土连翘等等。由于受海拔和复杂气候的影响,导致了不同的草地类型的群落结构多种多样。
3 草原管理现状
全镇可利用草地及草地资源面积1058.9hm?。在经营管理上,天然草地大部分虽然已随林地、荒山划分到户,但全镇没有设专职机构和人员,也没有草管员。加之,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植树造林的高度重视和扶持力度的加大,林、牧发展没有协调规划和统筹安排,连片草地被分割为零星分散的草地,所以,不论采取任何形式的管理、承包都很困难,从而导致了农民对草地“只用不管”,随意争相放牧,造成草地过牧,有的无法利用,严重影响了草食型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除少部分人工种草外,全镇未实施过退牧还草等草山治理项目,只在上世纪末,在长海子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周边种植了1000余亩牧草,但到现在,早已退化,少部分村组根据实际情况也相应制定了草地管理利用措施和村规民约,部分签订了草地承包合同,承包类型有集体承包、联户承包或分户承包。在管理上与天然草地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3.1承包情况
承包的草地主要是权属、界限清楚,责、权、利明确,无纠纷的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承包期限一般为10~30年,承包形式主要有三种。
3.1.1单位集体承包。有者海镇水务所,承包了长海子水库周边草地199亩,定期种草,作为湿地所用。
3.1.2个人承包。有石河村个体老板唐开国,承包本村草地600余亩;五里牌村村民韩开富承包本村草地及疏林地近1000亩用于养殖业。
3.1.3分户承包或联户承包。大部分村民小组都有分户承包或联户承包,共同管理利用。
3.2签订承包合同
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包方(村民委员会)和承包方的权利义务;承包草原的座落、面积;承包期和起止日期;承包草原的用途;发包方提供的生产经营条件,核定草原载畜量;承包方缴纳草原使用费;草原承包合同的违约责任和纠纷处理;草原承包合同的变更、解除与终止等。
3.3管理利用
以现有草地为基础,因地制宜,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镇畜牧兽医站分类指导,提出指导性意见,养殖户合理制定载畜量,以草定畜, 维护草场的可持续发展。
3.3.1、制定管理办法
承包人权对侵犯草地的各种不法行为进行制止,有权责令侵犯人赔偿经济损失,有权按规定确定罚款金额,收取罚款。草地封育期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草地内放牧或刈割,违者对畜主处予罚款,牛每头次5元,马(驴、骡)每匹次5元,羊每只次3元, 猪任何时候都严禁放入草地,违者罚款10元,禁止在草场内采药、挖柴、取土或开山炸石,违者每人次罚款10~500元,草场禁牧期间,偷割牧草每人次罚款5元,所收罚款一律用于草场及附属设施的恢复、维护。
3.3.2、落实放牧制度
每片草场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放牧或休牧时限,依据当地林业工作站的封山育林、育草规划,实行封育数年后开山放牧。
4 管理存在问题
4.1 “三权”问题
少部分草地权属界限不清引起纠纷,有的草地被邻乡、邻村民长期偷牧、霸牧。大部分天然草地虽然随荒山被划分到一家一户,但草地零星、草质差,草场使用管理权无法固定,老百姓对草地只用不管,争相放牧,致使草场退化严重,甚至破坏草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4.2林、牧用地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由于林、牧用地没有科学合理规划和协调统筹安排,致使连片草地被分割为零星草地,加之超载过牧,产量逐年下降,有的无法利用,严重影响了草食型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4.3承包到户落实不下去的主、客观原因
4.3.1、由于草场植被优劣差异较大,难以做到合理划分。
4.3.2、大多數草地分布在山区或半山区,主要经济来源靠发展草食畜牧业,家家都养牛羊,如果把草场承包到每户,一种原因是零星、分散不好管理利用,另一种原因是把自己草地、荒山让给他人承包则自己没有放牧的地方,群众难以接受。
4.3.3、草地面积小,产草量低,草质差,效益低,农民贫困,对建设和改良天然草地又没有资金投入。
5 权属落实草地做法和经验
5.1 强化宣传引导。当地政府和畜牧站大力反复作宣传、发动、讲解、做工作,使农民真正懂得草地落实到村、村民小组管理的好处。
5.2 集中经营。草地权属无争议,饲养牛羊户相对较少,采取个人承包,村委会组织管理,集体利用。
5.3 统一管理。饲养牛羊户较多,统一放牧较困难,则采取专人看管,统一开山和封山,各自放牧,开山和封山时间由村民小组视草场的生长情况和放牧强度决定。
5.4 相互监管。草地离村庄近,容易管理的草地,且农民自愿、积极性高,实行村民集体管理、相互监督,统一利用。
6 发展对策
6.1加强领导,完善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等相关规定,结合国家、省、市、县要求,须加强对全镇草原保护建设的管理和监督,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单独专门管理机构,增设人员编职,划分职能职责,独立专职管理,配备草原管理专用防火指挥车及相关草原监督管理执法装备等,并与外省其它草地一道,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的草原保护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变草原保护不够、建设不力、利用不当、退化严重的现实。
6.2强化监管,严格执法。强化草原承包管理,规范草原承包经营,引导草原合理流转,鼓励大户承包经营,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建立健全镇、村、组草原管护网络,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制定村规民约,将禁牧和草畜平衡纳入村规民约管理,聘用牧民监督管理员,巡查禁牧区、休牧期的牲畜放牧情况。
6.3科学规划,试点先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等规定,为利用好全镇草原,从政府层面尽快编制草原保护建设规划,理清发展纲要,把较大的连片草原纳入市县草原保护范围,按照统一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连片保护建设的原则,争取启动石漠化草地治理试点、试验性种草、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试点、农作物秸秆养畜示范、草畜配套示范等重大工程,增强发展后劲。
6.4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开发草地,量力而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不得超载过牧,应有序利用,适时除杂,严打在草地内建设房屋、占用草地、挖沙取土等违法行为。
6.5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草原生态脆弱、严重退化的草地应采取差异化保护建设措施。对生存环境恶劣、草原重度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采取“禁牧、围栏、封育”和免耕补播、施肥的技术措施。对中度以下退化草原采取“分区围栏、划区轮牧、季节性休牧”和带状轻耙补播、施肥的技术措施。把纳入禁牧、草畜平衡管理的草原全部划入基本草原,参照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实施。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强化牛羊养殖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引导农牧民由传统粗放的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圈养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季节性休牧相结合的科学饲养方式转变。
6.6以草定畜,平衡草畜。成立草原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能职责,结合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以村、组为基本单元,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按照村级一事一议程序,实施禁牧轮牧制度,狠抓减畜计划,合理引导当牧民,以草定畜,超载部分坚决淘汰出栏,通过3~5年时间追踪落实,基本实现草畜平衡。
6.7劳务输出,减小压力。人事劳动部门、职业技术学校等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山区农民及草原周边地区农民的倾斜力度,让更多人的“走出去”,减小当地农民对养殖业的过渡依赖,留出发展空间,推动草地恢复性建设。
6.8加大投入,稳步治理。在认真组织实施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充分发挥补奖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依托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试点、农作物秸秆养畜示范、草畜配套示范等项目,积极向上级争取扶持政策,按照“统一规划、项目整合、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计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用于草原保护建设和草原畜牧业发展。
作者简介:周应斌(1980.12— ),男,畜牧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畜牧业科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