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文化建设路径

2017-01-31周丽媛

西部论丛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周丽媛

摘 要: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相辅相成,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党内政治生态在党的生存方式、政治习性和生存发展状态方面仍然面临着困境和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需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核心是要加强党内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党内政治生态 党内政治文化 精神文化 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需要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关键也在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推动了一大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举措落地生根,促进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使党内政治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当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影响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有力实施。新时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坚持源头治理的思路,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为突破点实现精准发力,促进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好转。

一、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的现实困境

“政治生态,是指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以及在此政治环境下养成的政治习性,同时也指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1] 党内政治生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因受特定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生存方式、政治习性和生存状态。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历程中,不断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形塑了总体良好的政治生态。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巨大政治勇气进一步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使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效。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生态建设领域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境和挑战。

(一)从生存方式上看,脱离群众、不接地气是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的最大危险

中国共产党是群众性政党,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群众路线是长期以来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力量源泉,是党拥有强大号召力和组织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是推进党的各项事业顺利前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報告明确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2]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最大的政治便是永远代表民心、不断实现民意。中国共产党是否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否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以一贯之,人民群众的反馈是最真切的检验标准。随着社会主义矛盾的转换,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党内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党组织仍然存在着“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等脱离群众路线、漠视群众诉求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破坏党群关系,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如果脱离群众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导致党内政治生态严重失衡,造成党组织运行不畅,进而影响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3]的有效发挥。

(二)从政治习性上看,不讲政治规矩、不守政治纪律是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的最大隐患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政治习性的作用不容小觑。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六条规定”到“八项规定”,从《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都表明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良好政治习性的养成,并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作出新的调整和规范。步入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党员干部行为规范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从而对党的政治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管党治党失之以宽、失之以软、失之以松,导致党内不良政治习性不断恶化并逐渐成为新时代威胁党内政治生态的潜在污染源,严重影响了党内政治生活的纯洁性,阻碍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有序推进。具体来讲,当前党内存在的不良政治习性主要包括一些党员干部不讲政治规矩、不守政治纪律,在从事公务活动和私人活动中把党的政治规矩和纪律抛之脑后,要么忽视党内深入调查研究的实践经验,消极应对群众意见,敷衍了事、谋取权位;要么背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阳奉阴违、欺上瞒下,对党不忠诚不老实;要么违背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妄发言论、拉帮结派,沾染不少江湖习气。因此,新时代要塑造良好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大力消除党内政治生态隐患,破除不良政治习性,促进党员和领导干部良好政治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从生存发展状态看,消极腐败和理想信念缺失是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的最大威胁

正如生物病毒一样,腐败是入侵党的健康肌体细胞的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隐蔽性。从破获的大量腐败案中,不难看出党内腐败分子腐化的政治生活打破了党内政治生态的平衡,使党内政治生态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有些党组织已经出现集体式和塌方式腐败,严重污染了整个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导致窝案串案不断发生,带病提拔等现象屡禁不止。从主观方面看,消极腐败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理想信念的缺失,一些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甚至出现“毫无政治信仰,长期搞迷信活动”的现象。正是由于理想信念不坚定才容易受腐败因子的侵蚀,被各种坏习气俘虏。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党要不遗余力破除党内腐败余毒,就要积极应对理想信念缺失风险,维护气正风清的政治生态。

总而言之,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而必须从根上杜绝党内政治生态的污染源。政治生态不改变,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存在的脱离群众、不讲政治规矩和纪律、腐败行为多发和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将得不到根本的解决。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党内政治生态污染的问题,就必须从政治文化上入手,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政党文化。

二、党内政治生态困境的政治文化探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强调,“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4] 党内政治文化内在体现一个政党内部成员所共有的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外在表现为政党内部成员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选择,包含了党内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深刻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中政治行为主体的生存方式、政治习性和生存发展状态。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当前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的诸多困境和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党内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未能充分有效发挥对政治生态的涵养作用。

(一)党内政治生态困境源于党内精神文化熏陶不够

党内精神文化是党在长期意识形态工作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激励无数共产党人开拓进取、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党内精神文化首先表现为一种信仰文化。2012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一直以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党内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一些党员干部仅将其当做工作任务,学习流于形式,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入脑不入心。人民群众最痛恨的腐败问题就源于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丧失政治定力,忘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最终走向腐败堕落的深渊,极大影响党内精神文化建设,严重破坏党内政治生态平衡。

(二)党内政治生态困境源于党内行为文化引领不足

党内行为文化以党员干部作风为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广大党员干部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价值取向。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工作作风。这是党内行为文化最基本、最有力的体现,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一些党员干部易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侵蚀,陷入码头文化、山头文化的怪圈,进而成为危害党内政治生态的顽瘴痼疾。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部分党员干部不良的政治习性容易污染周围的政治环境,而受到污染的政治环境又会潜在的对个人行为产生不良影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如何加强党内行为文化的感染力、感召力、引领力,加大对不良作风的排查和监管,防微杜渐,是化解党内政治生态困境的现实课题。

(三)党内政治生态困境源于党内制度文化导向乏力

党内制度文化是凝结在党内法规制度中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念,是约束党员行为的规范性文化。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党内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的桥梁,其导向力的大小与全体党员对党内法规制度的思想认同和具体执行状况密切相关。因此,从思想认同和执行力角度看,當前党内制度文化导向乏力一方面是由于党员对党内法规制度的认同感缺失,导致制度文化的正向激励导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且略显微弱;而在另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缺少制度观念、制度思维,党内法规制度执行不力问题突出也直接导致当前党内制度文化导向乏力,主要表现为“办事忘法、制度装门面、选择变通、降格处理、特殊例外、重结果轻程序、推诿扯皮、执行片面等”。[6]厚培党内政治生态土壤, 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党内制度文化建设, 将“看不见的”文化观念和“看得见”的制度载体相融合, 发挥制度文化在党的建设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和形塑作用。[7]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文化路径选择

面对当前党内政治生态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将治理的着力点放在政治文化的正本清源上,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入手,核心是要加强党内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党内精神文化建设

深入推进党内精神文化建设,关键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这就需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同时同向精准发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统一。

首先,推进党内精神文化建设“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基于文化自信深入推进党内精神文化建设即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提高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革命文化的感染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在理论的学习中找准理想信念与个人实践的契合点,让理想信念真正学入脑、思入心、见于行。唯有使理想信念成为源于内心深处的思想认同和行为自觉,才有助于摆脱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的困境。

其次,推进党内精神文化建设需要丰富和创新教育形式。理想信念教育强调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没把握好形式,极易陷于枯燥。因此,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要激发党员同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通过走近先锋模范、走入党性教育基地、走向人民群众等教育形式,感悟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历史渊源、理论魅力和现实意义。同时,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的监督管理,规范党内组织生活,避免出现“不懂、不学、不信”流于形式的现象,让理想信念之光照亮党内的每一个角落。

(二)抓住关键少数,全面推进党内行为文化建设

全面推进党内行为文化建设是化解党内政治生态现实困境的关键一招,要牢牢把握“党员”这一政治生态主体,以领导干部为重要抓手,重点是要传承好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

首先,抓好党内行为文化建设,重点在于抓住“关键少数”,教育“绝大多数”。党员是推进党的事业的基本力量,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则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推动党的事业全面发展迫切需要维护好党内政治生态环境。保持党内政治生态的良性循环离不开广大党员同志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更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指引力。所以,要想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维护党内良好的政治行为文化,必须从党员着手,以领导干部为关键突破点,明确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即要求事事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群众立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踏实走好群众路线,在全党上下形成亲民爱民为民的风气,提高对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病毒的免疫力。

其次,抓好党内行为文化建设,还需要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现在,确实需要修复政治生态,把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大大恢复和发扬起来。”[10] 恢复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需要充分发挥先进榜样引领教育和腐败案例警戒教育合力。近年来,党以先锋模范人物为引领,积极宣传各行业各领域先进典型事例,越来越多的鲜活事例和先进典型来自基层,来自普通党员干部,使榜样引领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深入剖析腐败案例,开展违纪违法警示录教育,就是要通过反面案例在党员心中筑牢“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思想防线,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以榜样为指引、以案例为警醒的作风教育,在全社会释放坚决反“四风”、紧抓作风建设不放的信号,大力营造积极作为、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有益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化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突出问题。

(三)发挥正向引领作用,有效推进党内制度文化建设

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需要加强党内制度文化建设。“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11],抓好党内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通过制度的强制性来矫正党内失衡的政治生态,并通过制度的稳定性来巩固党内政治生态净化的成果,使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活更具有持久性。

首先,加强党内制度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内法规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党内制度文化的发展状态。因此,要在划清制度红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内法规的行为引领作用,坚持负向惩戒和正向鼓励相结合。一方面,完善严惩腐败、加强监管的体制机制,使全体党员“心中有党、心中有戒”,从而将党内法规制度的外在约束内化为全体党员的行为自觉。另一方面,形成鼓励创新、容错纠错的制度机制,从而使党内法规制度的内在引领力外化为全体党员的积极作为,真正做到“让干净的人有更多干事的机会, 让干事的人有更干净的环境, 让那些既干净又干事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施展才华、脱颖而出, 真正实现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互促共进。”[12]

其次,加强党内制度文化建设,需要增强党员同志的制度意识、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形成全党自觉尊崇党章党规、遵守党章党规的文化。具体来看,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制度意识的强弱。因此,必须要在全党培育尊崇党章党规的党内文化氛围,强化党内法规要发挥规范党员思想行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功能,树立起相应的权威,从而达到全体党员的自觉认同和共同遵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营造良好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

总之,气正风清的党内政治生态既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党兴党的必要条件。在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因素中,党内政治文化以其潜移默化的特点而成为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因此,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就需要系统推进党内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协同建设,不断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扎紧权力制约的制度笼子和发挥党内法规的引领作用,从而促进党内政治生态实现有机平衡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郝宇青.“政治生态”的内涵解读[J].探索与争鸣,2015,(11):23.

[2][3][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4] 中共十八屆六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6-10-28(01).

[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06.

[6] 中组部研究室部刊处.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不强的主要表现[J].党建文汇,2016,(5).

[7] 杨建军,杨睿.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加强党内制度文化建设三题[J].理论导刊,2017,(09):69.

[8]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N].新华日报,2017-01-07(1).

[10]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N].人民日报,2016-01-01(001).

[1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2] 习近平.建设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 努力实现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J].党建,2017,(07).

猜你喜欢

党内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
用党内政治文化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重构政治生态的着力点: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小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新常态经济时期构建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班级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