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中学”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案例分析

2017-01-31张丽杨光

西部论丛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做中学

张丽 杨光

摘 要: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分为六个主要的步骤,作者将其与小学科学课中的沉浮单元相结合展开全面论述,试图清楚的解释其在科学课教学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做中学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做中学 小学科学课 浮沉

一、“做中学”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1、“做中学”教学模式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是“做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第二部分根据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好的问题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第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猜想与假设。学生观察提问后根据学生已积累的生活经验,经过想象创造性的提出新的说明方式形成他们的猜想假设。

(3)动手探究。这是“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记画下来,教师进行随机指导。

(4)记录信息。学生将观察到的与实验做出的记录在纸上以便归纳总结出结论。

(5)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在动手探究过程中,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可大胆的提出质疑,将自己的观点提出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鼓励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6)拓展延伸。适时将课堂上的问题引向生活,鼓励学生科学态度。教师可以在每周开一次汇报会,使学生能够及时记录、整理、汇报将科学活动得以深入开展。

2、下面将教学模式与物体的沉浮单元的学习相结合

(1)提出问题。物体的沉浮现象与什么有关呢?铁块在水中是沉的,为什么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呢?

(2)猜想与假设。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观察对象: 小石块、泡沫、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请做出合理预测,并说明理由

(3)动手探究。试试看,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让它浮在水面上。

(4)记录信息。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条件:1、橡皮泥的形状为(实心球、沉的形状、能浮的形状1、能浮的形状2、能浮的形状3)

2、量杯里的水量均为200毫升

请记录:放入橡皮泥后量杯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橡皮泥的沉浮状况。

(5)交流总结。排开的水量越多越能浮在水面上。

(6)拓展延伸。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建议

1、“做中学”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

(1)“做中学”要求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新课改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帮助者。“做中学”理念下教师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学习知识,使学生在做中、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

(2)要求教师事先做好缜密的教学计划,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上好一堂课需要做好缜密的教学计划,其中包括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评价几个方面。上好一堂课教师需要了解教材和了解学生,小学科学课的学习是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因此教师应使学生在合理适当的范围做出猜想与假设,在动手探究时先让学生自主实验遇到问题时教师及时引导解决问题。

(3)课堂“活而不乱”的关键是教师高超的课堂管理技巧。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很容易出现学生交流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动手实践中把实验材料当作玩具而不进行应有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是混乱的、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活而不乱的。每位学生都怀着兴趣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究的关键是教师高超的课堂管理技巧。

(4)要求教师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的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与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需要不断地提高并且能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小学科学中一些像植物从幼苗到生长成植株的过程可以用幻灯动画的形式播放让学生形象具体的理解概念将有利于后面的探究学习。

(5)要求教师有课程意识,掌握本土教材开发的基本方法。小学科学中的实验可以根据当地自然特点适时选取教学内容,这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培养科学的态度。因此教师要掌握本土教材开发的基本方法要在不损坏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做中学”的有效实施途径

“做中学”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亲身体验探究学习作准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来源于生活,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做支持者与领导者。对学生要采取多元评价方法,以鼓励,支持为主。拓展研究难度要适当,探究时间不宜过长,以巩固加深所学知识为主。“做中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创新实践精神。教学的提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教师需要为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总之,做中学教學模式的实施必将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希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广为利用,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有利于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 光霞.21世纪英国小学科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教育导刊,2014(11).

[2] 丁琦.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调研及对策探究[D].苏州大学,2010.

[3] 徐正文.“做中学”模式的建构及有效实施[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第四期,2011.

[4] 房慧、张九洲.“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教研,2011,2.

[5] 孙玉花.杜威“做中学”课程思想及其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6.

[6] 陈曦.谈小学生科学课学习兴趣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第29卷第5期, 2011.10.

[7] 王根福.小学科学“做中学”的有效微探[J].教研前沿.2011.9.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课做中学
小学科学课物理环境的建设研究
技校“项目教学法”的讨论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的几点思考
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分析
“做中学”和“做中教”中的“学”“思”研究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上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