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马克思对思想史资源的利用、批判和超越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为例

2017-01-31张乃什

山西青年 2017年16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手稿黑格尔

张乃什

探析马克思对思想史资源的利用、批判和超越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为例

张乃什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著作,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提出“异化劳动”理论,这一理论也成为《手稿》论述的核心范畴。本文从原著出发,通过对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范畴的解读,试讨论其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思想家异化论述的批判过程及这一著作在社会主义思想史语境中的位置,为当代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提供启迪。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史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在马克思之前,异化就被启蒙思想家作为论述的工具之一,格老秀斯、霍布斯等人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中,异化思想被作为一种政治国家制度的构建模式加以论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从国家问题开始的,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广泛了解普鲁士的社会现实,直接参与反对普鲁士国家政治、维护民众利益的斗争。黑格尔哲学认为,普鲁士国家是绝对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国家与法规定市民社会。而在现实社会,普鲁士国家是自由的敌对者、是维护私人利益的工具。马克思还用异化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具体论证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和市民社会是相分离的,这种分离的根源要从人和人的本质出发。在私有制统治下,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使他们成为社会的例外,这种异化、分裂使人脱离自己的普遍本质,这种普遍本质,在私有制之下逐渐向特殊本质的异化,造成了国家和市民社会分离。要消除这种分离、要想实现人类解放,就必须将人和人本质的异化加以克服。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篇著作论述了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关系,认为实现人类解放,必须诉诸“物质基础”。在这段论述中,马克思已经开始涉及到私有财产和货币问题,但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对异化的叙述局限于政治学和哲学领域,到1844年,马克思将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将异化和劳动结合起来,这个转变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主要体现在《手稿》之中。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内容与逻辑梳理

在《手稿》笔记本Ⅰ前三章,马克思分别分析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这三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阶级的三种收入来源。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劳动和资本对立的经济根源。在第四章“异化劳动”部分,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在这一部分,马克思通过归纳前三章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详细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揭露出来。

马克思在《手稿》笔记本Ⅰ第四章“异化劳动”部分是这样揭示异化劳动的:“从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经济事实出发,认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能解释私有财产的事实。”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难以说明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和规律,把需要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先用“异化劳动”描述了一个劳动的产品和劳动对立的事实。工人在异己对象中的劳动产品,成为不依赖他的力量,以致出现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丧失、被对象奴役。而劳动的现实化变成非现实化,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进行了分析: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就是劳动对象化中的异化。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力量越强大。异化同时表现在生产活动和劳动产品中,因为产品是活动、生产的总结。若劳动的产品是外化,生产也是外化的活动。这种外化的劳动表现在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在不劳动时舒畅,在劳动时不舒畅。

在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劳动的异化行为之后,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归纳:主观的方面就是劳动中的自我异化,客观方面就是物的异化。从这两个规定可以得出第三个规定: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类本质”曾被费尔巴哈多次使用。马克思借用这个词来说明人的社会本质,与动物不同,人是通过劳动,将自己的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志的对象。马克思认为,人同他本身的劳动产品、他本身的活动、还有他的类本质相异化,所产生的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人同本身对立,也同他人对立。

马克思的结论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和结果是阶级对立和私有财产。他以分析异化劳动为抓手找到了解答私有财产起源问题的答案,他认为“使至今没有解决的各种矛盾立刻得到阐明。”我们可以通过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两个因素阐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从这两个因素出发对商业、竞争、资本、货币的探讨,可以说是马克思一生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初步构想。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对思想家成果的利用、批判和超越

我们考察了《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的内容之后,需要思考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他这一思想的产生,他是如何将异化这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从哲学批判进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这就要考察马克思对较早、同时期思想家的异化观点如何进行利用、批判、超越的。

国内学者认为,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论对马克思异化劳动观的产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马克思异化劳动观的主要理论来源。但布鲁诺.鲍威尔的宗教异化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也是不容否认的。

在黑格尔的理论中,异化的扬弃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环节,这种扬弃是使外化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这种否定的辩证法在马克思考察异化劳动时被吸取。而马克思也揭露了黑格尔异化论的唯心主义本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异化的扬弃只局限在精神领域,而马克思将其带到现实生活中来,通过异化劳动揭示了现实中工人的异己化状态。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叙述,是同批判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因素相关的。

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也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的利用和改造,克服、超越其人本主义色彩的成果。费尔巴哈是从人本主义理解异化的,把异化思想作为宗教批判的观点和方法。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基础是人,上帝是人本质的异化,上帝的人格性就是人被异化的人格性,同黑格尔相比,费尔巴哈将人从精神领域拉回现实生活领域,从人本身寻找宗教的本质,这份贡献应归于费尔巴哈。马克思超越了在费尔巴哈那里贫乏了的异化概念,从现实生产活动寻找异化劳动的原因。

关于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这里借用比较典型的陈先达教授的观点,“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异化观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异化主体的变化上。”在黑格尔的异化概念中,异化主体是绝对观念,他并不重视人;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主体是自然的人,然而尽管费尔巴哈从唯心主义到了唯物主义,但在他那里,异化主体变的贫乏化了,批判也只局限在宗教领域。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找到了真正的异化主体是“具体的人”,是劳动者。如果说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过程,从哲学上就是从人本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跨越的过程,《手稿》处于这个转变过程的重要环节。

此外,布鲁诺.鲍威尔对马克思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其从异化批判宗教,将宗教与社会历史相联系的,他将异化思想看成“批判的武器”,其对宗教和封建制度的批判有进步意义。鲍威尔的影响,体现在马克思在《手稿》中在叙述异化劳动概念时,在语段中仍然提及宗教的异化,马克思正是在接受和改造其宗教异化思想基础上,将异化深入到政治经济学领域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构建,是批判、吸收、超越前辈和同时期思想家异化理论成果基础上产生的,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一生贯穿的批判理论从政治学、哲学到经济学的过程,是从唯心主义、人本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构建的过程,从精神领域到现实领域的过程。对于这个动态过程的考察,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发展的重要组成。

四、考察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我们在考察以上内容后可能出现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如何看待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地位?如何看待其理论基础?其思想是“高峰”还是依然“不成熟”?为什么当代还要继续研究《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依然需要我们从马克思原著出发,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待它所处的位置,加强对与其同时代的思想家思想理论的联系和区别研究,以避免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定位。同时,既要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进行微观考察,也要将其放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的宏观角度来客观看待,如较多学者聚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出现的“两个异化”问题,如果我们考察其所处的不同写作环境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或许可以得出其不是互相否定,而是马克思思想螺旋上升过程的不同阶段的结论。当然,不同时期著作的同一名词在应用目的、发挥作用都是有很多区别的。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不能简单等于其异化思想,尽管异化劳动及其四个规定在绝大多数研究中处于主导位置,但也有研究指出需要认识到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其他部分。因此我们应避免理解的片面化。最后,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做到方法论上的自觉,努力从原著出发,探索马克思文本写作的思路和范式,掌握马克思著作中的方法原理,才能将马克思的思想活动更好在当代展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单文丽.国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研究的综述[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11(6).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陈先达.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两次转折[J].中国社会科学,1982(2).

A

A

1006-0049-(2017)16-0229-02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手稿黑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丢失的手稿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