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创新文化助力国企提质增效的路径探析与思考

2017-01-31梁爱兰

山西青年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中核提质元件

梁爱兰

新常态下创新文化助力国企提质增效的路径探析与思考

梁爱兰*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新常态;创新文化;国企;提质增效;路径

面对当前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6年1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提出提质增效是2016年央企的头号任务,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首次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在此之前的2015年底,中央召开会议为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支招,一是紧盯市场需求强化创新;二是加强分类指导;三是推进管理增效;四是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五是创新政策支持。其中强化创新是中央给出的第一招,也是企业从自身寻求突破的首选。为此,本文将着重探析创新文化在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上的现实路径,并对创新文化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进行些许思考。

一、新常态下创新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任何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都可称之为创新文化,创新文化从精神层面上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从制度层面上为创新活动提供保障,从物质层面上为创新活动创造条件。它是崇尚创新、激励创新、保障创新的价值理念、行为习惯、规章制度与社会环境等的总和。所以,探讨创新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势必要从创新入手。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定位为新常态下创新文化的生成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合法性依据

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2015年他提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同年,在视察杭州高新区时强调“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还曾提出“企业是创新主体,掌握了一流技术,传统产业也可以变为朝阳产业”,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习总书记关于创新的定位——发展之基、制胜之道,为创新文化的生成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合法性依据。

(二)深化国企改革的破解之道为新常态下创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无论是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强调“把科学和技术在国家大局”的核心创新,提出“科学技术”在经济转型创新发展的方向,创新、再创新”。在深化国企改革中,创新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新经济正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国有企业改革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其中,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激发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制度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当前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外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国有企业必须加快参与发展新优势和领先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但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全适应需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融入全球经济。所以,建立市场化、有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成为改革的根本。无论是制度还是管理上的创新,都为创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足以深入到企业改革的方方面面。

(三)中核集团的发展目标为新常态下创新文化的深植提供了更为肥沃的土壤

作为中国核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从“两弹一艇”打造中国核电自主品牌的成功发展,中核集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军民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核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核燃料循环产业体系。它对中国的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的历史时期,中核集团提出了“做优做强、世界一流”的中核梦,近10万干部职工秉承“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企业精神,奋力拼搏、不断进取。“十二五”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华龙一号”开工建设、地浸采铀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掌握乏燃料后处理技术、铀浓缩离心机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自主研制的CF3核燃料元件完成主要研制工作、实验快堆首次连续满功率稳定运行72小时、自主研发的世界先进质子回旋加速器首次调试结束等,无一不证明了中核集团在创新上的累累硕果。自主创新是核工业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是核工业做大做强的根本途径。只有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才能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牢牢把握国家安全的命运和民族经济的发展。所以,核工业的性质更需要创新,核工业的发展目标更是对创新文化的大力呼唤。

(四)实现个体价值的需要为新常态下创新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强劲的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各需要层次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低到高逐渐上升、发展的;同时存在有几种需求,但每个时期都有需求占据主导地位;低层次的需求一旦满足,就不再有激励作用,而会增强激励力是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它指的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能力,完成一切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马斯洛认为满足自我实现的方法需要因人而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你的潜能,让自己越来越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当下,在很多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占很大比重,这些员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职业规划、人生目标,在人生行进过程中,追求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因此,创新成为他们内在的需求和主动的行为,这也就为创新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强劲的动力,而且这样的动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和辐射作用。

二、创新文化助力企业提质增效的路径探析与思考

综观上述对创新文化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分析,可知在经济新常态下,任何一个国家、企业、个人都需要创新,因此培育创新文化、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就成为每一个组织的必然选择。笔者将透过中核集团旗下一个有着近60年发展历程的老厂——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北方公司)的创新举措,尝试分析创新文化在企业提质增效中的现实路径。

(一)以战略创新为先导,坚持做强做优主业,提升品牌影响力,培育激励创新的价值理念

人们都知道,价值观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在创新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人们的活动能否创新。只有树立弘扬献身科学、敢于怀疑,具有批判精神,建立合作开放理念及团队的概念,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尊重人才,鼓励探索,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

创建于1958年的中核北方公司便是在早期核工业建设者们立誓为科学献身的豪情壮举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前30年,中核北方公司的贡献可圈可点。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建立了中国的铀的化学转化科研和生产系统、铀冶金处理、核燃料元件制造和轻质材料的生产,建成了“厂所合一”的企业主体,为“两弹一艇”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世纪,中核北方公司抢抓核电发展机遇,坚持军品优先、核品为主的战略产业布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掌握了从1代到4代核电燃料元件产品的制造能力。2002年建成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2008年建成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2015年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具备了制造合格燃料组件的条件和能力,2016年高温气冷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正式投产。这些项目的建成,不仅使中核北方成为了拥有从第1代到第4代核电燃料元件产品制造能力的生产研发基地,更使中核北方的产业能力建设翻了4倍,为企业的“十三五”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在企业近60年的发展中,战略创新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创新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四个元件厂分别座落在公司厂区主干道两旁,现代化的工厂、一尘不染的车间、高素质的员工无一不在预示着这个老厂的璀璨明天。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让以80、90后为主体的年轻职工深知创新的重要性,并将之付诸于本职工作。

(二)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坚持技术为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崇尚创新的行为习惯

一提到技术创新,很容易让人想到令人头疼的研发投入。但是,一个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一定是有创新的企业。

中核北方公司利用“生产科研于一体”的企业优势,实现了从制造到研发的转变,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先后研制完成了CAP1400自主化燃料原型组件、中国铅基研究堆CLEAR-Ⅰ原型件等新型燃料元件,并正在开展中科院“创新2020”专项钍基熔盐堆燃料元件、ADS嬗变堆用燃料元件、海上浮动平台燃料元件、小堆燃料元件、环形燃料元件等新型燃料组件的研发。公司生产的航天器用测高仪屏蔽器、中子医疗堆燃料元件、民用放射源屏蔽体等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特别是公司研制的贫铀屏蔽体成功应用于嫦娥探月工程,为促进国家核电事业的发展和核技术应用的进步做出了新的贡献。

不掌握核心技术,就要处于被动,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拉近与国家先进水平的距离,一定要迈出设备国产化这一步,从而将主动权攥在自己的手中。曾经引进加拿大技术建成的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中核北方公司加大力度开展该生产线的设备国产化和自动化改造工作及备件国产化工作,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节约了人力成本。这成为技术创新助力企业提质增效的鲜明例证,也让在岗的每一位员工养成了创新的行为习惯,技改技革、优化工艺成为他们时常讨论和思考的内容。

(三)以管理创新为基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动力,培育保障创新的企业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创新的支柱。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一个好的人力资源体系作为支撑,再好的人才也留不住,再优秀的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也调动不起来。因此,中核北方公司一贯遵循培养、使用高层次科技人才。从留学前苏联的专家学者如刘允斌(核化工专家、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长子)、乌杰(物化专家)等到毕业于清华、北大等著名院校的专家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曾任化工部副部长的李子彬等。几代中核北方人将“团结求实自强创新”的企业精神代代相传。而今,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创新动力,保障企业持续发展后劲,中核北方公司着眼自身战略发展的重点,找准人才发展的定位,一手抓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手抓基础技术人才的储备,以高端引领与强化基础相结合凝聚优秀人才、激励创新团队。成立了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以设计制造锆棒超声检测仪器为契机,培育青年科技创新核心团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断规范考核与激励体系。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给予优秀的人才更多地激励和平台。坚持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各种形式的培训,全面提升职工素质。在积极开展“自动化改造”主题竞赛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劳模工作室活动,为职工岗位创新搭建平台。如今,公司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为代表的老一辈优秀科技人才,以获得“核军工生产科研先进个人”为代表的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以“最美中核人”贺进明为代表的青年技术人才,以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自治区金牌工人孙刚峰为代表的高技能操作人才,他们已成为公司开展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梯级形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创新文化对于创新活动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创新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包括核工业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在培育创新文化的过程中,要想创新永续,就要努力培育创新文化,并将之发展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普遍认知,得到最大化的认同。创新可以无处不在,“我们无时无刻不以某种方式‘遭遇’文化,我们都在以各种方式‘文化’着”。

梁爱兰(1981-),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政工师。

F

A

1006-0049-(2017)16-0208-02

猜你喜欢

中核提质元件
承压类特种设备受压元件壁厚测定问题的探讨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中核公铁
中核港航工程有限公司
中核科技
中核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为城市提质而歌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带扰流孔波纹板蓄热元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