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冈夫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

2017-01-31李茂盛

山西青年 2017年16期
关键词:侵略者大众化抗战

李茂盛

论冈夫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

李茂盛*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冈夫在山西现代诗坛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冈夫抗战诗歌以诗歌大众化为目标,创作出在内容和语言上大众能够理解的诗歌。在他的诗歌中反映了处于压迫中的民族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冈夫的抗战诗歌既是对抗战现实生活的描述也是对现实情感的表达。文本重在对冈夫抗战诗歌的内容、语言的分析理解诗人的情感。

冈夫;抗战诗歌;自由;大众化;现实性

山西现代诗坛上,冈夫是重要的代表诗人之一。在他从事创作七十多年中,在山西诗坛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冈夫热烈追求“爱国”、“抗争”与“自由”,与他朴素的个性、强烈的爱国情怀统一在一起,形成了其特有的通俗朴实的艺术风格。诗歌中既有诗人对于诗歌大众化、民族化的追求,也有诗人对民族自由的向往。其诗歌中反抗日本侵略成为那一蹉跎岁月的主弦律,诗人以自己手中的笔作为投枪和匕首,与敌人战斗以此唤醒还在沉睡的国人起来战斗。

一、冈夫对诗歌大众化的追求

大众化就是受大多数人接受或喜好,在占人数众多的社会阶层中流行就是民间流行。对于新诗的大众化就是:形式上讲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诗歌,从内容上主要是传达当时进步思想,主流意识和时代精神,并满足大众的审美追求,这就是要求诗歌语言大众化必须具备表达形式上的简洁性和内容上的现实性,广泛接受性。

(一)内容的大众化

冈夫对于诗歌创作在内容上追求传达当时的进步思想、主流意思形态,作为一位生活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的诗人,反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他的诗歌中包含有对国土沦丧的愤恨,对同胞流离失所的同情,并包含着对侵略者对祖国资源掠夺的不满。

《思乡曲》是一首创作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叙事诗,诗中通过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丰富的自然资源、昔日安居乐业的人民的描述和现在这里却变成一个屠宰场,种田的不能种田,念书的不能去学堂,东三省的人民四处逃难。这是对“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现实情况的真实描述,通过东三省现实的描述对国民党当局采取不抵抗政策给予强烈的批判,同时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反映人民大众的心声,传达保卫祖国母亲保卫东三省反抗日本侵略的进步思想。

(二)语言的大众化

对语言大众化的追求是冈夫诗歌一个明显的特点,他努力使自己诗歌的语言更加接近民众,在他的诗歌语言中并不曾出现像古代诗人们对字词的过分锤炼,冈夫所使用的字词大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诗歌中字词使用的通俗并不意味着诗人放松字词的选择,恰恰相反诗人对字词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把握,字词既能传达自己的思想又不至于太过于生僻。《十二月的风》中刀子已接近喉咙,啊,偌大的一个民族便是死,也何能声音也没有一点声音。诗人通过日本人的刀子已经接近中国百姓的喉咙,但是中国人仍然保持沉默,没有反抗意识。这使得诗人很奇怪,这么大的一个民族就是死也会发出一点声音。诗人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渴望国人能够觉醒,能够尽快从沉默中醒来冲到抗战的最前沿,通过反抗表现被压迫者心中的愤怒。全国人民应冒着十二月的冷风,拿着刀与钢枪向着日军前进。

冈夫抗战诗歌内容的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语言的通俗化,由于选材于日常生活,所以在语言上表达会更加通俗。在《七月-第一次反“扫荡”》中诗人记录了在七月的大雨里,人们卷起裤角奔跑在水洼里,以此逃避日本人的扫荡。人们虽然在泥泞中躲避敌人的追捕,但人们心里是快乐的。这是祖国泥土的味道,人们奔跑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不会被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家园。

二、冈夫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冈夫对“自由”有着自己的理解:反抗侵略者奴役与压迫做一朵“自由路上自由化”。自由是诗人追求的永恒主题,每位诗人对自由的追求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就如对自由本身有着独特的理解一样。

(一)冈夫对自由的独特理解

著名诗人徐志摩在诗歌中也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但他理解的自由与冈夫不同,他追求的是实现自身的解放,对于被压抑人性的呼唤。

在《自由花》一诗中,诗人通过对社交花—自由花、爱达爱达—我们我们、西班牙—东亚、德意法西斯—日本军阀对比揭露出世界对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者的反抗,诗中并没有使用带有蕴含着自由的词语,诗中通过自由路,自由花传达出诗人对于自由的追求,这样舍去了对意象所含意蕴的多种理解和猜测,从而使诗歌传达诗人的思想。全诗没有使用难以理解或生僻的词,读者理解诗歌内容较为容易这就使诗歌达到通俗化、大众化的要求。抗日战争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诗人承担着用诗歌唤醒“沉睡”大众反抗斗志,唤醒追求自由的意志,这就需要诗人在诗歌中使用词汇通俗易懂,从而避免诗歌传播中障碍。

(二)冈夫诗歌中自由的广阔性

诗人表达的自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但有着相似的民族命运即受到外族入侵和压迫,在这一点上诗人所追求的“自由”与其他诗人追求的“自由”具有根本区别。

诗人在《自由花》中由本国遭受日本侵略者剥削与压迫想到西班牙反抗德意法西斯,诗人从本国人民的遭遇联想到世界人民的遭遇。冈夫在面对外族入侵,中华民族遭受空前灾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诗人对“自由”深刻的理解,号召全世界遭受压迫的民族团结起来为民族求生存。

冈夫诗歌中追求的自由具有广阔性,在他后来的诗歌《曼陀林曲》中记录了朝鲜义勇军队长与中国同志对各自民族走向自由的期盼。诗歌中的曼陀林是送别的礼物,鸭绿江两岸曼陀林的声音是各自友谊的见证。诗人用曼陀林寄托着自己对朝鲜民族走向独立,获得自由的期盼。诗歌中诗人对朝鲜民族获得自由给予关心,表现出诗人追求的自由并不只是局限于单独个体,而是世界受压迫民族都应该获得自由。

三、冈夫抗战诗歌的现实性特征

冈夫的诗歌是关注眼前实实在在的现实,尤其是抗战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冈夫诗歌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诗中融入诗人深切的体验,并与正在发展着的时代紧密联系。这也使得他的创作忠于他所生活的时代,这也使得冈夫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一种责任和承担意识。

(一)以现实生活为题材

抗战诗歌《我看见一群兵》、《合理负担》、《我们生死在共同的战场》、《我喊叫》等作品都以时代和现实生活为题材。这些诗歌都不同程度反映了面对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士兵积极承担保卫国土的职责、中国人民积极支持抗战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皇军”到来的时候》全诗通过对日本侵略者进入中国农村对农民的生命造成威胁和造成财务损失的描写。诗歌通过百姓发问,皇军回答的方式从多方面叙述了皇军杀人、掠夺财物、强奸妇女。以此揭露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痛。我们从诗人对现实中国遭遇的苦难和对敌人的描述中看到诗人对现实的态度,也可以看出诗人对自我责任与担当的认同。这样我们比较容易切入他这一时期诗歌情感和基调。《敌人来了困死他》、《送到前线去》、《河边草》等用一种爱怜的情怀写抗战与人民的紧密联系:“多做一双鞋,送到前线去;多做一双袜,送到前线去。诗人通过抗战时期物质匮乏的表述,从而号召人们即使自己少吃一点,少用一点也要将节省下来的东西送到抗战的前线上去。

(二)表现诗人现实情感

假如说信仰是一种信念的真诚守候,是一种精神活动。那么冈夫“信仰”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爱,进而升华为一种诗人自己的伟大怜悯情怀和承担意识。冈夫的抗战诗歌中就是传达这样一种永久的信息:诗人为抗战奔走呼号与战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具有同样的现实意义,并以个体的方式切入社会,承担现实的苦难,他控诉异族入侵,人世不公。

在《好像他完全忘了呀》中一个拾粪的农民唯一的儿子被侵略者杀害。他那活泼、迎春花似的孩子、孝顺父母的儿子,老人一边拾粪一边歌唱,唱的路人心碎落泪,唱的自己生病倒在床上。全诗多次说他好像完全忘了呀,老人难道真的忘了失去孩子的痛苦,忘记了日本侵略者对自己幸福家庭的破坏,老人正是以自己的唱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慨,既是对儿子的思念也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这一切苦难都与每一个人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承担民族获得自由的重任,而“诗人”则是具有承担意识的具体的个体。

冈夫诗歌中极力传达着自己置身与民族解放的时代环境中的乐观意识,他相信无产阶级力量能够带领人民走向独立,同时诗人在诗歌中也对日本侵略者罪恶行为予以藐视:“我们在这里扎下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干的欢,敌人要来来正好,地方开口袋让他钻,响堂铺、李庄滩,钻进牛角他才知道,进来容易出去难。”很明显,在冈夫眼里“党”、“政”、“军”、“民”具有统一性,他们能够带领人民反抗民族压迫,使民族走向独立。他们有一种给人以光明、幸福和自由的力量,而诗人应该在时代的呼唤下突入或参与现实,为人民消除迷茫,诗人是现实生活具体化了的具有承担意识的人。

四、结语

文本通过对冈夫抗战时期诗歌创作的分析,重在对冈夫抗战诗歌内容和语言方面的大众化探索进行分析。面对外族入侵诗人以崇高的责任意识为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压迫,实现民族自由而呐喊。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诗人的诗歌创作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描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表达诗人现实情感。

[1]冈夫.冈夫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2]崔洪勋,傅如一.山西文史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

[3]王月喜.忆冈夫.沧桑,1998.

李茂盛(1992-),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方向:现当代文学。

I

A

1006-0049-(2017)16-0111-02

猜你喜欢

侵略者大众化抗战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My Trip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不弯腰的习俗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