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017-01-31张雅君
张雅君 孙 荻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张雅君*孙 荻*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离不开一定人际关系,大学生亦如此。而且大学生活区别于中小学简单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有大把时间用来社会交往,而人际关系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造成的消极影响;第二部分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角度分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环境影响因素,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理论基础。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
伟大思想家、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比起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物理现象很单纯。[1]有人分析,人每天睡觉用八个小时,剩余时间的70%都用来进行各种人际交往。[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学生积极进取、朝气蓬勃,是可信、可爱、可为的一代,肩负重任。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活跃分子,他们的人际关系状况,不仅影响其自身的成长成才,而且会对和谐校园建设产生影响。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渴望交往但又缺乏交往策略,人际交往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成长发展。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
大学时期是一个最渴望交往、最需要友谊的时期。对于远离家庭,在校学习、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有序学习、健康生活的基础,丰富和充实大学生活的前提条件,身心发展的深层次需求。然而,在校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苦恼,有些甚至出现了人际关系障碍。
(一)不利于身心健康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需要属于第二层次需要。与他人交往,能够从中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这一项基本需要。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不仅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导致不良情绪、感受的出现,而且会降低并破坏人的免疫力,使正常的生理机制遭到损害,进而引发各种生理疾病,最终不利于身体健康。
(二)不利于进行科学理性的自我认识
人的自我认识很大程度上需要一面镜子,需要从他人那儿获得。从他人的评价中更好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从而确立合理定位。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势必会减少与他人的交流、沟通,那么就难以从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中认识自我,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
(三)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大学生的个性有很强可塑性。在学校,师生、同学之间联系密切,大学生主要的交往对象便是老师和同学。老师和同学的个性、性格将会通过频繁的人际接触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本人的个性和性格。周围环境充满矛盾冲突,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就易形成孤僻、压抑、偏执等不良个性,严重者甚至会发展为变态个性。
(四)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业进展
大学生身心正处于成熟时期,此时亦是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的情感动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重大影响。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前提。而人际交往失调会产生焦虑、烦躁、孤寂等消极感受,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导致情绪不佳,最终影响学习。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环境影响因素探析
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也受到环境的影响。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
(一)社会环境
第一,市场经济冲击到大学生的交往观念。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为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当前,部分学生以经济条件为基础重新组合,形成了以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为中心,以因经济利益而与他们结交的同学为外围的一种新的圈子。这种群体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对金钱的无限追崇。另外,大学生人际交往趋向经济化、利益化,并且已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如替上课、写作业、考试在高校已经形成一个产业链。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也使大学生越来越认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高校扩招导致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呈增长趋势,大学生就业压力愈来愈大。这些变化使大学生竞争意识增强,竞争滋生冲突、矛盾,发生在熟悉的人之间的冲突,使让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产生不安感。
第二,文化差异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首先,不同民族的语言、风俗和社会文化会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语言不同,彼此不能正常交流,难以准确传达自己的主张和理解对方的意思,人际交往难以进行。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导致我们难以理解对方特定表情和动作的内涵。[3]社会文化不同也会导致生活方式的不同,进而导致价值观的不同,这些差异会对彼此的交往产生影响。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交往规则不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发展。第一,大学生正值青春时期,内心其实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受传统“男女授受不亲”观念影响,羞于与异性进行交往,不敢正视自己的需求,由此产生了焦虑、烦躁情绪。第二,受传统思想中的以中庸为本的“和为贵”、“和气生财”等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发生冲突时,不能正视问题,盲目采取消极回避态度,不利于大学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第三,传统文化中的“谨言慎行”、“防人之心不可无”等防备他人思想,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抱有戒备、猜疑心理,交往中缺乏真诚,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质量。[4]
最后,西方思想文化传入,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受西方竞争、利益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注重利益、竞争、等价交换等,而漠视人情往来,导致人际交往的冷漠。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革新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但是也带来消极影响。首先,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成为互联网最频繁的使用者,疏远现实生活中的同学,长期缺乏现实交往实践,导致现实交往能力变弱。其次,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不科学的、不正确、非主流的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造成了困扰。最后,网络增加了大学生的潜在人际冲突。有的大学生沉迷游戏,不分场合、时间,不考虑同学感受,影响别人的正常作息,这将会致使同学间矛盾激化。此外,大学生将网络中的情感带到现实生活中,由虚拟世界的矛盾引发现实的冲突。
(二)学校环境
如今我国的许多高校的校园环境建设中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缺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确引导,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了不良影响。
第一,高校缺少人际交往专业课程,即使有效果也不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的指引和引导,更需要实践。然而一些高校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教育教学中缺少人际交往这一块内容,仅仅在德育教学中涉猎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极少关注大学生当前人际交往的现实需要,也就更谈不上对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巧指导。
第二,校园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名存实亡,功能不健全。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忽视了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导致大学生缺少必要的心理沟通和疏导。许多高校没有在学校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设置了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指导,而且这些机构一般都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才进行指导,没有起到很好的干预作用。
第三,校园实践活动缺乏特色。校园活动对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很多大学社团、班级等集体活动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通过这些徒有其表的校园活动难以达到增强班级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的预期目标。因此,高校缺乏特色校园活动和校园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无新意,影响大学生成长发展,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之一。
第四,高校管理存在疏漏。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群体。目前高校辅导员人员严重不足,任务繁重,基本无空闲时间关注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辅导员认识并熟悉学生干部,而院系普通学生除请假外一般与辅导员没有交集,辅导员基本不认识这些学生。而且辅导员也无暇与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大学生一对一交流,无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另外,宿舍作为在校大学生一天待的时间最多的地方,也是发生人际交往最频繁的地方。当今高校的宿舍管理员的职责基本停留在看门上,他们只管学生进出、电器使用等安全问题,缺乏基本能力和素质来调和学生关系,不会缓和矛盾,不能将争端的小火苗及时扼杀。[5]
(三)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主要是家庭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结构、内部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会产生一定影响。普遍来讲,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整体上比生源地为城镇的同学差一些。这些农村同学家庭经济比较拮据,但同时又有较强的自尊心,在与他人交往中易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出现交往被动现象,不敢与人交往、不好意思参加集体活动。一些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的大学生也会出现人际交往问题,基于良好的经济条件,在与他人交往时极易出现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态度和行为,引起交往对象反感,引发人际交往障碍。
第二,居住环境。随着经济发展,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过去的大杂院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大杂院虽然硬件设施比不上新楼房,但是相对现代建筑来说,可供交流的公共空间较多。而新时期人们都迫于生活压力和人们之间的不信任感,不再频繁交往,人情变得冷漠。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新一代大学生,其主观交往兴趣和客观交往能力都有所缺乏。[6]
第三,家庭结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不断变迁,我国的传统家庭结构解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长在三口之家中,部分家长对子女更是百依百顺,百般溺爱,在这种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不会分享、分担,极度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但又缺乏自主性,难以独立解决问题。步入大学后,这些大学生产生巨大心理落差,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一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更容易遭受挫折。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少亲情,会感到孤独无助,渴望交往,但往往在交往中又会多疑、敏感、戒备。甚至一些家长以自己失败的人生经历给孩子灌输一些成人世界的不恰当人际交往观念,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后期的人际交往。
第四,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在和睦、融洽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比较融洽;相反,在家庭成员矛盾冲突不断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与人交往会自卑、敏感。
第五,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待孩子温暖、关怀、体贴,有利于子女形成热情、自信、独立、自尊、坚韧等积极的人格特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拒绝、压制、否认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无助、优柔寡断、自卑、过于谨慎等特点,[7]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过于干涉易使子女形成依赖、缺乏自信心等不良特点,这些特点不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第六,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一部分家长忽视了人际交往,孩子的业余时间全在补课。[8]甚至有部分家长,给孩子灌输错误的人际交往观念,让孩子带着有色眼镜与人交往,对自己孩子无用或者无利的人际交往均不允许。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对长大后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对症下药,为消除大学生人际障碍提供方向。
[1]王通讯.从人事学到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人才,1994(01):15-16.
[2]邹小勤.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厦门大学,2013.
[3]张玉勤.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因素及其排除[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5(02):68-71.
[4]薛冬雪.大学生人际交往消极影响因素管窥[J].校园心理,2009(03):191-193.
[5]付浩.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6]何伟,王琳.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及解决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72-73.
[7]席波.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7.
[8]刘小玮.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
张雅君(1992-),女,汉族,山西吕梁人,中国海洋大学,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研究;孙荻(1994-),女,汉族,山东滨州人,中国海洋大学,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研究。
G
A
1006-0049-(2017)16-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