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步入二十世纪的前夜

2017-01-31丁泽华

山西青年 2017年16期
关键词:义和团甲午战争二十世纪

丁泽华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步入二十世纪的前夜

丁泽华*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导致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沉重的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各阶层开始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资产阶级开展了维新变法,农民阶级开展了义和团运动。虽然这些运动在开展之前就注定是失败的,但是在打击封建以及帝国主义的势力、解放思想、开阔眼界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甲午战争;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从哪里起步的、怎样起步的?金冲及先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中国近代史学者,通过《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的第一章——步入二十世纪的前夜,向我们完整的描述并解答了这些问题。他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把中国的二十世纪前夜详细的向我们绘制出来。这部著作以真实为基础,再现了中国的历史巨变。

一、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并且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时日本经过长期的准备和精心的策划,对中国和朝鲜发动的一场以“国运相赌”的侵略战争。通过战争,日本夺占了台湾,控制了朝鲜,勒索了巨款。日本吸允着中国人民的鲜血和财富而急剧膨胀起来,迅速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之列,更加野心勃勃的走上对中国和亚洲穷兵赎武的军国主义道路。

(一)甲午战争前的中国与日本的实力对比

第一,甲午战争前的中国与日本的政治对比。清政府: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依旧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是“腐朽怯懦、苟延残喘的大清帝国”①。在官场中各派之间存在各种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且清政府的封建体制正处于衰落期,腐败不堪。在日本军国主义正在紧锣密鼓地将策划的矛头指向朝鲜时,昏庸的清政府却毫无防备之意,完全认识不到自己所处于的是怎样的危险环境之下,也没有任何的对于突发事件到来的准备。

日本: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于1868年进行了自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的改革运动。日本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在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等等。这使日本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第二,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对比。清政府: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和外债的压力并不突出。但是清政府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以国防为主,结构形式简单,企业的管理体制欠缺甚多。

日本:在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以后,其借助比较先进的近代财政系统,各项财政收入与清政府的差距甚微。并且日本的“殖产兴业”大力促进了其工业化的进程: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派遣使节团访问欧美并创办国营“模范工厂”;扶植私人企业,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国营工厂。这使日本的工业化程度远远超过清政府。

第三,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对比。清政府:清政府的人数虽然多,但是战斗力普遍低下,有作战能力的少之又少,掌握实权的李鸿章并不想全力抵抗。“掌握很大实权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暮气已深,一心只想保存自己手里那点实力,无意用来顽强抵抗。”②;没有统一的司令部进行战略的制定、协调;缺乏对战争的认识;士兵多数以从军为副业,充满宗教观念和家乡观念;国家、民族意识淡薄;“当北洋海军成立之初,他的实力超过日本海军。”③,但是到了后期缺乏投入与更新,军舰到甲午时期已经老旧,而甲午前期由于清政府的财政紧张,停止外购军舰军火两年之久。“腐败的清政府却不再添置一艘军舰,不再更新一门大炮”④,北洋各舰保养、军火严重不足;总体实力仍然落后于日本。

日本;在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时,建立了近代军队,统一的制定战略、统一指挥;在19世纪90年代大量购买船只,且日本有多艘军舰都是在战前刚刚完工,总体实力超过北洋海军。

(二)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第一,政治方面:1895年的清政府仍然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国家的权利高度的集中于慈禧的手中。“慈禧太后虽然在1886年就由‘垂帘听政’改为‘训政’,进而于1889年‘归政’光绪皇帝,但始终不忘揽权,并把朝内和地方上的实权人物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以她为核心的‘后党’集团。”⑤而权力的高度集中就导致了高层的决策具有盲目性,无法接受他人的意见。而日本在经过了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以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君主专政的政权,这种现代的政治制度,给予日本新的活力,使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第二,经济军事方面:中国在清朝后期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清朝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的国家。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扩展到法国、美国等地,而中国却依然停留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经济呈现出粗放型增长。日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在军事方面,中国落后的军事设备、武器、训练方法等远无法与日本相比。

(三)甲午战争的影响

第一,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在已经遍体鳞伤的中国身上狠狠地划了一刀。《马关条约》的签订使请政府原本已经捉襟见肘的财政无法收拾。这给中国带来了两个结果:“一个是大大加深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依赖,只能大量举借外债来支付赔款。这便成为列强皆以在华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发端。另一个是使清政府加紧对国内人民的搜刮,实行竭泽而渔的掠夺。各级管理还要层层中饱。人们越来越活不下去,到处充满着失望、不满和愤怒、国内的社会矛盾也急遽激化了。”⑥与此同时,它还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允许在华设厂和增开商埠进一步阻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第二,对日本的影响:侵华是日本的既定战策,甲午战争只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一部分。发动甲午战争使日本能够转移国内的一些矛盾。同时,《马关条约》的签订给日本带来非常多的好处。“日本帝国主义势力通过甲午战争迅速地膨胀起来。它用中国的巨额赔款,增加了资本的积累,继续发展军需工业和与此相关的工业,很快地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从此,日本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了侵略中国和亚洲的道路。”⑦

第三,对世界的影响:甲午战争是一场封建制度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较量。这次战争充分地显示了现代制度的优越性,否定了落后的封建制度。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传播。

二、维新运动

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兴起之初轰轰烈烈,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它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政治方面:开放言路。光绪皇帝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畅言,不必意存忌讳”。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代传,普通百姓可以到督查院呈递;精简机构,撤销詹事府、通政司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的精简;任用新人,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效仿康熙、乾隆时期的旧制,在紫金城内开“懋勤殿”,是指实际上成为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康有为在向光绪皇帝上奏折提出:“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开制度民政之局,拔天下通达之才,大誓群臣以雪国耻。”⑧

第二,经济方面: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养国富民;另外因为官办企业有很多的弊端,所以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立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业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与振兴工业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立商务局、商会以保护商务;“举办邮政,废漕运,裁厘金,保护和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⑨

第三,文化方面: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遣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与发明。“废八股、改书院、兴学校、废淫祠、办报馆、禁缠足、废发辫、改制服,开通社会风气。”⑩

第四,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康有为请求皇帝:“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制。”“裁旧军,练新兵,整顿国防,创办军事学校,实行征兵制,加强边疆地区的防卫能力。”○11

(二)变法失败的原因

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居于妥协性和软弱性。

第一,传统经济形势: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将中华帝国送上了断头台。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交换,而是为了要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的个人需要。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与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它虽然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但是在晚清时期已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需要。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了它只能在广大人民的汗水中成长与死亡。

第二,专政的政治制度: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是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制度空前强化。在这种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国家,地方是不可能独立于中央之外发展军事与政治力量的。在辛酉政变以后的四十年,清政府的实权一直牢牢地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因此,中国维新派想要冲出封建专制主义的罗网,其面临的阻力是非常大的。

第三,守旧的文化: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其太过辉煌,导致在变革时反而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负担。中国人民多以中华文化为自豪,对外来的西方文化并不入眼,在国际交流中也一直是出多入少。守旧派顽固地坚守“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国亡,不可变法”。“忠君”的思想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根深蒂固,这些对维新改革是十分不利的。

第四,不利的国际环境:维新变法时期,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帝国主义是绝不会允许中国通过变法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在政变发生之前,英、日等帝国主义为了和沙俄争夺在华霸权,曾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9月4日,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到北京。他原想博取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信任,操纵中国政治,但当他发现维新派的败局已定,遂无意支持光绪皇帝的维新变法,只对光绪皇帝和维新派虚表‘同情’。”○12

三、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实际上是二十世纪中国前夜的社会意志的一次暴走。这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抗击列强的运动充满着暴力、血腥、野蛮与愤懑。西方国家至今仍然以“拳民暴乱”称呼整个义和团事件。然而义和团运动的奋不顾身,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便彰显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

(一)义和团运动的特点

第一,分散性:义和团运动有多个中心,大体来说有鲁西南,鲁西北,直鲁交界地区几个中心,而各个中心之间不相统一。义和团的组织源流众多,主要有义和拳、梅花拳、大刀会、红拳、神拳等等。参加义和团的阶级也十分的广泛,有农民、商贩、教会成员、手工工人、士兵、游民等等。义和团的思想来源更是包括了佛教、道教、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以上的几个方面足以反映出义和团的分散性。

第二,自发性:义和团运动完全没有先进的领导阶级。在它的兴起与高潮时期,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大多数人是不赞成的,他们反对义和团这种野蛮排外的方式,主张的是明文排外。义和团运动也缺少先进知识分子的参与,他们没有统一的领袖,也没有从中产生自己的思想家。正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压迫、列强的侵略,导致了义和团发生地的民众贫困与文化知识的缺失,从而使得义和团的落后性十分明显。

第三,正义性:义和团的本质是具有反侵略的正义性的运动。“一部分‘在教’的不良教民,依仗教会的势力,享有特权,欺压良民,强行霸道,甚至偶人致死,善良的百姓敢怒不敢言。”○13山东巡抚李秉衡在奏折上写道:“久之,民气遏抑太甚,积不能忍,以为官府不足恃,惟私斗尚可泄其愤。于是有聚众寻衅,焚拆教堂之事。”○14

(二)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第一,积极方面:义和团运动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历史的转折处,是中国人民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民族自卫与救亡的运动,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救亡运动的最高峰。它标志了整个中华民族开始觉醒,预示了新的革命风暴即将到来,并为后来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群众准备了思想基础;义和团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使清政府的统治结构发生变化,以后党为主的封建顽固势力土崩瓦解;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想要瓜分中国的阴谋,迫使其改变侵华手段。

第二,消极方面:义和团具有盲目排外的行为。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义和团的破坏性与落后性非常明显。他们“拆毁铁路,焚烧车站,砍断电杆,并直接同清军作战,击毙直隶练军分统杨福同。○15”;义和团缺乏知识分子的参加,极大地限制了运动的水平;义和团运动排斥一切现代文明。这种反现代化的态度与近代中国力求建立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从而实现社会转型是背道而驰的。

“中华民族步入二十世纪时,正处在深重的苦难中。”○16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救亡’开始成为时代的主题。”○17虽然甲午战争、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更多的中国人不寒而栗,但是也不可否认它们的失败激励了更多有识之士的想法与主张。从此,更多的先进分子投身于救国救民中去,努力为中国找出一条摆脱黑暗的光明大道。

[ 注 释 ]

①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5.

②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5.

③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6.

④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6.

⑤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4:187.

⑥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11.

⑦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4:204.

⑧杰士上书汇录(卷1).

⑨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4:251.

⑩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4:251.

○11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4:251.

○12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4:255.

○13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23.

○14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5:6.

○15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26.

○16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994,4:1.

○17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994,4:33.

[1]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

[2]李侃,李时岳,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M].中华书局,1994.4.

[3]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

[4]李侃,李时岳,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M].中华书局,1994.4.

[5]康有为.杰士上书汇录(卷1)[M].1898.

[6]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M].中华书局,1959.5.

丁泽华(1994-),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K

A

1006-0049-(2017)16-099-03

猜你喜欢

义和团甲午战争二十世纪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浅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从《历史三调》谈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三种历史研究法
廊坊义和团运动历史探究
义和团怎样害死了民族英雄聂士成?
《甲午战争百年祭》评介
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