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民族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
2017-01-31刘丛瑜
刘丛瑜
浅析新形势下民族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
刘丛瑜*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民族类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相较于其他普通高校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上更有其特殊的矛盾问题和责任使命。明确对民族类院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理论思想;把握对民族类院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目的,最终培养对社会有用的马克思主义人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民族类高校;宣传教育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在新时期,高校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1]肯定了高校思想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教育地位,而民族类高校因其特殊性更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不断探索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是民族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民族类高校相较与其他普通高校因为生源、地域以及其教学科目和宗旨的特殊性,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上更有其特殊的矛盾问题和责任使命。
近年来,民族类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和教育上不断的进行着探索和研究,同时也不断地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及实践方法,民族类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健康向上,总体向好。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以及民族类高校本身固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在新形势下民族类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教育依然面临着更多、更新也更加复杂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挑战,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学为调研对象,为民族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教育在思想上、内容上以及形势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及对策。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念,更是我国对待宗教信仰认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对于高校内马克思主义相关教育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并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2]讲话明确指出,当代高校要坚定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讲话为高校的教育思想观念以及人才培养目的给出了明确的解答。
首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要遵循我国实行的宗教政策,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原则及根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核心,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宗教认识的基本理论基础,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指导原则,引导大学生对宗教知识和宗教文化有科学并且全面地了解,使学生对宗教及其作用进行客观辩证的理解,最终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
二、民族类高校宗教信仰问题的特殊性及复杂性
民族类高校因为其生源构成、所处地域以及教学科目宗旨等原因,必然导致了其在校学生宗教信仰以及宗教认识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笔者以西北民族大学为调研对象,对其在校学生宗教问题的特殊性及复杂性进行了调查总结,最终将其归结为民族类高校生源、地域的客观原因以及民族类高校学生在宗教信仰认识受多种影响的主观原因。
(一)民族类高校地域及其生源的客观特殊性
民族类高校大学生生源构成复杂,民族类院校大学生生源多来自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较高,而部分少数民族具有其固有的宗教信仰,使得民族类高校大学生具有宗教信仰数量庞大,并且信仰宗教复杂。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西北民族大学2016年增加了在湖南、贵州、重庆、甘肃等省市招生计划,少数民族新生的录取比例达到了64.4%[3],并且其少数民族生源构成主要以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为主,其都具有民族传统宗教信仰,如:伊斯兰教,藏传佛教,萨满教等。这使得民族类院校具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相较于其他高校数量更加庞大,宗教信仰种类更加复杂。
民族类高校大多地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特殊的地理、人文特点使得本地区民族类院校学生信仰宗教情况更加普遍。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西北民族大学地处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就有汉族、回族、蒙古族、藏族、满足、裕固族、东乡族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在该地区分布广泛,复杂的地区环境使得地处该处的民族类高校大学生接触宗教信仰更加简便并且复杂。而这种情况在全国民族聚集区都是存在的,马惠兰对宁夏地区高校的调查表明,该地区信仰宗教的学生占比高达29%[4]。杨永宁对青海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信教人数占比高达31.8%。[5]这些数据都充分的表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族类院校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普通院校。
(二)民族类高校学生对宗教主观认识的复杂性
民族类高校学生接触宗教更加便捷、盲目。高校大学生因为其年龄以及教育程度等多种原因导致该阶段正处于确定自身价值,培养对于世界、价值、人生正确认识的重要阶段。但随着网络传媒等信息共享手段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及亚文化的出现不断影响着大学生。以笔者对于西北民族大学调研发现,高校同学对于星座、运势、占卜、幸运数等具有宗教文化的信息相信的比例越来越大。部分同学喜好佩戴一些与宗教信仰和幸运物相关的饰品明显增加,同时对于谈及相关方面的话题也明显增多,这一现象在当代高校均普遍出现。但随着对此类占星、幸运等探讨增多,部分在校学生开始逐渐的去接触和研究宗教信仰,并从最初的好奇开始转化为对某一宗教的崇信,这种情况在民族类高校尤为明显,由于民族类高校有宗教信仰学生数量占比较多,无宗教信仰学生接触宗教就更加便捷,并且依从有宗教信仰学生去了解宗教,导致对宗教信仰的认识也更加的盲目。
民族类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受民族固有宗教信仰和家庭信仰的影响不断增强。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所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各民族不仅仅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部分少数民族更有着影响深远的宗教信仰。由于民族类高校招生政策和教育职能原因,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庞大,民族来源复杂;民族传统宗教信仰以及家庭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影响更加深刻。在进入大学之前,少数民族学生因受民族传统文化或家庭固有的价值观影响,他们已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有关于信仰宗教的价值观趋向,甚至有的学生对宗教信仰有较深的文化和理念情结上的迷恋。在当前中国社会家庭宗教信仰及民族传统宗教信仰不断发展的态势下;家庭、民族、宗教对青少年不断成长的心理、情感、意识及信念的影响是具体并且十分深刻的。从而使得大学生对宗教的宽容及对宗教文化的认同度在不断地提升、对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的结合更为紧密。
民族类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交相交叉。在民族类院校内大学生信仰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依托的寻求,更是一种归属感和人际交往的需求满足。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归属感及人际交往是其肯定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组成。在民族类院校中,大学生受民族、家庭的影响,宗教信仰被视为民族认同、家庭认同甚至朋友认同的主要方面。从而导致民族类院校大学生在对宗教信仰的判断上更具复杂性。
民族类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具有一定的利益强迫性。民族类高校地处少数民族聚集区,而部分少数民族生源更是来自边远的贫困地区,这使得学生在经济方面比较薄弱,但很多社会当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宣传的宗教团体带有一定的经济资助性质,从而使得民族类高校大学生面对宗教的认识和判断更具有一定的经济被强迫性。
三、民族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建议
以西北民族大学的生源、地域以及学生对宗教信仰主观认识问题为调研基础分析后对民族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在思想、内容、形式上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
民族类院校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指导思想上要更加明确。民族类院校生源构成因为少数民族生源居多,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学生居多,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上要更加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在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传统的基础上,区别民族传统与宗教信仰仪式传统。明确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旗帜鲜明地肯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导地位,明确民族类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人才的教育职责。将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精神、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融入到学生自身的精神之中,使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念,让学生坚定不移地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践行者。思想的明确就像海中航行船只的舵手,只有确定了正确的方向,才有望在风浪交加的大海中航行,并最终驶向成功的彼岸。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要更加全面
民族类院校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上要更加全面。具有本身固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宗教的认识自小而成,并且认识来源多来自于民族或者家庭的民间传承,这就出现了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不明确、盲目的尊崇甚至偏解正常的宗教信仰等问题。所以民族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内容要更加丰富和全面,并且要面对学校已有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进行特别的了解和研究。民族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首先是去神性教育,即认清世界人类的真实存在,明确神是人造的。要认清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也是人类精神信仰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类高校大学生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念的引导下,坚定不移的做自己命运的掌控者和创造者。其次,民族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是去宗教神秘性教育。宗教信仰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宗教的神秘性,所以民族类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要将宗教信仰的发展以及宗教的核心教义哲思、教规仪式等宗教文化,让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特别是要教育对宗教文化开始感兴趣的部分大学生,引导他们对宗教信仰树立理性的判断,将宗教信仰科学的看待为人类的文化现象。修正学生以前对于宗教信仰认识的不足,破除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的神秘好奇,从而使学生客观明确并且科学的了解和认识宗教信仰。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形式要更加切合实践
民族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教育形式上要渗透入生活,并且结合实践开展多种生动的教育活动。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寓于平时课程以及生活当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要不仅仅拘泥于某一节课或者某一类课中,要将其寓于所有对民族类高校大学生所有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当中,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同的高度,肯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性。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形式生动、实践化;民族类高校学生生源来自于不同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习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要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每年的文化活动月都会宣传各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举办优秀民族文化讲座,而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寓于此类实践中才能更温和,更加生动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最后,教师要实时了解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建立学生宗教信仰情况档案,对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具体化到每天的生活当中,使得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有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并且正确的教育和疏导,并且这样融入学生生活,实时教育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邪教的传播,及时发现邪教传播,从而对学生进行保护。最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利用当前的科技信息共享的便捷资源,创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相关自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让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与宣传触手可及,在遇到对宗教的探知需求时可以寻找官方正规的信息平台,科学的对宗教进行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对学生正确的宗教观念的培养引导。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1-19.
[2]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国家民委所属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录取比例提高.中国民族报,2016.11.
[4]马惠兰.西部地区宗教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09(6).
[5]杨永宁.青海省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与思想政治教育[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4.
刘丛瑜(1992-),男,汉族,甘肃兰州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导师:马成良(教授)。
G
A
1006-0049-(2017)16-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