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创新驱动

2017-01-31

山西青年 2017年16期
关键词:马克思驱动马克思主义

张 晗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创新驱动

张 晗*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境况越显艰难,难以为继。严重局限我国在全球化里的空间发展,迫切需要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来摆脱困境。创新驱动需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科学指导。立足马克思当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分析创新思想形成,马克思主义视角思考创新驱动,综合运用系统方法和文献考证,探索了其视角下的创新驱动,整体把握创新驱动的实施,来全面指导创新驱动下的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知识流动性

一、实施创新驱动的必然性

有限的资源已经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增长,迫切需要寻求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创新将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利用新知识、新技术、组织制度、新模式,以劳动力为依托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驱动的未来因素

我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创新作为新的突破口来将生产要素进行重组,提高单一或者综合要素的生产率,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短缺的问题,实现经济依托。在经济和技术全球化的趋势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依靠“互联网+”所呈现的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都显现了科技创新的价值。中国想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新秩序的重构,就必须加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够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问题的重大挑战,同时在未来赢得国际战地位更高话语权。

(二)创新驱动的现实环境

纵观整个国际竞争越演越激烈,单靠能源要素为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具备竞争力。国际各大国关于创新知识产权的投入比重越来越大,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推动创新驱动,未来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人才资本的竞争,创新驱动不仅能改造物质资本,能够极大推动社会生产力,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但是大资金大资源的投入对环境破坏极大。资源有限的严峻形势下传统工业化道路已经走到尽头,“要想有发展就不能走以前的老路子”,创新驱动是一个历史转折点,由现阶段我国特定的国情、所处的特殊阶段,特定的需求所决定的,也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更好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能够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参与国际实力竞争。

(三)创新驱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手段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受到资源环境制约比较小。传统产业按部就班增长方式所发展的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经济效益受资源的制约,也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创新驱动所带来生产力的提高,不仅有益于经济增长,还能解决现有的发展方式及成果产生的矛盾。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多样性矛盾问题,也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根本措施。

(四)创新驱动是实现生态文明要求

面对现今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激增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秉承实用节约为原则,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为目的的新型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改变居住的生态环境,同时提高社会的生态素质,最终步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需求为导向,加强科技成果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和谐,符合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二、创新驱动和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

马克思的创新思想之花不仅仅是时代的孕育,更在他敢于批判质疑、独立思考的个人品质以及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上。这是其创新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产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特征,展示了创新的动力及其特征,并为我们深入研究创新驱动提供了重要思路和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来源

马克思的创新思想最早追溯到《资本论》,他指出自然科学在技术进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和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学手稿》等著作里,分别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要“技术创新”概念。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有关创新论述,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用来说明创新的概念有:创造、创立、发展、发明、发现、革命、改革、革新、进步和“新事物”等。虽然没有系统地阐述“创新理论”,但包含大量和“创新”有关的阐述,其内容涉及了“创新理论”的许多方面,论及科技创新、经济创新、政治创新、文化创新和社会创新五个方面,整体性强,内容丰富,影响深远。马克思有关“创新”的论述并没有系统地以体系或者章节的形式出现,而是散落在其所有著作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关于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态度就能够显现其要求创新的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是随着创新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以及现阶段所处的阶段矛盾为发展动力的创新,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现当代我们很大部分所学习的创新理论来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被认为是第一个系统提出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思想,但他们关于创新的本质、形式、创新的功能和目标、创新的价值标准和尺度等的看法观点却存在着本质差别。熊比特认为创新主体为企业家,其理论中只看到生产技术和企业组织变化,却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剥削和基本矛盾,而实际上马克思的创新思想在内容上比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多了一份“人文关怀”,也深刻指出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渠道。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理论有着非常重大的启发,对我们现在研究创新理论有着重要启发意义,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三、创新驱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从整体上还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科技需要,要真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必须认识到实施这一战略在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机遇。

(一)机遇

在“互联网+”和信息爆炸社会背景下,推动了信息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新一轮创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新技术之间建立连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模式互联网化。二者结合给创业者带来了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有了良好的出口,成为经济转型一个重要方向。互联网技术与创新创业需求相结合,是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特征。

(二)挑战

创新都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提高行业的竞争力,更有效地分配资源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有些行业的破产,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同时所衍生出来的新产品带有很大投机性,风险较高,新生物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监管,一旦发生问题,可能引发整个互联网信息所连接的线上、线下的行业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我们需要客观看待创新所带来的后果和挑战,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四、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把握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驱动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受到制约的因素很多,以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的创新思想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找出其可资借鉴之处,指导构建创新型国家。

(一)以发展为第一位,提高科技创新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方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从实际国情出发,确定突破策略,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明确我国科学技术创新的方向;率先规划好布局,着重于一点进行突破,加快赶超速度的步伐。更要未雨绸缪,加快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带头作用,深化科研院校创新改革,引导企业创新。

(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构建良好平台

在马克思的视域中,创新的主体是人,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作用于客体而创造的有一定价值的新成果的活动过程,确立了人民群众的创新主体地位,彰显以人为本核心价值取向。经济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教育,人才是新知识、技术的创造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新产业的开拓者,是“国家、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要战略举措。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推动创新驱动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习西方构建良好的平台,创建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和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环境。认清我国创新环境所存在的缺陷,首要推进科技资源有效整合,提升综合开发能力,积极构建公共研发平台,建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间科技成果的交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整合全球科技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方针,通过引进全球先进科技创新技术和全球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同时加强与各国的科技合作,实现共同进步。

(三)充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知识的流动性

把企业放在创新的主体位置,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真正结合,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更快更好地推进技术的创新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成,协调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载体建设。企业应广泛地建立技术研发与创新联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搭建重点产业建设新型创新平台,将知识技术研发产品更快投入到产业中,提升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发展新兴产业,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同时加速知识流动性,强化基础和新型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知识的转化能力。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良好运行机制

政府需要主导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控制的公共资源分配方式的转变。把有限的政府资金用在创新机制的形成上,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协调,在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要求下,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以转变职能为目标建立自主创新运行机制。一是创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构造官产学研资服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二是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创新引导机制。四是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分配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全国科技重大决策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相关部门、科技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

(五)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打破传统封建文化思想的枷锁

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中,缺乏了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念,宗法等级观念森严的思想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维的开拓。中国虽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辉煌的历法制度与科学著作,都是适应发展需要,维护帝王统治的,没有传统系统的科学精神。我们要抛弃落后封建的部分,打造一个创新进取,勇于挑战进步的文化氛围,创新始终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传统文明中的精华要吸取,糟粕要抛弃,同时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创新,创新驱动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需要社会环境大力支持,才能够得以发展。

[1]李东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2:101-104.

[2]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3,01:1-5.

[3]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01:5-11.

[4]郭广迪.西方经济学者视角中马克思的创新及其启示[J].经济学家,2015,04:14-20.

[5]储著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法论研究述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55-68.

[6]刘红玉,彭福扬.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155-158.

[7]潘恩荣.《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创新驱动发展思想”哲学研究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8:41-47.

[8]舒畅.马克思与熊彼特创新理论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

张晗(1993-),女,湖北汉川人,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两岸关系研究。

A

A

1006-0049-(2017)16-0073-02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驱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像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